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中职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当前,中职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教材、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对接,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不足,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单一、“放羊式”实习管理使顶岗实习的质量难于保证等诸多问题。因此,开展了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三阶递进”模式的实践研究,旨在建立适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務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能力是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社会适用性、通用性,是作为一个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专业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是作为岗位技术人员必备的能力;关键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及创业发展所必备的能力。
2.三阶递进
“三阶递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在中职学生三年培养的周期内,将三年分为基本能力(基本技能 基本知识 基本素质)、专业能力(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 专业素质)和关键能力(综合技能 综合知识 综合素质)三个层次进行阶梯式的培养,按照由低级到高级、 由单一到复合的技能形成过程,采取工学结合、项目式、任务式等教学方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三阶递进”体现培养过程的阶段性,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教育按阶段进行,保证了每一个阶段的教育质量。“三阶递进”体现了技能培养的递进性。即后一个层次的技能培养既包容前一个层次培养内容,又是前一个层次的提高,以螺旋进阶的方式逐步达到培养目标。
1.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三阶递进”培养模式的框架
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准则,将职业能力提升作为重点,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三年三步的进阶,实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第一阶段是练就基本能力的阶段。目标是专业立本,文化熏陶。学习的内容是基本技能 基本知识 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校内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的方式有专业认知、企业见习、校内实训。第二阶段是提升专业能力阶段,学习的内容是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 专业素质;课程主要是校内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校内职业拓展课程学习;培养的方式主要是实训、真实项目实战、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第三阶段是提升关键能力阶段,学习的内容是综合技能 综合知识 综合素质课程主要是校内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校内职业拓展课程学习;培养的方式分两步,第5学期在校内岗前专业实训,为准员工向员工角色做好准备,第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
2.基于“三阶递进”的实施策略
(1)建立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教学模型
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力求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利用企业资源,创造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以财会专业为例,由于在企业中财务职位的特殊性,在现实中学生很难通过企业实践来获取专业技能。通过引进企业事务所入校,借助企业的真实账目,建立不同类型小型企业的实践模型,开展模拟教学、实训教学。可以通过虚拟小型企业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财会角色以达到实践的目的。针对深莞惠三地众多的贸易型、加工型、服务型小企业,有目标地结合企业的财会特色,建立虚拟公司的情景形式,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活动中通过做账,对不同的会计岗位进行实践,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中职学生在毕业前对企业的业务处理进行“真实”的操作,完成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实现就业时的专业对口化,实现与企业需求对接的目的。这种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教学模型与方式可以推广到其他商科专业使用,具有辐射推广作用,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普遍意义。
(2)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中,要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依据企业人才技能需求和素质要求,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度上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保证,有力地发挥课程体系的育人作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通过对几十家企业的实地调研,发现面向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招聘的企业多数分布的行业,以及主要招聘的岗位。在确定了背景行业和目标岗位之后,根据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在核心课程设置和对应实践项目的安排如下,第一学期:《市场营销基础》——营业员岗位职业体验;第二学期:《市场调查与实训》——市场调查实训项目;第三学期:《门店运营实务》——校内超市综合实训;第四学期:《房地产销售》——房地产销售综合实训。通过开发工学交替实训项目,突出实用性和渐进性,将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有序穿插、交替进行,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形成一种符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项目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校企共同将理论知识解构和重构,选取典型岗位任务,以实际工作任务承载知识、技能、素质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手段和产品等为载体,融入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等各方面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由电商产业园在园区内优选几十家电商企业,携企业项目入驻校园,学生按岗位分工组成团队,与企业结对子,采用“双导师”模式,无缝对接真实项目。 (4)通过“三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的中职生,是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电子专业为例,科技创新教育与电子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教学与竞赛相结合“三结合”,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中建构知识和技能,使中职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動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基于“三阶递进”的评价策略
基于“三阶递进”的“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重视能力的学习和掌握,掌握典型的工作过程,能够很好地解决课程知识和社会、企业脱轨的现象,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提高。多元化考核包括考核主体多元化和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主体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多人组成。学生每次完成学习任务后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与指导,使得评价更贴近企业要求,学生的认知效果更好;考核内容多元化,指将各个任务考核评价量化,包括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情况、完成任务后的结果等,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全方位“能力考核”。
4.基于“三阶递进”的基本框架,建立以“八共”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
就业导向的特点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与企业合作,校企联动,共同培养人才,以保证所培养的技能人才的质量。多年来学校与这些企业加强协调,不断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了以“八共”为特征的合作机制,即“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共享人才培养成果”,取得互惠共赢的良好效果。
5.基于“三阶递进”的“五四二”实习管理机制
实习是课堂教学延展的重要部分,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五四二”实习管理机制,即“五模、四管、双考核”实习管理模式,是促进中职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五模”是中职生实习之前要进行五个模块的培训,包括职业规划、求职能力、职业形象与礼仪、职业态度、职场体验与企业互动等五个方面。通过这五个模块的培训,为中职生实习做好基本的准备。“四管”是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共同参与实习管理,严格规范了实习管理。“双考核”是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结合企业相关要求与制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习考核标准的评价模式,规范了实习生的行为,改变了以往笼统打分、随意打分的实习评价方式。
6.基于“三阶递进”的教师队伍建设
强职业教育必须强双师队伍,专任教师生产一线经验不足,我们“内培养”和“外聘请”双管齐下,通过课题研究,优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名师和行业专家引领的教学团队,促进了专任教师的专业成长。三个子课题的主持人都是市级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其他子课题的主持人都是校级名师。建成由“教学名师、行业专家”引领,骨干教师牵头、企业技术能手兼职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分批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课题组的老师参加技能竞赛、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建立技能教学团队,在教研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促进了校企技术技能交流与产学研合作。
通过切实实施“三阶递进”培养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调整和完善,学生培养效果、专业建设的社会认可度均得到了提高,推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一、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三阶递进”模式的内涵
1.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能力是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社会适用性、通用性,是作为一个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专业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是作为岗位技术人员必备的能力;关键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及创业发展所必备的能力。
2.三阶递进
“三阶递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在中职学生三年培养的周期内,将三年分为基本能力(基本技能 基本知识 基本素质)、专业能力(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 专业素质)和关键能力(综合技能 综合知识 综合素质)三个层次进行阶梯式的培养,按照由低级到高级、 由单一到复合的技能形成过程,采取工学结合、项目式、任务式等教学方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三阶递进”体现培养过程的阶段性,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教育按阶段进行,保证了每一个阶段的教育质量。“三阶递进”体现了技能培养的递进性。即后一个层次的技能培养既包容前一个层次培养内容,又是前一个层次的提高,以螺旋进阶的方式逐步达到培养目标。
二、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三阶递进”模式的实践探索
1.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三阶递进”培养模式的框架
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准则,将职业能力提升作为重点,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三年三步的进阶,实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第一阶段是练就基本能力的阶段。目标是专业立本,文化熏陶。学习的内容是基本技能 基本知识 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校内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的方式有专业认知、企业见习、校内实训。第二阶段是提升专业能力阶段,学习的内容是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 专业素质;课程主要是校内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校内职业拓展课程学习;培养的方式主要是实训、真实项目实战、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第三阶段是提升关键能力阶段,学习的内容是综合技能 综合知识 综合素质课程主要是校内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校内职业拓展课程学习;培养的方式分两步,第5学期在校内岗前专业实训,为准员工向员工角色做好准备,第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
2.基于“三阶递进”的实施策略
(1)建立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教学模型
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力求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利用企业资源,创造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以财会专业为例,由于在企业中财务职位的特殊性,在现实中学生很难通过企业实践来获取专业技能。通过引进企业事务所入校,借助企业的真实账目,建立不同类型小型企业的实践模型,开展模拟教学、实训教学。可以通过虚拟小型企业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财会角色以达到实践的目的。针对深莞惠三地众多的贸易型、加工型、服务型小企业,有目标地结合企业的财会特色,建立虚拟公司的情景形式,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活动中通过做账,对不同的会计岗位进行实践,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中职学生在毕业前对企业的业务处理进行“真实”的操作,完成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实现就业时的专业对口化,实现与企业需求对接的目的。这种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教学模型与方式可以推广到其他商科专业使用,具有辐射推广作用,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普遍意义。
(2)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中,要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依据企业人才技能需求和素质要求,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度上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保证,有力地发挥课程体系的育人作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通过对几十家企业的实地调研,发现面向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招聘的企业多数分布的行业,以及主要招聘的岗位。在确定了背景行业和目标岗位之后,根据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在核心课程设置和对应实践项目的安排如下,第一学期:《市场营销基础》——营业员岗位职业体验;第二学期:《市场调查与实训》——市场调查实训项目;第三学期:《门店运营实务》——校内超市综合实训;第四学期:《房地产销售》——房地产销售综合实训。通过开发工学交替实训项目,突出实用性和渐进性,将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有序穿插、交替进行,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形成一种符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项目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校企共同将理论知识解构和重构,选取典型岗位任务,以实际工作任务承载知识、技能、素质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手段和产品等为载体,融入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等各方面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由电商产业园在园区内优选几十家电商企业,携企业项目入驻校园,学生按岗位分工组成团队,与企业结对子,采用“双导师”模式,无缝对接真实项目。 (4)通过“三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的中职生,是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电子专业为例,科技创新教育与电子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教学与竞赛相结合“三结合”,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中建构知识和技能,使中职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動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基于“三阶递进”的评价策略
基于“三阶递进”的“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重视能力的学习和掌握,掌握典型的工作过程,能够很好地解决课程知识和社会、企业脱轨的现象,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提高。多元化考核包括考核主体多元化和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主体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多人组成。学生每次完成学习任务后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与指导,使得评价更贴近企业要求,学生的认知效果更好;考核内容多元化,指将各个任务考核评价量化,包括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情况、完成任务后的结果等,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全方位“能力考核”。
4.基于“三阶递进”的基本框架,建立以“八共”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
就业导向的特点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与企业合作,校企联动,共同培养人才,以保证所培养的技能人才的质量。多年来学校与这些企业加强协调,不断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了以“八共”为特征的合作机制,即“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共享人才培养成果”,取得互惠共赢的良好效果。
5.基于“三阶递进”的“五四二”实习管理机制
实习是课堂教学延展的重要部分,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五四二”实习管理机制,即“五模、四管、双考核”实习管理模式,是促进中职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五模”是中职生实习之前要进行五个模块的培训,包括职业规划、求职能力、职业形象与礼仪、职业态度、职场体验与企业互动等五个方面。通过这五个模块的培训,为中职生实习做好基本的准备。“四管”是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共同参与实习管理,严格规范了实习管理。“双考核”是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结合企业相关要求与制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习考核标准的评价模式,规范了实习生的行为,改变了以往笼统打分、随意打分的实习评价方式。
6.基于“三阶递进”的教师队伍建设
强职业教育必须强双师队伍,专任教师生产一线经验不足,我们“内培养”和“外聘请”双管齐下,通过课题研究,优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名师和行业专家引领的教学团队,促进了专任教师的专业成长。三个子课题的主持人都是市级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其他子课题的主持人都是校级名师。建成由“教学名师、行业专家”引领,骨干教师牵头、企业技术能手兼职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分批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课题组的老师参加技能竞赛、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建立技能教学团队,在教研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促进了校企技术技能交流与产学研合作。
通过切实实施“三阶递进”培养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调整和完善,学生培养效果、专业建设的社会认可度均得到了提高,推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