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晋县李家营学区 河北 宁晋 055550)
【摘 要】语文教学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获得发展,而发展又应当首先体现在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上。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参与;教学策略
1. 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牵牛工”的,教师严格地牵着行,学生小心地跟着走,大量的时间在分析讲解中虚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得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师如果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晏子使楚》,我在讲述晏子第一次受辱时,先问学生:“楚王为什么只好开城门迎接?”之后,又问学生:“如果楚王仍然不开门,晏子怎么办?”学生在分小组讨论后纷纷举手,各抒己见。学生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1)晏子为了表明诚意会苦苦等候,直至开门;(2)晏子 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回归齐国;(3)晏子 为了表达齐国的诚意钻洞入楚,去见楚王,再当面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2. 树立信心,“异”中见“新” “异”即求异,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积极、独立地探索问题。学生摒弃了单向线性的狭隘思路,就可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学生大都认为狐狸是坏蛋,应受到谴责。为了突破这一类思维定势,教师启发性地问学生:“那么,按你们的意见,这只狐狸碰到老虎就应乖乖地主动地送入虎口?”学生们就这个问题激烈地争论起来:有的说,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他能想办法虎口脱险;有的说,这是正当防卫,他为了活命,撒谎是可以谅解的;还有学生说,狡猾这样做是值得提倡的,对付老虎这样的“恶人”,不能硬拼,只能智取,而且,他这样做又没有伤害谁。针对学生的种种看法,教师相机点评,通过分析、比较、推理,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优化设计,“旧”中孕“新” 这种做法就是在对旧知识的“再认识”中让学生多起点、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在对旧知识的“再应用”与“拓宽引申”过程中使学生有新发现、新见解、新质疑、新设想,启动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雨中》一课,“雨帘”一词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文中哪个词也说明雨大?(学生速读课文,然后纷纷要求发言。)(2)为什么“雨帘”说明雨大,能说说理由吗?(因为“雨帘”是指雨点密密麻麻,像帘子一样。)(3)做帘子可以用不同的材料,用竹子做的叫什么帘?——(竹帘)用布做的帘叫——(布帘)用珠子做的帘叫——(珠帘)挂在门口的帘叫——(门帘)挂在窗上的帘叫——(窗帘)。(4)课文中的帘是用什么做的?(雨点做的)那雨点做的帘挂在哪里呢?(天地之间)(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雨点从云层中密密麻麻地落到地上,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这雨真大啊!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明白了“雨帘”的构词特点;既理解了“雨帘”的词意,体会到雨势之大,又培养了想象力,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积极地参与到教学。
4. 创设情景,“疑”中求“新” “疑”即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创造性地释疑。
首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要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客观评价问题质量的高低。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在学习新课前我安排了学生质疑,学生开始提的问题多数为“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他怎样数星星”这样的表层问题,而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了“张衡后来是否数清了星星”这样较有价值的问题。教学时我以这一问题为突破口,请学生思考,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张衡成为天文学家后通过天文望远镜最终把星星数清楚了;也有的说,宇宙广阔无边,他永远也数不清楚等。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这一较有尝试的问题而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应为学生指点质疑途径,教给质疑方法,并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摘 要】语文教学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获得发展,而发展又应当首先体现在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上。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参与;教学策略
1. 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牵牛工”的,教师严格地牵着行,学生小心地跟着走,大量的时间在分析讲解中虚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得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师如果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晏子使楚》,我在讲述晏子第一次受辱时,先问学生:“楚王为什么只好开城门迎接?”之后,又问学生:“如果楚王仍然不开门,晏子怎么办?”学生在分小组讨论后纷纷举手,各抒己见。学生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1)晏子为了表明诚意会苦苦等候,直至开门;(2)晏子 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回归齐国;(3)晏子 为了表达齐国的诚意钻洞入楚,去见楚王,再当面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2. 树立信心,“异”中见“新” “异”即求异,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积极、独立地探索问题。学生摒弃了单向线性的狭隘思路,就可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学生大都认为狐狸是坏蛋,应受到谴责。为了突破这一类思维定势,教师启发性地问学生:“那么,按你们的意见,这只狐狸碰到老虎就应乖乖地主动地送入虎口?”学生们就这个问题激烈地争论起来:有的说,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他能想办法虎口脱险;有的说,这是正当防卫,他为了活命,撒谎是可以谅解的;还有学生说,狡猾这样做是值得提倡的,对付老虎这样的“恶人”,不能硬拼,只能智取,而且,他这样做又没有伤害谁。针对学生的种种看法,教师相机点评,通过分析、比较、推理,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优化设计,“旧”中孕“新” 这种做法就是在对旧知识的“再认识”中让学生多起点、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在对旧知识的“再应用”与“拓宽引申”过程中使学生有新发现、新见解、新质疑、新设想,启动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雨中》一课,“雨帘”一词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文中哪个词也说明雨大?(学生速读课文,然后纷纷要求发言。)(2)为什么“雨帘”说明雨大,能说说理由吗?(因为“雨帘”是指雨点密密麻麻,像帘子一样。)(3)做帘子可以用不同的材料,用竹子做的叫什么帘?——(竹帘)用布做的帘叫——(布帘)用珠子做的帘叫——(珠帘)挂在门口的帘叫——(门帘)挂在窗上的帘叫——(窗帘)。(4)课文中的帘是用什么做的?(雨点做的)那雨点做的帘挂在哪里呢?(天地之间)(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雨点从云层中密密麻麻地落到地上,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这雨真大啊!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明白了“雨帘”的构词特点;既理解了“雨帘”的词意,体会到雨势之大,又培养了想象力,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积极地参与到教学。
4. 创设情景,“疑”中求“新” “疑”即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创造性地释疑。
首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要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客观评价问题质量的高低。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在学习新课前我安排了学生质疑,学生开始提的问题多数为“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他怎样数星星”这样的表层问题,而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了“张衡后来是否数清了星星”这样较有价值的问题。教学时我以这一问题为突破口,请学生思考,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张衡成为天文学家后通过天文望远镜最终把星星数清楚了;也有的说,宇宙广阔无边,他永远也数不清楚等。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这一较有尝试的问题而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应为学生指点质疑途径,教给质疑方法,并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