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愿义“要” 的强肯定与弱否定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梯级逻辑的角度,解决留学生在对意愿义“要”进行否定时存在用“不要”代替“不想”的偏误。意愿义“要”为强肯定,其否定为弱否定“不想”。“不想”用于陈述或转述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而“不要”是言者主语将否定意愿强加给受话者。
  【关键词】梯级逻辑;否定意愿;言者主语;句子主语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125-02
  一、引言
  表意愿义的“要”指做某事的意愿或意志。当留学生在对意愿义“要”进行否定时,常常出现用“不要”代替“不想”的偏误。例如:
  (1)*你为何不要跟你哥哥一起玩儿呢?
  (2)*如果你不要走路,那我们坐三轮车也可以啊。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助动词“要”在表意愿时,对“要”进行否定,一般不说“不要”,而使用“不想”或“不愿意”。[1] 592本文赞同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意愿义“要”的否定为“不想”。
  前人主要从语义的角度说明意愿义“要”的否定为“不想”,[2]但未解释“要”与其否定“不想”存在不对称的动因,也没有明确“不要”和“不想”的言语功能。本文将从梯级逻辑的角度来解决以上问题。
  二、强肯定“要”与弱否定“不想”
  梯级逻辑最早来源于西方,Ducrot、Fauconnier、Fillmore、Kay和Israel等学者都对梯级逻辑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梯级逻辑强调的是事物之间存在等级关系,可以通过一个事物的等级情况推知另一事物的等级。[3]Fillmore[4]认可信息的力度差,对于两个命题A、B而言,即当且仅当命题A蕴涵命题B时,A的信息量比B包含的信息量更大。例如:
  (3)她跑不了一公里,更别说五公里了。
  (4)我一点儿也不爱学习,你连我都不如。
  例(3)中的“五公里”大于“一公里”,由此得知:不能跑一公里,肯定跑不了五公里。例(4)中“一点儿也不爱学习”推之“我”根本不爱学习,后一分句使用“连……都不如”,将“你”与“我”在学习程度上进行比较,根据“连……都不如”得知,“你”不爱学习的程度高于“我”。
  (一)“要”和“想”的肯定程度
  Ducrot认为在肯定语境中可以由大量可以推知小量。[5]霍恩等级与之相似,指在一个“量级”关系中,如果存在E2>E1,那么当说“E2”就包含“E1”,而说“E1”则推知“非E2”,概括而言,即強项蕴含弱项,弱项否定强项。“要”和“想”同在表意愿义的梯级逻辑中,意愿义“要”蕴含“想”,“要”的肯定程度大于“想”,可以由意愿义“要”推出“想”。例如:
  (5)我要去北京。
  (6)我想去北京。
  从“我要去北京”能推出“我想去北京”,但不能从“我想去北京”推出“我要去北京”。鲁晓琨认为“想”偏向于停留在心理阶段,“要”不同于“想”在于表强烈的或决心行动的意愿。[6]从肯定程度来说,意愿义“要”与“想”的区别在于“要”的肯定程度更大,为强肯定。
  “坚决”“决定”“一定”“执意”“偏偏”“硬”“非”“当然”等副词表示的是意志性和确定性的程度,“很”“非常”“多么”“确实”“极”“挺”等副词表示的是心理愿望或想法的程度。“要”可以被前一类副词修饰,而“想”可以被后一类副词修饰,故“要”多表意志,“想”多表愿望,因此“要”的主观性较“想”更大。例如:
  (7)这次期末考试我一定要考到年级前十名,我一定要证明自己的实力。
  (8)离开家已经半年了,我真想回家看看爸妈耶!
  (二)“要”的弱否定“不想”
  Ducrot指出在否定语境中,梯级只能由小量推知大量(不能由“他没有五块钱”推出“他没有三块钱”,只能由“他没有三块钱”推出“他没有五块钱”)。[5]在否定梯级中,否定小量(或弱项)否定的范围更大。例如:
  (9)老王没有三个孩子。
  (10)老王没有两个孩子。
  例(9)由“老王没有三个孩子”,可以推知老王没有三个、四个、五个……孩子。例(10)由“老王没有两个孩子”,可以推知老王没有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孩子。因此,在否定梯级中,否定小量(或弱项)的否定范围更大,多使用小量(或弱项)来进行否定。因此,在否定梯级逻辑中,直接否定小量(或弱项)即可否定大量(或强项)。
  意愿义“要”的肯定程度大于“想”,由于否定小量(或弱项)的否定范围更大,因此直接否定“想”进而否定强肯定“要”。由此,意愿义“要”的否定为弱否定“不想”。
  三、“不想”和“不要”的言语功能
  “不要”与“不想”在言语功能方面有何具体差异?我们将引入“言者主语”和“句子主语”两个概念。主语有“句子主语”(sentence subject)和“言者主语”(speaker subject), 或称作“言说主语”(utterance subject) 之别。“不要”多用于祈使句,表达言者主语将否定意愿强加给受话者,具有强主观性。
  (11)a.(行为“我通过言语来提出要求”)你不要来找我了;b.(言辞)我要求你不要来找过我了。
  (11a)中的“你”为句子主语。(11a)与(11b)表达的含义相同,隐性的言者主语“我”,其施事性通过言语行为来展现。言者主语“我”在用说这句话这个行为来“表做这件事的意愿”,行为和言辞尽管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言者主语通过言辞来实施劝阻,受话人成为被制止的对象。[7]   “不要”是言者主语将否定意愿强加于受话者,至于受话者接不接受,是否按照言者主语的否定意愿来执行并不一定。当受话者听到言者主语说“不要说废话”时,受话者并不一定会闭嘴,还可能继续说话。因此,受话者对言者主语的否定性意愿有一定的自主性。
  “不想”多用于陈述句,其句子主语多是显性的,“不想”用于陈述或转述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主观性较“不要”弱。例如:
  (12)a.我/我们不想去北京了;b.他不想去北京了;c.*你不想去北京了。
  (12a)“我们”是将言者主语加入了句子主语,表达言者主语或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12b)“不想”用于第三人称,用于转述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12c)“不想”不能用于第二人称陈述句,“不想去北京了”是句子主语“你”的内心想法,他人无法直接读取,因此不能陈述或转述句子主语“你”的否定意愿。
  “不要”和“不想”都能用于反问句,“不要”用于当事实情况与言者主语的预期相反时,强调言者主语的预期,从而拒绝或劝阻与预期相反的行为。“不想”主要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既可以用于询问句子主语的意愿,也可以用于表达言者主语的反问语气。例如:
  (13)a.我不要上学了吗?b.你不要上学了吗?c.他不要上学了吗?
  (14)a.我不想上学了吗?b.你不想上学了吗?c.他不想上学了吗?
  例(13)当现实情况与言者主语的预期相反时,在反问句中用“不要”来强调言者主语的预期,从而拒绝或劝阻其他阻碍言者主语预期实现的行为,具有强主观性。例(14)“不想”主要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既可以询问句子主语的意愿,也可以用于违反言者主语预期时的反问(包括第一人称),主观性较“不要”弱。
  “不想”的主观性较弱,言者主语表达否定性意愿,在征求对方同意、询问建议时,“不想”可以同具有交互主观性的“可以吗/可不可以”同现。例如:
  (15)我不想去北京,可以吗/可不可以?
  例(15)表达否定意愿,期望对方同意自己的意愿,使用主观性更弱的“不想”,再加上使用具有交互主观性的“可以吗/可不可以”,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同意。
  四、结语
  本文从梯级逻辑的角度,论证了意愿义“要”为强肯定,其否定为弱否定“不想”。在否定梯级中,否定弱项的否定范围更大,否定弱项“想”即可否定强项“要”,由此得知,意愿义“要”的否定为“不想”。在言语功能方面,“不要”是言者主语将否定意愿强加给受话者,期望达到劝阻的目的;“不想”用于陈述或转述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不要”和“不想”都能用于反问句中,“不要”用于当事实情况与言者主语的预期相反时,强调言者主语的预期,从而拒绝或劝阻与预期相反的行为。“不想”主要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既是询问句子主语的意愿,也可以用于表达言者主语的反问语气。“不想”的主观性较“不要”弱,在期望对方同意自己的否定意愿时,多用“不想”,更委婉。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92.
  [2]赖鹏.汉语能愿动词语际迁移偏误生成原因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05):67-74.
  [3]蒋勇.基于信息论的极性词的梯级模型[J].外语学刊,2013,(01):65-70.
  [4]Fillmore,C. J.Paul Kay &Mary Catherine O’Connor.
  1988 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 matical Constructions:
  The Case of Let Alone ,Language 64:501-538.
  [5]Ducrot,O. La Preuve et le Dire .Paris:Maison Mame,1973.
  [6]魯晓琨.现代汉语意愿助动词的语义对比[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世界汉语教学学会,1999:537-552.
  [7]完权.言者主语与隐性施行话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6,30(04):470-483.
  作者简介:张梅,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萤火虫之墓》是日本电影导演高畑勋以二战后期的神户为背景,描述战争孤儿悲惨命运的现实主义题材动画电影。本文以影片中呈现的家庭伦理特征和“父亲”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从个体和社会的双重层面剖析在战争的催化作用下,父权家长制为代表的封建家庭制度的瓦解和人类伦理精神的丧失。影片将萤火虫设定为叙事线索贯穿其中,同时融入了对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生命伦理的审视与思考。  【关键词】高畑勋;《萤火虫之墓》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各种各样的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入了图书馆档案管理中,信息化管理应用受到图书馆档案管理的青睐。互联网时代给图书馆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基于互联网视域,首先阐述了图书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图书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图书馆档案信息化管理带
期刊
【摘要】广西侗族是西南山地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其村寨空间作为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场所,直接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本文通过现场调查龙胜地灵侗寨和三江高友侗寨,结合环境美学和相关理论知识论证,分析广西侗族村寨聚落空间的建构形态和侗族村寨文化空间的形态特征,阐述了村寨文化空间体现出的形态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提出侗族村寨文化空间建构反映出侗族开放心理、良好人际关系及人与自
期刊
【摘要】本文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题材,基于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角度,从形式系统的语音层、词语层和句法层的审美信息及非形式系统的意境层和文化层的审美信息出发,分别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Witter Bynner两个不同英译本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翻译美学有助于理解在诗歌英译中,如何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其审美价值从而达到实现审美再现。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形式系统;非形式系统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创新了我国文化知识传播的途径。目前,图书馆作为我国信息文化的聚集地,承担着向人们传播信息,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重担,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图书馆的文化知识推广,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十分有利。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大数据时代下,加强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相关内容,以期提高我国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对我国文化内容进行推广。  
期刊
【摘要】作为晋商之一的灵石静升王氏家族之所以能够绵延700余年,根源便在于代代坚守了王氏家族的家训。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王家家训在做人、做事上倡导诚信、勤俭、孝义,这不仅是王家的传家法宝,也是新时期人们应当借鉴的圣经。  【关键词】家风家训;诚信;勤俭;孝义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121-02  自古以来,中国
期刊
【摘要】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交际过程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非语言交际比语言交际更为重要,因为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占百分之九十,通常分为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手部动作等几大类。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区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通常使用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也不同,可能相同的肢体语言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可能不同的肢体语言有着完全相同的意义。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很有必要学习和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日益强盛,文明建设越来越完善,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使用敬称。在使用敬称的一些环境里,面向受众,经常会出现“您”和“您们”的字样,给人以迷惑。本文从“您”和“您们”的历史、语法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了“您们”用法是否具有规范性。在努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应该努力提高基本文化素质,辨析“您”与“您们”的正确用法。  【关键词】您;您们;历史背景;语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H136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信仰的图腾,而以虎为图腾信仰的民族至今还保留着这种图腾信仰文化,虎文化也依旧在中华大地上留存。中国朝鲜族文化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聚居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自古以来对虎文化有着深刻的情结。东北人民对“虎”的情感经历了从畏惧到崇敬、打击和保护的转变,这种虎文化对朝鲜族民族团结和民族意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提倡民族自信的大文化背景下,本文进一步探
期刊
【摘要】语码转换是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它普遍存在于双语或多语社会中,也存在于二语或多语学习者中。本文在谈论语码转换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讨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及语码转换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关键词】二语习得;语码转换;语言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127-02  语码转换(C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