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梯级逻辑的角度,解决留学生在对意愿义“要”进行否定时存在用“不要”代替“不想”的偏误。意愿义“要”为强肯定,其否定为弱否定“不想”。“不想”用于陈述或转述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而“不要”是言者主语将否定意愿强加给受话者。
【关键词】梯级逻辑;否定意愿;言者主语;句子主语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125-02
一、引言
表意愿义的“要”指做某事的意愿或意志。当留学生在对意愿义“要”进行否定时,常常出现用“不要”代替“不想”的偏误。例如:
(1)*你为何不要跟你哥哥一起玩儿呢?
(2)*如果你不要走路,那我们坐三轮车也可以啊。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助动词“要”在表意愿时,对“要”进行否定,一般不说“不要”,而使用“不想”或“不愿意”。[1] 592本文赞同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意愿义“要”的否定为“不想”。
前人主要从语义的角度说明意愿义“要”的否定为“不想”,[2]但未解释“要”与其否定“不想”存在不对称的动因,也没有明确“不要”和“不想”的言语功能。本文将从梯级逻辑的角度来解决以上问题。
二、强肯定“要”与弱否定“不想”
梯级逻辑最早来源于西方,Ducrot、Fauconnier、Fillmore、Kay和Israel等学者都对梯级逻辑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梯级逻辑强调的是事物之间存在等级关系,可以通过一个事物的等级情况推知另一事物的等级。[3]Fillmore[4]认可信息的力度差,对于两个命题A、B而言,即当且仅当命题A蕴涵命题B时,A的信息量比B包含的信息量更大。例如:
(3)她跑不了一公里,更别说五公里了。
(4)我一点儿也不爱学习,你连我都不如。
例(3)中的“五公里”大于“一公里”,由此得知:不能跑一公里,肯定跑不了五公里。例(4)中“一点儿也不爱学习”推之“我”根本不爱学习,后一分句使用“连……都不如”,将“你”与“我”在学习程度上进行比较,根据“连……都不如”得知,“你”不爱学习的程度高于“我”。
(一)“要”和“想”的肯定程度
Ducrot认为在肯定语境中可以由大量可以推知小量。[5]霍恩等级与之相似,指在一个“量级”关系中,如果存在E2>E1,那么当说“E2”就包含“E1”,而说“E1”则推知“非E2”,概括而言,即強项蕴含弱项,弱项否定强项。“要”和“想”同在表意愿义的梯级逻辑中,意愿义“要”蕴含“想”,“要”的肯定程度大于“想”,可以由意愿义“要”推出“想”。例如:
(5)我要去北京。
(6)我想去北京。
从“我要去北京”能推出“我想去北京”,但不能从“我想去北京”推出“我要去北京”。鲁晓琨认为“想”偏向于停留在心理阶段,“要”不同于“想”在于表强烈的或决心行动的意愿。[6]从肯定程度来说,意愿义“要”与“想”的区别在于“要”的肯定程度更大,为强肯定。
“坚决”“决定”“一定”“执意”“偏偏”“硬”“非”“当然”等副词表示的是意志性和确定性的程度,“很”“非常”“多么”“确实”“极”“挺”等副词表示的是心理愿望或想法的程度。“要”可以被前一类副词修饰,而“想”可以被后一类副词修饰,故“要”多表意志,“想”多表愿望,因此“要”的主观性较“想”更大。例如:
(7)这次期末考试我一定要考到年级前十名,我一定要证明自己的实力。
(8)离开家已经半年了,我真想回家看看爸妈耶!
(二)“要”的弱否定“不想”
Ducrot指出在否定语境中,梯级只能由小量推知大量(不能由“他没有五块钱”推出“他没有三块钱”,只能由“他没有三块钱”推出“他没有五块钱”)。[5]在否定梯级中,否定小量(或弱项)否定的范围更大。例如:
(9)老王没有三个孩子。
(10)老王没有两个孩子。
例(9)由“老王没有三个孩子”,可以推知老王没有三个、四个、五个……孩子。例(10)由“老王没有两个孩子”,可以推知老王没有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孩子。因此,在否定梯级中,否定小量(或弱项)的否定范围更大,多使用小量(或弱项)来进行否定。因此,在否定梯级逻辑中,直接否定小量(或弱项)即可否定大量(或强项)。
意愿义“要”的肯定程度大于“想”,由于否定小量(或弱项)的否定范围更大,因此直接否定“想”进而否定强肯定“要”。由此,意愿义“要”的否定为弱否定“不想”。
三、“不想”和“不要”的言语功能
“不要”与“不想”在言语功能方面有何具体差异?我们将引入“言者主语”和“句子主语”两个概念。主语有“句子主语”(sentence subject)和“言者主语”(speaker subject), 或称作“言说主语”(utterance subject) 之别。“不要”多用于祈使句,表达言者主语将否定意愿强加给受话者,具有强主观性。
(11)a.(行为“我通过言语来提出要求”)你不要来找我了;b.(言辞)我要求你不要来找过我了。
(11a)中的“你”为句子主语。(11a)与(11b)表达的含义相同,隐性的言者主语“我”,其施事性通过言语行为来展现。言者主语“我”在用说这句话这个行为来“表做这件事的意愿”,行为和言辞尽管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言者主语通过言辞来实施劝阻,受话人成为被制止的对象。[7] “不要”是言者主语将否定意愿强加于受话者,至于受话者接不接受,是否按照言者主语的否定意愿来执行并不一定。当受话者听到言者主语说“不要说废话”时,受话者并不一定会闭嘴,还可能继续说话。因此,受话者对言者主语的否定性意愿有一定的自主性。
“不想”多用于陈述句,其句子主语多是显性的,“不想”用于陈述或转述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主观性较“不要”弱。例如:
(12)a.我/我们不想去北京了;b.他不想去北京了;c.*你不想去北京了。
(12a)“我们”是将言者主语加入了句子主语,表达言者主语或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12b)“不想”用于第三人称,用于转述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12c)“不想”不能用于第二人称陈述句,“不想去北京了”是句子主语“你”的内心想法,他人无法直接读取,因此不能陈述或转述句子主语“你”的否定意愿。
“不要”和“不想”都能用于反问句,“不要”用于当事实情况与言者主语的预期相反时,强调言者主语的预期,从而拒绝或劝阻与预期相反的行为。“不想”主要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既可以用于询问句子主语的意愿,也可以用于表达言者主语的反问语气。例如:
(13)a.我不要上学了吗?b.你不要上学了吗?c.他不要上学了吗?
(14)a.我不想上学了吗?b.你不想上学了吗?c.他不想上学了吗?
例(13)当现实情况与言者主语的预期相反时,在反问句中用“不要”来强调言者主语的预期,从而拒绝或劝阻其他阻碍言者主语预期实现的行为,具有强主观性。例(14)“不想”主要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既可以询问句子主语的意愿,也可以用于违反言者主语预期时的反问(包括第一人称),主观性较“不要”弱。
“不想”的主观性较弱,言者主语表达否定性意愿,在征求对方同意、询问建议时,“不想”可以同具有交互主观性的“可以吗/可不可以”同现。例如:
(15)我不想去北京,可以吗/可不可以?
例(15)表达否定意愿,期望对方同意自己的意愿,使用主观性更弱的“不想”,再加上使用具有交互主观性的“可以吗/可不可以”,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同意。
四、结语
本文从梯级逻辑的角度,论证了意愿义“要”为强肯定,其否定为弱否定“不想”。在否定梯级中,否定弱项的否定范围更大,否定弱项“想”即可否定强项“要”,由此得知,意愿义“要”的否定为“不想”。在言语功能方面,“不要”是言者主语将否定意愿强加给受话者,期望达到劝阻的目的;“不想”用于陈述或转述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不要”和“不想”都能用于反问句中,“不要”用于当事实情况与言者主语的预期相反时,强调言者主语的预期,从而拒绝或劝阻与预期相反的行为。“不想”主要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既是询问句子主语的意愿,也可以用于表达言者主语的反问语气。“不想”的主观性较“不要”弱,在期望对方同意自己的否定意愿时,多用“不想”,更委婉。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92.
[2]赖鹏.汉语能愿动词语际迁移偏误生成原因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05):67-74.
[3]蒋勇.基于信息论的极性词的梯级模型[J].外语学刊,2013,(01):65-70.
[4]Fillmore,C. J.Paul Kay &Mary Catherine O’Connor.
1988 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 matical Constructions:
The Case of Let Alone ,Language 64:501-538.
[5]Ducrot,O. La Preuve et le Dire .Paris:Maison Mame,1973.
[6]魯晓琨.现代汉语意愿助动词的语义对比[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世界汉语教学学会,1999:537-552.
[7]完权.言者主语与隐性施行话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6,30(04):470-483.
作者简介:张梅,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梯级逻辑;否定意愿;言者主语;句子主语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125-02
一、引言
表意愿义的“要”指做某事的意愿或意志。当留学生在对意愿义“要”进行否定时,常常出现用“不要”代替“不想”的偏误。例如:
(1)*你为何不要跟你哥哥一起玩儿呢?
(2)*如果你不要走路,那我们坐三轮车也可以啊。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助动词“要”在表意愿时,对“要”进行否定,一般不说“不要”,而使用“不想”或“不愿意”。[1] 592本文赞同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意愿义“要”的否定为“不想”。
前人主要从语义的角度说明意愿义“要”的否定为“不想”,[2]但未解释“要”与其否定“不想”存在不对称的动因,也没有明确“不要”和“不想”的言语功能。本文将从梯级逻辑的角度来解决以上问题。
二、强肯定“要”与弱否定“不想”
梯级逻辑最早来源于西方,Ducrot、Fauconnier、Fillmore、Kay和Israel等学者都对梯级逻辑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梯级逻辑强调的是事物之间存在等级关系,可以通过一个事物的等级情况推知另一事物的等级。[3]Fillmore[4]认可信息的力度差,对于两个命题A、B而言,即当且仅当命题A蕴涵命题B时,A的信息量比B包含的信息量更大。例如:
(3)她跑不了一公里,更别说五公里了。
(4)我一点儿也不爱学习,你连我都不如。
例(3)中的“五公里”大于“一公里”,由此得知:不能跑一公里,肯定跑不了五公里。例(4)中“一点儿也不爱学习”推之“我”根本不爱学习,后一分句使用“连……都不如”,将“你”与“我”在学习程度上进行比较,根据“连……都不如”得知,“你”不爱学习的程度高于“我”。
(一)“要”和“想”的肯定程度
Ducrot认为在肯定语境中可以由大量可以推知小量。[5]霍恩等级与之相似,指在一个“量级”关系中,如果存在E2>E1,那么当说“E2”就包含“E1”,而说“E1”则推知“非E2”,概括而言,即強项蕴含弱项,弱项否定强项。“要”和“想”同在表意愿义的梯级逻辑中,意愿义“要”蕴含“想”,“要”的肯定程度大于“想”,可以由意愿义“要”推出“想”。例如:
(5)我要去北京。
(6)我想去北京。
从“我要去北京”能推出“我想去北京”,但不能从“我想去北京”推出“我要去北京”。鲁晓琨认为“想”偏向于停留在心理阶段,“要”不同于“想”在于表强烈的或决心行动的意愿。[6]从肯定程度来说,意愿义“要”与“想”的区别在于“要”的肯定程度更大,为强肯定。
“坚决”“决定”“一定”“执意”“偏偏”“硬”“非”“当然”等副词表示的是意志性和确定性的程度,“很”“非常”“多么”“确实”“极”“挺”等副词表示的是心理愿望或想法的程度。“要”可以被前一类副词修饰,而“想”可以被后一类副词修饰,故“要”多表意志,“想”多表愿望,因此“要”的主观性较“想”更大。例如:
(7)这次期末考试我一定要考到年级前十名,我一定要证明自己的实力。
(8)离开家已经半年了,我真想回家看看爸妈耶!
(二)“要”的弱否定“不想”
Ducrot指出在否定语境中,梯级只能由小量推知大量(不能由“他没有五块钱”推出“他没有三块钱”,只能由“他没有三块钱”推出“他没有五块钱”)。[5]在否定梯级中,否定小量(或弱项)否定的范围更大。例如:
(9)老王没有三个孩子。
(10)老王没有两个孩子。
例(9)由“老王没有三个孩子”,可以推知老王没有三个、四个、五个……孩子。例(10)由“老王没有两个孩子”,可以推知老王没有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孩子。因此,在否定梯级中,否定小量(或弱项)的否定范围更大,多使用小量(或弱项)来进行否定。因此,在否定梯级逻辑中,直接否定小量(或弱项)即可否定大量(或强项)。
意愿义“要”的肯定程度大于“想”,由于否定小量(或弱项)的否定范围更大,因此直接否定“想”进而否定强肯定“要”。由此,意愿义“要”的否定为弱否定“不想”。
三、“不想”和“不要”的言语功能
“不要”与“不想”在言语功能方面有何具体差异?我们将引入“言者主语”和“句子主语”两个概念。主语有“句子主语”(sentence subject)和“言者主语”(speaker subject), 或称作“言说主语”(utterance subject) 之别。“不要”多用于祈使句,表达言者主语将否定意愿强加给受话者,具有强主观性。
(11)a.(行为“我通过言语来提出要求”)你不要来找我了;b.(言辞)我要求你不要来找过我了。
(11a)中的“你”为句子主语。(11a)与(11b)表达的含义相同,隐性的言者主语“我”,其施事性通过言语行为来展现。言者主语“我”在用说这句话这个行为来“表做这件事的意愿”,行为和言辞尽管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言者主语通过言辞来实施劝阻,受话人成为被制止的对象。[7] “不要”是言者主语将否定意愿强加于受话者,至于受话者接不接受,是否按照言者主语的否定意愿来执行并不一定。当受话者听到言者主语说“不要说废话”时,受话者并不一定会闭嘴,还可能继续说话。因此,受话者对言者主语的否定性意愿有一定的自主性。
“不想”多用于陈述句,其句子主语多是显性的,“不想”用于陈述或转述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主观性较“不要”弱。例如:
(12)a.我/我们不想去北京了;b.他不想去北京了;c.*你不想去北京了。
(12a)“我们”是将言者主语加入了句子主语,表达言者主语或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12b)“不想”用于第三人称,用于转述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12c)“不想”不能用于第二人称陈述句,“不想去北京了”是句子主语“你”的内心想法,他人无法直接读取,因此不能陈述或转述句子主语“你”的否定意愿。
“不要”和“不想”都能用于反问句,“不要”用于当事实情况与言者主语的预期相反时,强调言者主语的预期,从而拒绝或劝阻与预期相反的行为。“不想”主要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既可以用于询问句子主语的意愿,也可以用于表达言者主语的反问语气。例如:
(13)a.我不要上学了吗?b.你不要上学了吗?c.他不要上学了吗?
(14)a.我不想上学了吗?b.你不想上学了吗?c.他不想上学了吗?
例(13)当现实情况与言者主语的预期相反时,在反问句中用“不要”来强调言者主语的预期,从而拒绝或劝阻其他阻碍言者主语预期实现的行为,具有强主观性。例(14)“不想”主要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既可以询问句子主语的意愿,也可以用于违反言者主语预期时的反问(包括第一人称),主观性较“不要”弱。
“不想”的主观性较弱,言者主语表达否定性意愿,在征求对方同意、询问建议时,“不想”可以同具有交互主观性的“可以吗/可不可以”同现。例如:
(15)我不想去北京,可以吗/可不可以?
例(15)表达否定意愿,期望对方同意自己的意愿,使用主观性更弱的“不想”,再加上使用具有交互主观性的“可以吗/可不可以”,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同意。
四、结语
本文从梯级逻辑的角度,论证了意愿义“要”为强肯定,其否定为弱否定“不想”。在否定梯级中,否定弱项的否定范围更大,否定弱项“想”即可否定强项“要”,由此得知,意愿义“要”的否定为“不想”。在言语功能方面,“不要”是言者主语将否定意愿强加给受话者,期望达到劝阻的目的;“不想”用于陈述或转述句子主语的否定意愿。“不要”和“不想”都能用于反问句中,“不要”用于当事实情况与言者主语的预期相反时,强调言者主语的预期,从而拒绝或劝阻与预期相反的行为。“不想”主要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既是询问句子主语的意愿,也可以用于表达言者主语的反问语气。“不想”的主观性较“不要”弱,在期望对方同意自己的否定意愿时,多用“不想”,更委婉。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92.
[2]赖鹏.汉语能愿动词语际迁移偏误生成原因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05):67-74.
[3]蒋勇.基于信息论的极性词的梯级模型[J].外语学刊,2013,(01):65-70.
[4]Fillmore,C. J.Paul Kay &Mary Catherine O’Connor.
1988 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 matical Constructions:
The Case of Let Alone ,Language 64:501-538.
[5]Ducrot,O. La Preuve et le Dire .Paris:Maison Mame,1973.
[6]魯晓琨.现代汉语意愿助动词的语义对比[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世界汉语教学学会,1999:537-552.
[7]完权.言者主语与隐性施行话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6,30(04):470-483.
作者简介:张梅,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