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近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激增,知识的更新加快,随之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提高年轻一代的素质。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从而强调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增强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因此各国的小学数学都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知识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还在于获取知识过程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数学素质的核心就是数学思维能力,它对掌握数学知识、认识世界、正确表达思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小学数的思维点正处在具体想象思维为主过渡到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当前教学中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是学生对具体、形象、鲜明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对抽象的内容不容易接受,在学习中往往离不开直观感性材料,有时即使有直观材料也抓不住事物的本质,不能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全部都揭示出来,甚至被一些表象说所迷惑,造成错觉。比如图形上升到相应的概念,小学生往往是有困难的。在教学中发挥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首要问题。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加强“双基”教学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运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又要注意采用科学探索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概念,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构建认知结构。
二、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思维的多向性有利于灵活思维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往往是单一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
如,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5份之4。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千米)。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三、给学生创造多种活动机会,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创新。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创造。
1.由于许多数学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枯燥,所以教师应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创设情景,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实用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常见数量关系及乘法应用题”时,我创设情景:“妈妈带你到超市购买东西,你想要买什么?你知道它们的价格是多少吗?”这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便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教师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现行的新教材中,适当设计了一些思维拓展的问题,使学生有了思维的空间和创新机会。对于这类题,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而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先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多项思维。
例如,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时,让学生用给出的6个数字组成六位数,比一比,看谁写的六位数最多,在让学生找出其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六位数,尤其是在应用题中更要利用这类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又如,补充问题或条件的应用题先让学生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看谁补充得多;出示线段图、算式或其他条件,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编应用题,看谁编最多。
3.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源于生活,但更要归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生活数学”。例如,在教学常用的数量关系是,让学生先完成社会调查——了解多种商品的价格,各种常见的车辆速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又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计算教室里要粉刷墙壁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需要买多少涂料多少千克?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给学生多创设能够展示自我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知识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还在于获取知识过程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数学素质的核心就是数学思维能力,它对掌握数学知识、认识世界、正确表达思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小学数的思维点正处在具体想象思维为主过渡到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当前教学中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是学生对具体、形象、鲜明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对抽象的内容不容易接受,在学习中往往离不开直观感性材料,有时即使有直观材料也抓不住事物的本质,不能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全部都揭示出来,甚至被一些表象说所迷惑,造成错觉。比如图形上升到相应的概念,小学生往往是有困难的。在教学中发挥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首要问题。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加强“双基”教学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运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又要注意采用科学探索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概念,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构建认知结构。
二、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思维的多向性有利于灵活思维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往往是单一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
如,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5份之4。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千米)。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三、给学生创造多种活动机会,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创新。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创造。
1.由于许多数学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枯燥,所以教师应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创设情景,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实用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常见数量关系及乘法应用题”时,我创设情景:“妈妈带你到超市购买东西,你想要买什么?你知道它们的价格是多少吗?”这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便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教师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现行的新教材中,适当设计了一些思维拓展的问题,使学生有了思维的空间和创新机会。对于这类题,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而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先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多项思维。
例如,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时,让学生用给出的6个数字组成六位数,比一比,看谁写的六位数最多,在让学生找出其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六位数,尤其是在应用题中更要利用这类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又如,补充问题或条件的应用题先让学生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看谁补充得多;出示线段图、算式或其他条件,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编应用题,看谁编最多。
3.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源于生活,但更要归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生活数学”。例如,在教学常用的数量关系是,让学生先完成社会调查——了解多种商品的价格,各种常见的车辆速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又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计算教室里要粉刷墙壁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需要买多少涂料多少千克?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给学生多创设能够展示自我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