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日常的作文指导课中,我们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重现生活、畅谈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
一、激发兴趣点燃写作的热情
众所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习作教学若想激活孩子们的创作欲望,教者必须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用“童真”“童趣”去拨动他们心里诗的琴弦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比如,有一次我上作文课,上课伊始,我激情洋溢地朗诵了一首诗:《假如》假如没有农民伯伯的春种秋收,我们将饿断饥肠;假如没有纺织工人纺纱织布,我们将光着脊梁;假如没有邮递员叔叔传递信息,我们将如聋似盲。《假如》假如有了各行各业的人,我们的航船才能返航,有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努力工作,我们的世界才越来越漂亮。朗诵完后我就问学生:“同学们假如你是ⅹⅹⅹ,你会怎样做呢?”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的情感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倾吐各自的奇思妙想,他们的想象如霓虹般五彩缤纷,有的说,假如我是警察就要把所有的小偷抓住;有的说,假如我是纺织工人我就会纺出各种各样的纱;有的说,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展开最美的姿态给人们欣赏……上天、入地、下海无奇不有,任其想象驰骋。一时间,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中来,为写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联系生活开启思维的大门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精彩的一幅画,动人的一首歌。因此,我们应多组織学生到社会课堂中去学习,指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体验沸腾的现实生活,从中直接获取反映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用心去积累,那写作能力自然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日常的习作指导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联系生活,动手演一演、说一说,为成功作文架桥铺路。如在指导《真解渴》这篇作文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演一演喝水的动作,然后说说喝完水后的舒服感觉。学生听后脑中立刻放起了“电影”,根据生活体验,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有的说,我拿起杯子大口大口地喝,水顺着喉咙一溜烟的滑到了我的胃里,啊,真爽!有的说,我端起杯子,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了两大杯,啊!真解渴。有的说,水经过我的嗓子流到了我的胃里,流到了我的肚子里,流到了我全身的每个细胞里,啊,真舒服!……一时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踊跃发言,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大门一旦打开,他们的表达就会如泉水喷涌而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丰富了知识,又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三、畅所欲言拓宽表达的空间
“言为心声”,学生的表达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倾吐”,是自觉地、自主地表现。学生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喜悦,有感动,有委屈,也有愤怒……这时让他们自由表达,不拘形式,不限内容。让学生在急于倾泄心情的时候表达,学生就会说真话、抒真情,学生动笔行文就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和苦恼,而是一种自我宣泄的快乐和轻松,是一种情感喷发的畅快和平衡。如在学生刚上完一堂体育课后让学生说说“口渴”的感觉,学生经过短暂地回想后,纷纷举手,有的说,嘴唇干干的,干的皮都翘起来了;有的说,干的喉咙也有点沙哑了;有的说,嗓子干得像冒烟似的;有的说,舌头粘乎乎的一点也不如往常灵活了……学生在广阔的自由空间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巴金说过:“打动人心的是真情而非词藻,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情,才能使学生的表达更有层次、有深度。”
四、下笔成文提供展示的舞台
“蹲下来跟孩子对话”,当孩子的作文完成时,教师应学会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它,用满腔的热情去夸奖它,用真诚的心灵去感悟它,同时,老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展示的舞台。如真情朗诵学生的作文,读出学生有独到见解和流露真情的那些内容,让学生编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选,请同学或老师、家长写序言;组织学生创办班级作文手抄报,自己动手设计版面和插图;开辟“作文墙”,进行优秀作文展读,评选“作文新星”;利用班级板报;开设“佳句欣赏”栏,发表学生习作中的优秀句段;走出班级,向校刊、校园广播站推荐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诗歌朗诵会”和各种“作文大赛……让学生体验更多成功的幸福。
在快乐中写作,在写作中享受快乐,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追求的。采用这样的办法进行有关的习作教学,经过快一年的时间,我班90%的学生不管是看图习作还是命题作文都变得有话可说,乐于表达了,习作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如本班李心怡的《美丽的校园》登上了《少年之友报》;许筱晔的《我有一个梦想》《校园的一角》分别获市级二、三等奖;吴景雯的《爸爸,请喝一杯茶》编入了校优秀作文集中……从以上这些成果可以看出,让学生远离写作的烦恼,快快乐乐地写作,轻轻松松地生活,是习作教学中永远不变的真谛。
一、激发兴趣点燃写作的热情
众所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习作教学若想激活孩子们的创作欲望,教者必须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用“童真”“童趣”去拨动他们心里诗的琴弦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比如,有一次我上作文课,上课伊始,我激情洋溢地朗诵了一首诗:《假如》假如没有农民伯伯的春种秋收,我们将饿断饥肠;假如没有纺织工人纺纱织布,我们将光着脊梁;假如没有邮递员叔叔传递信息,我们将如聋似盲。《假如》假如有了各行各业的人,我们的航船才能返航,有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努力工作,我们的世界才越来越漂亮。朗诵完后我就问学生:“同学们假如你是ⅹⅹⅹ,你会怎样做呢?”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的情感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倾吐各自的奇思妙想,他们的想象如霓虹般五彩缤纷,有的说,假如我是警察就要把所有的小偷抓住;有的说,假如我是纺织工人我就会纺出各种各样的纱;有的说,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展开最美的姿态给人们欣赏……上天、入地、下海无奇不有,任其想象驰骋。一时间,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中来,为写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联系生活开启思维的大门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精彩的一幅画,动人的一首歌。因此,我们应多组織学生到社会课堂中去学习,指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体验沸腾的现实生活,从中直接获取反映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用心去积累,那写作能力自然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日常的习作指导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联系生活,动手演一演、说一说,为成功作文架桥铺路。如在指导《真解渴》这篇作文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演一演喝水的动作,然后说说喝完水后的舒服感觉。学生听后脑中立刻放起了“电影”,根据生活体验,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有的说,我拿起杯子大口大口地喝,水顺着喉咙一溜烟的滑到了我的胃里,啊,真爽!有的说,我端起杯子,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了两大杯,啊!真解渴。有的说,水经过我的嗓子流到了我的胃里,流到了我的肚子里,流到了我全身的每个细胞里,啊,真舒服!……一时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踊跃发言,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大门一旦打开,他们的表达就会如泉水喷涌而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丰富了知识,又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三、畅所欲言拓宽表达的空间
“言为心声”,学生的表达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倾吐”,是自觉地、自主地表现。学生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喜悦,有感动,有委屈,也有愤怒……这时让他们自由表达,不拘形式,不限内容。让学生在急于倾泄心情的时候表达,学生就会说真话、抒真情,学生动笔行文就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和苦恼,而是一种自我宣泄的快乐和轻松,是一种情感喷发的畅快和平衡。如在学生刚上完一堂体育课后让学生说说“口渴”的感觉,学生经过短暂地回想后,纷纷举手,有的说,嘴唇干干的,干的皮都翘起来了;有的说,干的喉咙也有点沙哑了;有的说,嗓子干得像冒烟似的;有的说,舌头粘乎乎的一点也不如往常灵活了……学生在广阔的自由空间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巴金说过:“打动人心的是真情而非词藻,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情,才能使学生的表达更有层次、有深度。”
四、下笔成文提供展示的舞台
“蹲下来跟孩子对话”,当孩子的作文完成时,教师应学会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它,用满腔的热情去夸奖它,用真诚的心灵去感悟它,同时,老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展示的舞台。如真情朗诵学生的作文,读出学生有独到见解和流露真情的那些内容,让学生编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选,请同学或老师、家长写序言;组织学生创办班级作文手抄报,自己动手设计版面和插图;开辟“作文墙”,进行优秀作文展读,评选“作文新星”;利用班级板报;开设“佳句欣赏”栏,发表学生习作中的优秀句段;走出班级,向校刊、校园广播站推荐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诗歌朗诵会”和各种“作文大赛……让学生体验更多成功的幸福。
在快乐中写作,在写作中享受快乐,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追求的。采用这样的办法进行有关的习作教学,经过快一年的时间,我班90%的学生不管是看图习作还是命题作文都变得有话可说,乐于表达了,习作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如本班李心怡的《美丽的校园》登上了《少年之友报》;许筱晔的《我有一个梦想》《校园的一角》分别获市级二、三等奖;吴景雯的《爸爸,请喝一杯茶》编入了校优秀作文集中……从以上这些成果可以看出,让学生远离写作的烦恼,快快乐乐地写作,轻轻松松地生活,是习作教学中永远不变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