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灵动课堂是一种课堂策略,也是一种课堂艺术和要求。灵动课堂的意义重大,能使教学获得显著成效。创设灵动课堂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式:利用生活素材创设灵动的教学情境;运用灵动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组研学、实践操作,构建灵动学习氛围;在数学课中渗透信息技术,创设灵动课堂。
关键词:灵动课堂;生活素材;小组研学;信息技术
灵动课堂是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的一种课堂尝试,也是一种课堂艺术探索。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并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相融合。在灵动课堂中,学生会在教师诱导下使用多种角度观察现象、思考问题。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思维方式极大解放。最终创设高效课堂,极大提高教学效率,以此实现新课标的期待。
一、利用生活素材创设灵动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运用的场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行之有效,得心应手。利用生活资源导入新课内容,会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轻松接入难点。精彩的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整堂课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情境,用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逼真的形象给予学生直观体验。同时教师也可以用带有问题性的故事进行导入,如此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对接下来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这样进行导入:故事引入,出示寻宝故事——一位商人告诉阿凡提,宝物就在距离他左脚3米的地方。“同学们,究竟阿凡提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宝物的呢?你能够在纸上画出来吗?”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以及生动有趣的课件展示,为课堂学习创设了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生顿时兴奋起来。这样富有创意的课堂导入,改变了以往通过展示大量有关圆形物体的图片来进行课堂导入的做法,利用富有情节的片段故事,让学生通过不断思考,逐步在脑海里形成圆的形象,感受到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二、运用灵动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一个灵动的课堂。
例如:在六年级的解决问题题中,大部分知识已具备初步的系统性,而各类知识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下面这个问题:“山上有山羊和绵羊共30只,山羊的只数是绵羊的2/3,山羊和绵羊各多少只?”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以下两类知识进行解决:
1. 用分数应用题的知识解决:
解:设绵羊有χ只。
2/3χ+χ=30
χ=18
30-18=12(只)
或30÷(1+2/3)=18(只)
30-18=12(只)
2. 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把“2/3”看作是2∶3
2+3=5
30×2/5=12(只)
30×3/5=18(只)
三、小组研学、实践操作,构建灵动学习氛围
结合研学目标,通过小组共同研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交流学习情况。使得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使全班同学实现良性互动。
以下教学案例说明了小组研学的做法与意义。在课堂上笔者安排了两次小组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活动。首先是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習方式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新知。在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规律之后,再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实践操作来验证新知识。这两个活动的安排相同之处是,都体现了学生在“在做中学”的数学策略。这样既为学生营造了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气氛,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灵动的学习过程。
实践证明,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小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多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灵动性。
四、在数学课中渗透信息技术,创设灵动课堂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是指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获得信息化的特征,通过画面、数字、声音等多向度的媒介获得教学效果。并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教学目标不同,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多样,可选择适当的方式运用于适当的场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信息展示的方式,以便因材施教。
以下教学案例可以说明信息技术运用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意义。蚂蚁爬过几何画板画出的树叶一周,这就成为教学周长的直观场景。利用这个场景说明周长,让学生明白周长就是绕物体一周的长度。这样,直观的画面就成了高效教学的方式。
在数学课中渗透直观画面、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师教学的工具箱多一些工具。从而使过去平板的课堂变得生动、灵活。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与活力,这样数学课堂才会变得更五彩缤纷。
关键词:灵动课堂;生活素材;小组研学;信息技术
灵动课堂是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的一种课堂尝试,也是一种课堂艺术探索。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并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相融合。在灵动课堂中,学生会在教师诱导下使用多种角度观察现象、思考问题。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思维方式极大解放。最终创设高效课堂,极大提高教学效率,以此实现新课标的期待。
一、利用生活素材创设灵动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运用的场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行之有效,得心应手。利用生活资源导入新课内容,会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轻松接入难点。精彩的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整堂课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情境,用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逼真的形象给予学生直观体验。同时教师也可以用带有问题性的故事进行导入,如此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对接下来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这样进行导入:故事引入,出示寻宝故事——一位商人告诉阿凡提,宝物就在距离他左脚3米的地方。“同学们,究竟阿凡提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宝物的呢?你能够在纸上画出来吗?”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以及生动有趣的课件展示,为课堂学习创设了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生顿时兴奋起来。这样富有创意的课堂导入,改变了以往通过展示大量有关圆形物体的图片来进行课堂导入的做法,利用富有情节的片段故事,让学生通过不断思考,逐步在脑海里形成圆的形象,感受到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二、运用灵动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一个灵动的课堂。
例如:在六年级的解决问题题中,大部分知识已具备初步的系统性,而各类知识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下面这个问题:“山上有山羊和绵羊共30只,山羊的只数是绵羊的2/3,山羊和绵羊各多少只?”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以下两类知识进行解决:
1. 用分数应用题的知识解决:
解:设绵羊有χ只。
2/3χ+χ=30
χ=18
30-18=12(只)
或30÷(1+2/3)=18(只)
30-18=12(只)
2. 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把“2/3”看作是2∶3
2+3=5
30×2/5=12(只)
30×3/5=18(只)
三、小组研学、实践操作,构建灵动学习氛围
结合研学目标,通过小组共同研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交流学习情况。使得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使全班同学实现良性互动。
以下教学案例说明了小组研学的做法与意义。在课堂上笔者安排了两次小组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活动。首先是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習方式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新知。在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规律之后,再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实践操作来验证新知识。这两个活动的安排相同之处是,都体现了学生在“在做中学”的数学策略。这样既为学生营造了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气氛,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灵动的学习过程。
实践证明,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小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多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灵动性。
四、在数学课中渗透信息技术,创设灵动课堂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是指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获得信息化的特征,通过画面、数字、声音等多向度的媒介获得教学效果。并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教学目标不同,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多样,可选择适当的方式运用于适当的场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信息展示的方式,以便因材施教。
以下教学案例可以说明信息技术运用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意义。蚂蚁爬过几何画板画出的树叶一周,这就成为教学周长的直观场景。利用这个场景说明周长,让学生明白周长就是绕物体一周的长度。这样,直观的画面就成了高效教学的方式。
在数学课中渗透直观画面、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师教学的工具箱多一些工具。从而使过去平板的课堂变得生动、灵活。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与活力,这样数学课堂才会变得更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