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概念的义项、构造与功能:基于120108份裁判文书的分析

来源 :中国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理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概念,存在四种义项,离散地分布于裁判文书中.这四种义项分别是:对于法律的理性认识成果、法律条文的义理内容、法律规范的正当性理据以及法律作为一种规范性理由.法理概念在表层结构上表现为法的理论、原理、学说,在深层结构中则承载了法律正当性的价值追问和法律文本的义理内容阐发.在法理概念的二元构造中,深层结构为概念注入质料和实在;同时,深层结构也要受到表层结构的牵制和约束.法理概念的深层结构保证了其内容的开放性,表层结构则在载体上趋于类型化.法理概念的四种义项和二元构造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这一概念在司法裁判中发挥的功能,即转介、解释、填补和证成四种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在这一概念的使用中,要坚持审慎克制、法定主义和充分论证原则.
其他文献
法律机制的自主运行俨然成为当前刑事司法程序中的突出现象之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理论与立法往往忽视或回避执法者的人性因素,欠缺对现实执法环境的深刻洞察,并要求其扮演没有感情色彩的“理想人”角色,但执法者具有自然人所拥有的特征与品格,更多扮演的是一种“社会人”的角色.他们的利益、能力以及价值观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执法行为.未来,刑事诉讼理论应当向主体性研究迈进,注重对实证研究范式的使用;立法应当正视执法者的利益与价值观,打造能够为执法者所接受的立法产品,建立一体化的刑事诉讼体系.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舆情管理提出新的挑战.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如何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正确引导网络舆隋,科学化解舆隋危机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新本领.
期刊
2018年《刑事诉讼法》增设缺席审判程序,赋予外逃型缺席审判的罪犯要求法院重新审理的异议权,以满足引渡的需求,并弥补可能的公正性缺失.事实上,异议权的设置虽然对引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引渡的需要并不足以单独说明异议权设置的正当性.异议权的正当性更多的是源于其权利救济功能、对裁判可接受性的促进作用以及与出庭的"权利+义务"属性的契合性.异议权的设置应遵循一些基本规则,包括恪守异议权作为权利救济途径的根本定位、坚守公正与效率动态平衡的底线.我国有关异议权的内容不尽合理,可从异议权适用的案件范围、异议的理由、异
回溯近百年的学术讨论,人们对于法典化及其历史进程的理解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面向.第一个面向在最狭窄的意义上界定法典化运动,将其视为近代以来欧陆国家以罗马法传统为基础,以私法为内核,推动一套独特的法学方法论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第二个面向上的法典化运动与"法"的现代性话语紧密相联,认为法典化本质上是民族国家通过承认"法"的主体性地位携手实现理性化转型的一种重要方式.第三个面向的观察试图将"非西方的"以及"前现代的"规范性文本的编纂活动纳入考量范围,认为法典化实际上是在人类文明传承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书写传统
自1979年《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的四部刑事诉讼法典,程序设计与证据采信等均是以自然犯作为规范对象.行政犯与自然犯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应该体现一定的差异:自然犯的疑难之处在于取证和查获犯罪嫌疑人,行政犯的疑难之处在于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行政执法证据的认定、准确地援引数量庞杂的前置性行政法规以及如何判定“不知法免责”,而这些恰恰是公安司法人员所不擅长的,行政犯的追诉启动往往依赖行政违法前置的专业性认定.近年来一些社会民众普遍关注的案件基本上与行政违法被启动刑事追诉有关.“刑事在先”容易导致行政执法主体的专业性调查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