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媒体时代变化的是传播形式与传播渠道,媒体内容的价值与重要性依然没变,甚至还在加强,产品的核心依然是内容。为此,电视媒体人更应该站得稳、守得住,做出更多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优质内容,只有持续生产优质内容才能留住用户,赢得用户的尊重、信任和口碑。
关键词:内容生产 深入一线 原创 细节 传播
从业25年,笔者经历了广播电视的鼎盛期到没落期,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以遵义广播电视台为例,通过多年来专业化平台建设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遵义广播电视台经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遵义广播电视台频道、频率的播出广告时段曾一度供不应求,完全是卖方市场。但是,随着传播渠道与介质的变化,传统媒体面临的却是全新的生存环境。遵义广播电视台依靠硬广为主的经营模式以及自身转型滞后等问题所带来的发展瓶颈,使得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困境日益凸显。
新媒体时代技术先进、传播手段灵活多样,确实令传统媒体始料未及,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然而笔者认为,传统媒体的没落并非是内容上出现了差池,而是受众在接受的方式上做出了选择。那么,在新媒体时代,面对传播领域的多样性,什么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坚守的灵魂依然是“内容”。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我们更应当要站得稳、守得住,做出更多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优质内容,才能留住用户,赢得用户的尊重、信任和口碑。
广播、报纸、杂志、客户端、自媒体、小视频等,不管信息最终以何种形式,在哪个平台呈现,最终用户接触到的都是内容,而最终决定用户停留时间和去留的,也还是内容。如果媒体将自己矮化为新闻的搬运工,没有原创内容、优质内容、独家评论或者灵活生动的写作模式和传播方式,不要说竞争力了,其存在的意义都值得商榷。作为内容产业,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持续生产优质内容,尤其是独家原创内容的能力以及因此而收获的忠诚用户群体。
那么,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才能做出优质的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才符合广大受众的需求?什么样的报道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新闻报道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我们寻找答案指明了方向,给出了方法。那就是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不断增强“四力”,即深入一线调查采访的脚力、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的眼力,善于观察深入思考的脑力以及冒着热气铿锵有力的笔力。
一、生產优质内容,就要深入一线
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都纷纷启动了“记者走基层”的活动,无论是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记者,还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记者,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到基层一线采访中。记者“蹲”下去,新闻“立”起来,下基层、去田野、走民间……记者们把笔、把镜头伸向最基层,不少浸润着汗水、带着泥土的好新闻、好作品,吸引了受众的目光。
作为市州级广播电视台,要想做出鲜活的、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就要深入生活,体察、传播生活中的温暖和感动。近年来,笔者所在的遵义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栏目中推出了多个专栏和系列报道,笔者有幸参加了其中的部分报道。从行程万里穿越中西部多省、市的“探访老红军”到深入兰海大通道高速公路贯通的“高路入云端”,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只有踏踏实实地深入一线、深入百姓生活、沉下去、俯下身,才能做出一条条生动感人的新闻。
深入基层一线,离不开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作为一名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就要敢于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拍摄鲜为人知的、让人感动的场景。在拍摄反映崇遵高速公路建设的系列报道《高路入云端》时,为了着力表现修筑这条具有世界级难度的高速公路,采访组吃住在工程一线,白天顶着烈日在建筑工地上来回奔走采访、拍摄劳动场景;晚上就住在建筑工人的工棚里,在昏暗的灯光下伴着呼呼的风声,和建筑工人拉家常,拉近彼此距离。回来以后,采访组最深切的感受就是:睡在建筑工棚的硬板床上,盖着冰冷坚硬的老棉被,听着头顶上的塑料布随风作响,这样的一线采访感受,是睡在温馨的家里或是宾馆的床上,永远也不可能获得的。在拍摄第四集《深谷擎天柱》时,为了采访一位工地上的丈量工程师,采访组跟随他的足迹爬上一座大山的山顶,透过他的视角进行拍摄采访。在下山的时候,由于摔了一跤,笔者从山顶滑下来好几米,右脚踝被扭伤,虽然非常疼痛,但是心里最担心的还是摄像机和话筒会因此损坏,丢失了拍摄的画面。尽管当时的环境很艰难,但采访组却拍摄到了最生动的画面,捕捉到了最感人至深的细节,这组报道播出后也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而工程一线的建筑工人说,这条高速公路不管是设计、技术还是施工,其难度系数都很高,有的甚至是世界级的,他们很感谢我们用这组报道还原了他们一次次艰难的攻关以及所经历的艰辛。
二、生产优质内容,就要重视原创
新闻报道要大力提倡原创。这种原创不是照搬旧例,而是要创新,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原创。眼下,各家媒体竞争激烈,虽然都在抢信息、抢新闻,但并不是独家的新闻,多为雷同的新闻事件,只不过是包装形式有所不同。在各家媒体上常能看到同一条信息的相同报道形式,甚至有的媒体只在自己的平台上进行转载。
重视原创性,是要媒体用优秀新闻作品打动观众、引导观众,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这也是避免新闻雷同化的一个有效方法。注重优秀新闻作品的原创性,就是要在导向正确的情况下,追求独家新闻、独家视角、独家报道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出负责任的声音。
2019年春节期间,《贵州新闻联播》播出的一条“记者新春走基层”的新闻报道《5639次列车:慢慢地陪着你走》感动了不少观众,也深深地打动了笔者。笔者了解到,节目播出后,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而且在网络上也有极高的点击率,笔者的“朋友圈”也几乎被这条新闻刷屏。事后,笔者读到这条新闻采访记者的一些感受,深有感触。高铁网铺开以后,各地的绿皮车开始退出舞台,而对于“留守”下来的5639次“小慢车”,笔者也曾经看到过央视、新华社的报道,报道虽然有点有面,但是这些视角少了点“贵州味儿”,“小慢车”给贵州大山里的人们所带来的温暖以及情感依赖也没能在报道中凸显出来,于是,采访记者把“小慢车”这个题材记在了心里。在2020年新春走基层之前,采访记者得到了一个最新的消息:以往每年春运都要停运,为快车让路的5639次“小慢车”2020春节不停运。“不再为快车让路”这一消息成了采访组破题的点。 这样有血有肉的话题,或者说“养”了这么久的一个题材,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成为采访组思考的问题。如果要做得生动、鲜活,当然用“记者走基层”的形式来做。做时政新闻的记者都知道,“走基层”风格,就意味着记者要回归到记者本位,通过观察、沟通、体会、记录,用细节讲故事,讲好这个故事就做活了这条新闻。
开拍前,采访组来回反复踩点。小慢车从玉屏到贵阳全程要行驶7个半小时,停靠16个站,卖菜村民是小慢车的主角。卖菜村民都在黔东南境内上下车,他们最多只坐一个小时的车。采访组分成两组,分别与卖菜农民闲谈、漫谈,最后锁定了两位卖菜的农民大姐。车上除了卖菜的农民,还有一群主角,就是乘务员,而乘务员“张曼玉”引起了采访组的注意,小慢车跑了多少年,她就干了多少年,因为姓张,又因为跑的是慢车,终点又在玉屏,所以被人给取了外号“张曼玉”。记者细心观察,发现每到周末,学生就特别多,于是采访组把车厢里差不多二三十个孩子都聊了一遍,然后,找到了其中的一名学生欧燕南。就这样,采访组将卖菜大姐、乘务员、学生三个层面的采访人物选定,也将整个报道“立”了起来。
最后,这个“新春走基层”的片子最终成片5分38秒。虽然仅仅只有5分38秒,但是为了这短短的五分多钟,采访组一共坐了6遍5639次小慢车,累计45个小时,采访了40多个人,拍摄素材时长将近10个小时。该片新闻视角独具、采访路径独到、细节把握良好,充满温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三、生产优质内容,还要抓住细节
记者是什么?笔者认为,记者是社会的观察者,其宗旨是记录社会,肩负着社会的责任。以它的感性去触摸,用它的理性去分析,最终让新闻事实穿越表象、看到真相、引领导向。抓好新闻事实,就是要抓好内容呈现。目前许多广播电视台为了加大媒体融合,都在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做起了新闻视频直播。笔者认为,视频直播报道这种现场直播报道,更是需要记者在直播前做足功夫、厘清背景,在直播时深入观察、抓住细节。
现场报道的内容应该来自现场,而不是来自办公室。前几年,为了拓展城区,遵义电厂进行搬迁并爆破了两个冷凝塔,遵义广播电视台对冷凝塔爆破进行全程的录制。临近爆破,录播组就提前到现场进行了卡位以及前期演练,按理说,准备时间充足,应该能做出一次出彩的直播。可是,直播时,现场人山人海,还有不少在附近住了几十年的老人,对于电厂的搬迁,大家都有不少留念与感慨。然而,我们的出镜记者全程按照之前的内容念稿子,本应极具现场感的一场直播,最终变成了画面加背景的生硬报道。
电视的优势,就是在现场,只有现场拿到的东西才是观众拿不到的。如果我们的现场报道,都不是来自现场,而是来自于大量的资料和提前写好、想好的内容,然后在现场进行表达,与现场脱节,当然没办法做出鲜活的新闻。
记者到了现场应该做什么?笔者认为,应该先去观察现场,抓住细节。细节是现场报道最重要的生命线,没有细节就没有现场。因为在去现场之前,我们知道的仅仅是大概念的、大方向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在网络上就能够了解到的。遵义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曾经有这样的一次采访经历,她们为了拍摄遵义乡村医生方晓美,搜集了很多关于她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如果用文字来表达,就会显得很空洞,比如她放弃了多好的工作环境、放弃了多好的生活环境,在乡村呆了多久,帮助了多少人。这种模式的人物报道,既不生动也没有细节,缺少感染力。怎样让观众能够真正感受到这位乡村医生的全身心投入,怎样抓细节,这才是重点。通过好几天的实地跟随采访,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这位乡村医生送去的药盒上面都有各种颜色的标识,并且标注了“一二三四五”的符號,而且还全都记录在自己的小本本里。经过了解,记者才知道,由于农村的老人大多是留守老人,又不识字,吃什么药,吃多少,怎么吃,老人们并不清楚,这位乡村医生就非常用心地把每家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送去药瓶的时候专门用颜色和序号做了标注,既简单又方便,老人们也能够记住。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报道这位乡村医生就活起来了。人物能否鲜活、新闻能否生动,发现细节、展现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四、生产优质内容,重点在信息传播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因其时效性强、传播多样化等特点,在新闻传播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新媒体时代是传统媒体面临的重要挑战,那么新媒体时代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它突破了区域界限、时间界限以及传播方式的界限,还能随时与观众互动,使传统媒体由单一传播渠道向立体传播渠道转变。
遵义广播电视台也如同全国其他的市州级媒体一样,正在通过不断深化和完善融合工作,建立健全媒体融合工作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融合工作运行体系,打造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媒体品牌。2018年以来,遵义广播电视台依托电视及“两微一端”,构建起了以微信公众号、“央视+”矩阵号、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号以及广播电视台网站为补充的传播矩阵,极大扩展了新闻宣传的传播效果。2018年1月25日,渝贵铁路通车,由遵义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与新闻综合频道策划完成的大型网络直播《天路连通衢》,成为融媒体探索的第一个成功案例。该直播时长90分钟,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APP及本台微信公众号、微博,进行了大时段、多机位、多报道组、跨区域网络直播,点击量达到40万人次。此次大型网络直播还被央视授予“优秀直播奖”。同时,新媒体中心与新闻综合频道还先后策划开展了遵贵高速通车特别报道《游龙出山》、茶博会特别节目《春风十里茶飘香》网络直播、端午乐游赤水网络直播、5D实景全息剧网络直播、《寻味遵义》大型美食文化寻访活动等10多个大型主题策划报道。目前,融媒体传播已经成为遵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及新媒体中心的常态化工作。而获得以上成绩,是因为新闻综合频道和新媒体中心整合民生栏目采编人员及新媒体中心编辑力量共同组建了融媒体传播团队,大力培训全媒体记者,把融媒体探索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实行了统一的策划调度。
新媒体时代,正在改变甚至颠覆着人们对传统阅读方式和信息的获取习惯。习惯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对优质内容的抛弃,而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也使得信息利用价值得到极大地提升。优质内容在信息时代的融合与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作者单位:遵义广播电视台)
关键词:内容生产 深入一线 原创 细节 传播
从业25年,笔者经历了广播电视的鼎盛期到没落期,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以遵义广播电视台为例,通过多年来专业化平台建设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遵义广播电视台经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遵义广播电视台频道、频率的播出广告时段曾一度供不应求,完全是卖方市场。但是,随着传播渠道与介质的变化,传统媒体面临的却是全新的生存环境。遵义广播电视台依靠硬广为主的经营模式以及自身转型滞后等问题所带来的发展瓶颈,使得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困境日益凸显。
新媒体时代技术先进、传播手段灵活多样,确实令传统媒体始料未及,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然而笔者认为,传统媒体的没落并非是内容上出现了差池,而是受众在接受的方式上做出了选择。那么,在新媒体时代,面对传播领域的多样性,什么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坚守的灵魂依然是“内容”。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我们更应当要站得稳、守得住,做出更多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优质内容,才能留住用户,赢得用户的尊重、信任和口碑。
广播、报纸、杂志、客户端、自媒体、小视频等,不管信息最终以何种形式,在哪个平台呈现,最终用户接触到的都是内容,而最终决定用户停留时间和去留的,也还是内容。如果媒体将自己矮化为新闻的搬运工,没有原创内容、优质内容、独家评论或者灵活生动的写作模式和传播方式,不要说竞争力了,其存在的意义都值得商榷。作为内容产业,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持续生产优质内容,尤其是独家原创内容的能力以及因此而收获的忠诚用户群体。
那么,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才能做出优质的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才符合广大受众的需求?什么样的报道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新闻报道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我们寻找答案指明了方向,给出了方法。那就是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不断增强“四力”,即深入一线调查采访的脚力、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的眼力,善于观察深入思考的脑力以及冒着热气铿锵有力的笔力。
一、生產优质内容,就要深入一线
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都纷纷启动了“记者走基层”的活动,无论是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记者,还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记者,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到基层一线采访中。记者“蹲”下去,新闻“立”起来,下基层、去田野、走民间……记者们把笔、把镜头伸向最基层,不少浸润着汗水、带着泥土的好新闻、好作品,吸引了受众的目光。
作为市州级广播电视台,要想做出鲜活的、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就要深入生活,体察、传播生活中的温暖和感动。近年来,笔者所在的遵义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栏目中推出了多个专栏和系列报道,笔者有幸参加了其中的部分报道。从行程万里穿越中西部多省、市的“探访老红军”到深入兰海大通道高速公路贯通的“高路入云端”,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只有踏踏实实地深入一线、深入百姓生活、沉下去、俯下身,才能做出一条条生动感人的新闻。
深入基层一线,离不开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作为一名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就要敢于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拍摄鲜为人知的、让人感动的场景。在拍摄反映崇遵高速公路建设的系列报道《高路入云端》时,为了着力表现修筑这条具有世界级难度的高速公路,采访组吃住在工程一线,白天顶着烈日在建筑工地上来回奔走采访、拍摄劳动场景;晚上就住在建筑工人的工棚里,在昏暗的灯光下伴着呼呼的风声,和建筑工人拉家常,拉近彼此距离。回来以后,采访组最深切的感受就是:睡在建筑工棚的硬板床上,盖着冰冷坚硬的老棉被,听着头顶上的塑料布随风作响,这样的一线采访感受,是睡在温馨的家里或是宾馆的床上,永远也不可能获得的。在拍摄第四集《深谷擎天柱》时,为了采访一位工地上的丈量工程师,采访组跟随他的足迹爬上一座大山的山顶,透过他的视角进行拍摄采访。在下山的时候,由于摔了一跤,笔者从山顶滑下来好几米,右脚踝被扭伤,虽然非常疼痛,但是心里最担心的还是摄像机和话筒会因此损坏,丢失了拍摄的画面。尽管当时的环境很艰难,但采访组却拍摄到了最生动的画面,捕捉到了最感人至深的细节,这组报道播出后也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而工程一线的建筑工人说,这条高速公路不管是设计、技术还是施工,其难度系数都很高,有的甚至是世界级的,他们很感谢我们用这组报道还原了他们一次次艰难的攻关以及所经历的艰辛。
二、生产优质内容,就要重视原创
新闻报道要大力提倡原创。这种原创不是照搬旧例,而是要创新,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原创。眼下,各家媒体竞争激烈,虽然都在抢信息、抢新闻,但并不是独家的新闻,多为雷同的新闻事件,只不过是包装形式有所不同。在各家媒体上常能看到同一条信息的相同报道形式,甚至有的媒体只在自己的平台上进行转载。
重视原创性,是要媒体用优秀新闻作品打动观众、引导观众,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这也是避免新闻雷同化的一个有效方法。注重优秀新闻作品的原创性,就是要在导向正确的情况下,追求独家新闻、独家视角、独家报道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出负责任的声音。
2019年春节期间,《贵州新闻联播》播出的一条“记者新春走基层”的新闻报道《5639次列车:慢慢地陪着你走》感动了不少观众,也深深地打动了笔者。笔者了解到,节目播出后,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而且在网络上也有极高的点击率,笔者的“朋友圈”也几乎被这条新闻刷屏。事后,笔者读到这条新闻采访记者的一些感受,深有感触。高铁网铺开以后,各地的绿皮车开始退出舞台,而对于“留守”下来的5639次“小慢车”,笔者也曾经看到过央视、新华社的报道,报道虽然有点有面,但是这些视角少了点“贵州味儿”,“小慢车”给贵州大山里的人们所带来的温暖以及情感依赖也没能在报道中凸显出来,于是,采访记者把“小慢车”这个题材记在了心里。在2020年新春走基层之前,采访记者得到了一个最新的消息:以往每年春运都要停运,为快车让路的5639次“小慢车”2020春节不停运。“不再为快车让路”这一消息成了采访组破题的点。 这样有血有肉的话题,或者说“养”了这么久的一个题材,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成为采访组思考的问题。如果要做得生动、鲜活,当然用“记者走基层”的形式来做。做时政新闻的记者都知道,“走基层”风格,就意味着记者要回归到记者本位,通过观察、沟通、体会、记录,用细节讲故事,讲好这个故事就做活了这条新闻。
开拍前,采访组来回反复踩点。小慢车从玉屏到贵阳全程要行驶7个半小时,停靠16个站,卖菜村民是小慢车的主角。卖菜村民都在黔东南境内上下车,他们最多只坐一个小时的车。采访组分成两组,分别与卖菜农民闲谈、漫谈,最后锁定了两位卖菜的农民大姐。车上除了卖菜的农民,还有一群主角,就是乘务员,而乘务员“张曼玉”引起了采访组的注意,小慢车跑了多少年,她就干了多少年,因为姓张,又因为跑的是慢车,终点又在玉屏,所以被人给取了外号“张曼玉”。记者细心观察,发现每到周末,学生就特别多,于是采访组把车厢里差不多二三十个孩子都聊了一遍,然后,找到了其中的一名学生欧燕南。就这样,采访组将卖菜大姐、乘务员、学生三个层面的采访人物选定,也将整个报道“立”了起来。
最后,这个“新春走基层”的片子最终成片5分38秒。虽然仅仅只有5分38秒,但是为了这短短的五分多钟,采访组一共坐了6遍5639次小慢车,累计45个小时,采访了40多个人,拍摄素材时长将近10个小时。该片新闻视角独具、采访路径独到、细节把握良好,充满温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三、生产优质内容,还要抓住细节
记者是什么?笔者认为,记者是社会的观察者,其宗旨是记录社会,肩负着社会的责任。以它的感性去触摸,用它的理性去分析,最终让新闻事实穿越表象、看到真相、引领导向。抓好新闻事实,就是要抓好内容呈现。目前许多广播电视台为了加大媒体融合,都在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做起了新闻视频直播。笔者认为,视频直播报道这种现场直播报道,更是需要记者在直播前做足功夫、厘清背景,在直播时深入观察、抓住细节。
现场报道的内容应该来自现场,而不是来自办公室。前几年,为了拓展城区,遵义电厂进行搬迁并爆破了两个冷凝塔,遵义广播电视台对冷凝塔爆破进行全程的录制。临近爆破,录播组就提前到现场进行了卡位以及前期演练,按理说,准备时间充足,应该能做出一次出彩的直播。可是,直播时,现场人山人海,还有不少在附近住了几十年的老人,对于电厂的搬迁,大家都有不少留念与感慨。然而,我们的出镜记者全程按照之前的内容念稿子,本应极具现场感的一场直播,最终变成了画面加背景的生硬报道。
电视的优势,就是在现场,只有现场拿到的东西才是观众拿不到的。如果我们的现场报道,都不是来自现场,而是来自于大量的资料和提前写好、想好的内容,然后在现场进行表达,与现场脱节,当然没办法做出鲜活的新闻。
记者到了现场应该做什么?笔者认为,应该先去观察现场,抓住细节。细节是现场报道最重要的生命线,没有细节就没有现场。因为在去现场之前,我们知道的仅仅是大概念的、大方向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在网络上就能够了解到的。遵义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曾经有这样的一次采访经历,她们为了拍摄遵义乡村医生方晓美,搜集了很多关于她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如果用文字来表达,就会显得很空洞,比如她放弃了多好的工作环境、放弃了多好的生活环境,在乡村呆了多久,帮助了多少人。这种模式的人物报道,既不生动也没有细节,缺少感染力。怎样让观众能够真正感受到这位乡村医生的全身心投入,怎样抓细节,这才是重点。通过好几天的实地跟随采访,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这位乡村医生送去的药盒上面都有各种颜色的标识,并且标注了“一二三四五”的符號,而且还全都记录在自己的小本本里。经过了解,记者才知道,由于农村的老人大多是留守老人,又不识字,吃什么药,吃多少,怎么吃,老人们并不清楚,这位乡村医生就非常用心地把每家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送去药瓶的时候专门用颜色和序号做了标注,既简单又方便,老人们也能够记住。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报道这位乡村医生就活起来了。人物能否鲜活、新闻能否生动,发现细节、展现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四、生产优质内容,重点在信息传播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因其时效性强、传播多样化等特点,在新闻传播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新媒体时代是传统媒体面临的重要挑战,那么新媒体时代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它突破了区域界限、时间界限以及传播方式的界限,还能随时与观众互动,使传统媒体由单一传播渠道向立体传播渠道转变。
遵义广播电视台也如同全国其他的市州级媒体一样,正在通过不断深化和完善融合工作,建立健全媒体融合工作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融合工作运行体系,打造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媒体品牌。2018年以来,遵义广播电视台依托电视及“两微一端”,构建起了以微信公众号、“央视+”矩阵号、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号以及广播电视台网站为补充的传播矩阵,极大扩展了新闻宣传的传播效果。2018年1月25日,渝贵铁路通车,由遵义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与新闻综合频道策划完成的大型网络直播《天路连通衢》,成为融媒体探索的第一个成功案例。该直播时长90分钟,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APP及本台微信公众号、微博,进行了大时段、多机位、多报道组、跨区域网络直播,点击量达到40万人次。此次大型网络直播还被央视授予“优秀直播奖”。同时,新媒体中心与新闻综合频道还先后策划开展了遵贵高速通车特别报道《游龙出山》、茶博会特别节目《春风十里茶飘香》网络直播、端午乐游赤水网络直播、5D实景全息剧网络直播、《寻味遵义》大型美食文化寻访活动等10多个大型主题策划报道。目前,融媒体传播已经成为遵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及新媒体中心的常态化工作。而获得以上成绩,是因为新闻综合频道和新媒体中心整合民生栏目采编人员及新媒体中心编辑力量共同组建了融媒体传播团队,大力培训全媒体记者,把融媒体探索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实行了统一的策划调度。
新媒体时代,正在改变甚至颠覆着人们对传统阅读方式和信息的获取习惯。习惯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对优质内容的抛弃,而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也使得信息利用价值得到极大地提升。优质内容在信息时代的融合与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作者单位:遵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