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社会服务 深化中小学集团化办学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lal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以往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共同体”工作基础上,本文梳理了以信息化赋能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以信息化助推社会服务转型的方法策略,从大学引领区域与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到借助技术实现区域协同创新,探索建立社会服务平台体系,推进由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社会标准化服务、特色服务。
  【关键词】信息化;智能教育;社会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5-005-03
  深化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工作虽然在基础教育领域,但离不开大学的科研引领和专业支持。新世纪以来,首都师范大学秉承“反哺超越,双向激活”等理念,实施“创设合作共同体,构建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方案,带动一大批中小学共同发展,形成了“大学—区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合作共同体”面临模式转变
  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小学办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变迁发展的重要特征,助推“数字社会”快速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诸多动力因素使它显现出不同于以往实体社会的架构和运行状态。在数字社会世界里,未来的学生将面临更为复杂、更不确定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与此同时,首都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着规模、结构和素质与新时代首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尚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共同体”面临着信息化背景下工作模式的转变。
  首都师范大学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社会服务工作虽然向外,但首先是练内功。一是加快实现社会服务的现代化,面对基础教育应对信息化不断发展带来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的革命性变化,全面提升师生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推动社会服务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变革创新。二是做好社会服务的标准化,从长远出发,将推进社会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作为与大学办学延续的一体化战略工程,加快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系统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专家队伍、特色项目、拳头产品、考核评价、联动机制等。三是融合创新,加强院系整合、技术融合、大中小学及政府协同,以科研为先导,并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加载到社会服务过程中,以高水平的科研、教学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为师范院校开放办学、协同育人提供范例。四是提升服务品质,本着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原则,产教融合,全面服务于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于国家教育战略的推进。
  从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到“互联网 教育”区域统筹推进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首都师范大学试图探索建立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社会服务平台体系,融合各院系社会服务资源体系,涵盖建设运维、资源开发、服务应用、推进实施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制度体系;推进由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社会标准化服务、特色服务,在教师教育、基础教育领域进行规模化应用,双向反哺。
  首先,教师为本,打造未来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卓越教师培养提供较为明确的操作方法和实践体系,转变人才培养路径。包括“互联网 ”实践课程、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前沿与产业趋势、“人—机”融合的教与学评价及教师数据素养与分析应用等。在此基础上,创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研修联动的智能交互平台。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智能化診断测评,帮助师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及一线教师超越个人经验,结合实证数据对教师的学习进阶、能力提升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指导;并以混合式学习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资源推送服务、学习支持服务,切实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
  其次,扣住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聚焦课程建设,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提供坚实支撑。一是通过搭建“双优云桥—乐智悦读平台”提供丰富的阅读专题课程、完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研发素养导向的学科课程及跨领域课程,引领智能时代的基础教育新形态课程系统建设。同时积极探索智能教育融媒体微课程体系,并聚焦学生学习,开发基于实证数据、多元评价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为中小学提供广泛的课程、教学、评价等专业引领服务,为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发挥作用。
  再次,从大学引领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上升到区域协同创新。这方面,首师大原有北京—银川“互联网 教育”合作、新疆和田地区教师研修、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三科统编教材培训,根据地方需要输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京津冀、教育薄弱省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些项目作为深化“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的组成部分,与地方共建共享平台,完成教育帮扶“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下一步,基于人工智能精准扶智,要逐渐形成联片、跨区教育对口帮扶平台;聚焦扶智重点项目,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及更广范围内优质资源共享,以区块链技术实现分布式联合的智慧教育生态。
  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由核心校来承担辐射优质教育的作用,带动成员校共同发展,本质目的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但无论是从课程建设,还是从教学引领、评价改革,抑或教师配置方面,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也只是建设本地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互联网 教育”探索区域统筹推进的新机制,已经远远超越集团化办学的内涵。从学校工作入手,从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实际困难切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缩小集团内学校、中心城区学校与远郊区学校间的差距;精准推进基础教育区域之间、区域与高校之间的携手发展。积极推进技术与社会服务的交叉融合,一系列探索与应用,将为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和手段,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的办学质量,也将提升大学的社会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的水平。
  信息化赋能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社会服务的背后是科研。坦率地说,以信息化赋能教育垂直领域的社会服务,还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上的应用呈深度渗透的态势,但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应用,其理论研究尚处初步阶段。我国智能教育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智能教育相关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总体上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已有 40 多年历史,关于智能教育的科学概念和内涵研究,国外出现了“AIED”和“ITS”为代表的概念;国内出现了“智能教育”“人工智能 教育”“教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教育”等多种概念,各个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概念是单一内涵,有的概念包含2~3个内涵,重复交叉,缺乏清晰界定。此外,当前对智能技术在教育中融合应用的研究涉及关键技术、融合方式、典型案例、发展难题、突破路径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多样化、浅表化、碎片化的特点,缺少有深度、体系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二是智能教育系统建设框架亟待顶层设计。在实际建设与应用中,智能教育系统的顶层设计研究不够,有用的成果较少。对智能教育系统开展顶层设计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对智能教育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既是探究技术领域智能教育系统的关键任务,也是非技术人员有效理解智能教育系统内在原理、增加其对智能教育系统建设与应用力度的重要途径。应围绕智能教育应用,加强对智能教育系统的科学设计和整体研究,促进智能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智能技术产品呼唤研发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由技术绑架中小学日常工作的现象。一方面,智能教育的关键技术研发不够,当前停留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上,没有形成针对性强、具有特色的智能教育关键技术。目前的智能教育产品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单一应用、直接应用或浅层应用,如拍照搜题、分层排课、口语评测、组卷阅卷、作文批改、作业布置等工具,应用场景仅停留在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的辅助环节,并未形成教学深度变革;另一类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较为典型的产品是自适应学习产品,产品以数据为基础,目前产品存在数据维度少、学习模型以偏概全、研发人员对教学理解不足等问题。可见,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适用性问题,加强智能教育关键技术研发,是用技术赋能中小学办学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是智能教育应用模式尚待实践支撑。尽管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潜能已被广泛讨论,但在教育实践中,推进智能教育发展的具体思路和策略尚未成熟。在实践推广方面,学者对促进智能教育发展的研究有待从一般理论性研究转向可操作模式与策略的研究。当前处于智能教育发展的关键期,2019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了以“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与跨越”为主题的首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经多方会谈达成《北京共识》,从政策制定、教育管理、教学与教师、学习与评价、价值观与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机会、平等与包容的使用、性别平等、伦理问题、研究与监测10个方面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提出各国要制定相应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系统性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需要进一步结合新时代个性化教育和教育信息化2.0深化发展的实际,多方协同,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协作互助、优势互补的“实践共同体”,加大力度探索智能教育的推进模式与策略。
  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首师大也将一如既往地做接地气的研究,在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前提下,逐渐探索形成信息化背景下完善的社会服务标准与流程。面向未来,建设基于混合式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群及标准化的实践活动体系,形成具有关键目标、任务情境、方式方法、动态资源、实践作业、互动反思等在内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体系,突显新时代背景下首师大的特色,为师范院校“互联网 ”与教师教育、社会服务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和应用示范。同时,也借助网络形成互助學习共同体、智能研修共同体,形成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研修一体化的办学机制,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为中小学的集团化办学、为大中小学联合培养培训教师的机制改革提供新的经验。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在传统火锅香辣复合调味蘸料的基础上,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研究了郫县豆瓣、辣椒、菜籽油、鲜味剂等原料对新型火锅香辣复合调味蘸料的影响,结果表明:菜
社会保障学知识复杂且抽象,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PBL与案例教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各有其特色和优势,将两种教学模式在社会保障学课程中有机结合,以社会保障学课程中的真
文章抽查新疆211户肉牛养殖户,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投保肉牛养殖保险的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有非农收入、肉牛养殖数量、是否知道肉牛养殖保险、购买过几
综合职业能力的学业评价体系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文献研究、调查访谈等方法初步形成了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进
提升国际化水平既是“双高计划”建设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中,政府要加强区域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政策供给,学
进口商品贸易的语言营销过程是商品出口国文化和进口国文化的比较、竞争甚至是冲突调和的过程。面对文化差异,进口国消费者在心理上可能会有困惑、不适、反感、甚至是抵触。
论文以贵州省乡村262名已婚教师为研究对象,验证了工作家庭冲突对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组织信任在其中的作用。探索乡村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满意度的
以沈阳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对重新构建以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为支撑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究,其中,理论
学生服是学生群体德育、美育的日常载体,是学校校风、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利于学校加强统一管理,营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氛围。当前,学生服产品种类较为广泛,按层次
日前,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发布了该组织第一个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口罩测试标准--ASTM F 3502—2021,相比于我国相关标准的出台时间,该标准可谓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