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51208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月14日)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隆重庆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成就卓著。
  这一年,教育系统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高举旗帜、服务大局,继承创新、开拓进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书写了新的篇章。突出体现在: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找准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明确办学思路和方向,集中力量办了一批师生家长关心、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继续全面落实,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中小学人均公用经费500元和300元的目标。涉及全国近40万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取得初步成效。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进一步改善。地震灾区95%以上的孩子都进入了永久性校舍读书。44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首先享受免学费政策。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惠及2 300万人。1 000余万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稳步实施。三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和长远规划得到加强。通过深入调研、问计于民、开放咨询、反复论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取得阶段性成果。四是化解难点热点问题取得积极进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推进,一些薄弱学校得到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社会更多关爱。减轻高校债务负担试点工作启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迈出新步伐。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五是教育系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等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诠释了当代青年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价值追求。还有一批扎根基层、默默耕耘的先进教师典型,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师德和良好风范。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树立起爱和责任的座座丰碑。六是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系统在国家办好大事喜事、应对急事难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方、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凝聚着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的辛劳和智慧,充分体现了教育系统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埋头苦干的良好精神风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教育系统的同志们表示亲切慰问!向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感谢!
  今年是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开端,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起步之年。教育系统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使命,着力在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
  
  一、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上来。
  
  做好今年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方向,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各级各类学校考察调研,看望广大师生,这既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巨大鼓舞,也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第一,在地位作用上,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尤其必须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要不断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第二,在服务方向上,强调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要立足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求,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适应人民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
  第三,在根本任务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第四,在结构布局上,强调要继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学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扶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第五,在发展动力上,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实践、创造。要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第六,在政策取向上,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关键是创造机会公平。要坚持以人为本,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把有限的国家财力多用在最困难的孩子们身上。要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第七,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强调 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这些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这两个基本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和部署要求上来,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中央精神落到实处。
  
  二、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教育工作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相连,与国际国内环境密切相关。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和教育阶段性特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显现,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新科技革命正在危机中孕育,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许多国家都着眼危机后的繁荣,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吸引优秀基础研究人才、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人才竞争空前激烈。强国必先强教。谁占领了教育、科技的制高点,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从国内看,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加速发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新世纪第一个10年我们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第二个10年我们依靠什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体会,根本靠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教育自身看,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三是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四是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作出重大贡献。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动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成为我大国地位的有力支撑。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但一些旧问题和新挑战也在叠加凸显,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符合终身学习要求的各级各类教育“立交桥”尚未建成;三是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应试教育”倾向没有根本扭转,严重影响创新人才培养;四是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部分地区教育发展比较滞后;五是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活力不足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六是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但城乡、区域和校际间差距比较大,部分大中城市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突出,国家助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七是拥有1700万人组成的、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教师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总体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八是教育发展环境日益改善,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一些地方尚未完全落实。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全面客观把握当前教育形势,既不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要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既要注重积极进取、尽力而为,又要注重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统筹考虑各方面要求与现实条件的可能性,避免不切实际把目标定得过高;既要注重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又要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特点,分区规划、分步实施;既要注重办学效益、办出水平,又要注重促进公平、雪中送炭,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科学发展。当前,教育改革有着许多有利条件。30年改革开放为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很大,群众要求改革的愿望强烈,教育系统也希望通过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不仅是体制机制转变,也涉及利益格局调整。目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无论从国际形势、国家发展全局、人民的要求还是教育系统本身看,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
  第一,要切实转变观念。这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先导和前提。只有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才会有清晰有力的改革思路,也才会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是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二是树立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创造适合他们的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让教育成为每一个人追求幸福人生的重要途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三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一生中各个阶段都有根据自己意愿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机会。
  第二,要创新培养模式。这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和重点。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深化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改革,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力解决课程中存在的“繁、难、偏、旧”问题,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二是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注 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开展校外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优势潜能,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三是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要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第三,要深化体制改革。这是破除制约教育发展障碍的根本措施。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各级各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法保障学校行使办学自主权。二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三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从办教育、抓微观向管教育、抓宏观转变,该管的事真正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手,努力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教育服务,维护教育秩序和公平,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
  第四,要扩大对外开放。开放也是改革。要瞄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深化对外交流,拓宽视野,加强合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做好出国留学人员工作,扩大外国来华留学生规模。支持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增强我国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务必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实推进。一是坚持正确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出发,规划和推进各项改革。二是坚持全局观念。树立一盘棋思想,与国家总体改革趋势相符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其他领域改革相协调。三是坚持统筹谋划。科学确定教育改革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和配套政策措施。对年内需要启动的,要抓紧研究和制订方案;对跨年度的中长期改革,要制定明确的阶段目标,有步骤推进。力求使改革节奏环环相扣、改革措施彼此协调、改革成效相互支撑。四是坚持有序推进。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搞好试点,按照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和实际条件推进改革。不同区域、城市和农村地区改革的进度和重点要有所区别,不强求一个进度、一种模式,不要一哄而上、竞相攀比。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五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改革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扎实做好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工作
  
  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教育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敢于攻坚克难,勇于开拓创新,把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
  第一,切实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和学习贯彻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研究制定纲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了六条原则:一是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思想基础,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制定纲要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二是客观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教育工作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努力把握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及其特点。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雪中送炭,政策措施向最困难群体和最薄弱环节倾斜。四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基本国情,统筹考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五是贯穿改革创新的主线,着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精神,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努力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六是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既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以及教育法律法规相衔接,叉与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相协调。下一步,既要进一步征求意见、广集众智、广纳群言,又要立足国情、沟通思想、凝聚共识,切实做好纲要出台和实施的各项工作。
  第二,着力推进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公平发展。要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单纯以升学率、发展规模衡量教育工作的做法,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上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均衡配置资源、加强薄弱环节,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要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密结合我国产业发展需求,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高等教育要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走有特色、高水平发展路子,引导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促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整体提升。要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区域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高教资源区域配置。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加强农村学前教育。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探索建立终身教育的“立交桥”。要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开展“双语”教育,大力推广普通话。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建立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要保障不同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通过信息化便捷、快速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国家助学体系,把重点真正放在困难家庭学生身上。
  第三,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水平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根本保证。一是要提高整体素质。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鼓励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和农村地区任 教。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依托高校和大中型企业,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二是要落实好绩效工资政策。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是中央为广大教师办的一件大好事,目的是提高教师待遇,调动教师积极性。一定要把这件好事办好,落到实处,真正让那些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业绩突出的教师受益。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完善教师准入、使用、转岗和退出机制,严把教师人口关。教师为人师表,尤其要重视师德建设。要建立健全以师德师风为首要内容的考核、聘任和评价办法,发挥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
  第四,保持和发展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好形势。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总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实施5年来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多为师生做好事办实事,认真解决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做好招生、资助、后勤服务及困难帮扶等工作,努力把师生员工最关心的事办成最满意的事,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活环境。要健全维护学校稳定长效机制,提高工作主动性、预见性,把影响稳定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要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探索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新政策。要加大对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和女大学生等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五、把提高科学化水平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是我们党建党88年、执政60年、改革开放30年不懈追求科学管党、科学治党的智慧结晶和理论升华。提高科学化水平,不仅是对党建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政府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工作方法、科学的体制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标准,谋划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改革,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工作各个领域,把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体现在决策、执行、监督各个环节。
  第一,抓决策。出台任何改革发展举措都要搞好顶层设计,科学确定目标,抓住关键环节,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稳步有序推进。作出正确决策必须注重调查研究。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学校,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最新要求,了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现实期盼,掌握广大师生真实想法,获取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必须注重发扬民主,建立健全重大教育决策咨询、听证和风险评估制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保证决策不出偏差。
  第二,抓运行。没有高效的运行,就没有决策的落实。要善于按照法律法规来规范运行,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要善于通过制度建设来推动运行,建立健全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制度,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要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防止重制定轻执行。要善于通过抓基层来促进运行,多为基层出实招,多为学校解难题,多为师生办实事。
  第三,抓试点。教育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不能仓促决策、盲目蛮干。要坚持试点先行,对事关全局的重大教育政策和改革举措,要在全面推行之前,选择不同地区进行试点,取得成熟经验后再整体推进。要注重发现典型、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要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善于从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对在实践中涌现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只要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都应当给予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
  第四,抓督查。督促检查是促进政策措施落实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决策是否科学有效的重要途径。要增强督查工作针对性,对重大教育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重点督查,掌握落实进度,及时发现问题,抓出成效。要改进督查方式,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教务公开、校务公开,发挥群众在督查中的作用。主要领导要重视督查,善于用督查促进工作,提高政策执行力。
  第五,抓作风。作风的关键在于一个“实”字。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把中央决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勇于开拓,大胆改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真抓实干,脚踏实地,讲求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反对急功近利和作风飘浮。要精简会议和文件,坚决摆脱文山会海,坚决取消那些不必要的达标评比,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谋全局、议大事、出思路上。按照建设服务型机关要求,坚持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都要把保障教育投入置于重要位置,按照邓小平同志讲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教育部门的同志要向各级党委、政府多请示汇报,与有关部门多沟通协调,与社会各界多交流互动,共同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求真务实、扎实工作,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农历新年就要到了。在辞旧迎新之际,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祝福新春吉祥,阖家幸福,新的一年取得新成绩!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他曾荣获石林县、昆明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的称号,昆明市首届中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英语学科”二等奖、外语教学改革发展贡献奖、“教书育人”大奖赛二等奖,先后被评为“石林县十佳青年”、云南省“教育百优校长”。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他有着一个大胆的梦想:辞去教师职务,创办属于自己的学校,让家乡的贫困学生都能上学。为了这个梦想,1994年,他创办云南石林育才学校,至2004年,他又创办了昆明育
期刊
本刊讯(记者 李配亮) 7月8日,云南省第八批上海赴滇支教教师总结表彰暨欢送大会在昆明隆重举行。会议总结了2008年上海赴滇支教教师工作,并对李敬东等40名优秀支教教师进行了表彰。  据了解,为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西部边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2000年上海市和云南省实施了上海百所中小学对口帮扶云南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工作。迄今为止,上海市已先后派出8批共760位优秀
期刊
本刊讯(记者 矣勇) 近日,云南省银校合作座谈会在昆明召开,会议就进一步推动银校互利合作,加快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进行商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副省长高峰、曹建方出席座谈会。  张田欣在座谈会上说,长期以来,在昆各银行对云南教育事业,尤其是云南高等教育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自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启动后,各银行的支持一直是在昆高校开展新校区建设的重要保证。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的有力支持
期刊
本刊讯(记者 王世赋) 云南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五届云南教育博览会近日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落幕。近200所国内高校和80家海外学校及相关服务机构现场为云南考生提供直接、有效的咨询平台。  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在开幕式上指出,云南省教育厅主办第五届云南教育博览会是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云南教育本土化与教育国际化的有机统一,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
期刊
2010年,云南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加速度,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的工作思路,推动云南现代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一、切实推动云南教育科学发展    1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好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开展学习
期刊
(一)    在已经过去的2009年,云岭大地的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与发展中可谓亮点不断,捷报频传,成绩斐然。新春在望,辛勤耕耘了又一年的高校教师们年将如何过,在新的一年有什么新的愿景,工作、生活上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  2月6日,带着这些问题和良好的祝愿,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领导兵分两路走访了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西南林学院、云南
期刊
编者按: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举办的“‘2009年度云南教育风云人物’评选”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此活动旨在讴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操,宣传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的高尚精神境界。本期“‘年度教育风云人物’评选”专栏刊发杨淑芬和郭跨存两位候选人的先进事迹。殷切希望读者登陆http://61.138.213.247为您心目中的教育风云人物投票。    “校长的心中要装着
期刊
罗崇敏出席云南省第三女子监狱启迪学校颁证仪式  本刊讯(记者 罗洋) 7月23日上午,云南省教育厅罗崇敏厅长出席云南省第三女子监狱昆明启迪学校文化教育颁证仪式。  据了解,启迪学校成立于1986年,经过23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在改造人、塑造人,培养人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第三女子监狱在实施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中,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级教育部
期刊
“办学为民,育人为本”主题实践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解放思想成果的巩固。红河州教育系统开展“办学为民,育人为本”主题实践活动一年多来,不但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而且理性把握“办学为民,育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引领观念转变,推动制度变革,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推进红河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深刻理解宗旨内涵,明确宗旨追求 
期刊
本刊讯(记者 李配亮) 7月3日,云南省高校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全委会第二次会议在云南大学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去年云南省高校科技事业发展情况,分析研究了新形势下云南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以促进云南高校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省教育厅厅长、省高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罗崇敏,省教育厅副厅长、省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福生,以及省属有关高校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罗崇敏在会上说,长期以来,学术委员会认真履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