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于孩子而言,家庭教育是贯穿一生的教育,它不但是孩子日后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保障,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就我国而言,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得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否发扬。为此,当代中国家庭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
关键词: 家庭教育;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8-0048-01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为孩子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打好基础。这一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此外,家庭教育还具有连续性,孩子几乎有2/3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伴随着其一生。及时性是家庭教育的另一特性,家长与孩子的长期接触以及深入了解,使其能比学校更加及时的掌握孩子的任何一点变化和问题,并予以及时教育和纠偏,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
2、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要条件。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时代的主人,提高全民族素质,要从儿童抓起。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关系到国家百年大计能否实现。而家庭教育能够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让他们真切的感受社会阳光积极的一面,并树立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
二、新时代家庭教育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得以日益强大的内在动力,是指引全体国民统一意志、共同行动的精神纽带。青少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与实践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担在每一个青少年的肩上。他们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但决定着其成长的方向,更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在加强青少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但要纳入国民教育,也要对家庭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家风建设渗透到青少年的点滴日常[1]。
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得以复兴、国家得以强大的灵魂所在。当今中国,出现的任何一种社会问题和社会想象,其根源都与价值观有着直接联系。身教重于言教,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之一,恰恰体现在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孩子的一举一动也给家长一定的启示,双方互相受益、共同成长。有此我们便可知道,注重家庭教育,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的现实意义。
三、新时代怎样树立家庭教育价值观
1、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
所谓家国情怀,是指个人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这种深切情怀是国民对于国家富强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崇高追求,是身为华夏子孙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居所,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每一个人人生的起点,而家风則是社会成员所具备的软实力。众多良好家风的融合才能形成良好社风,而社风又融合成国风。重视家庭教育和自我修养,是中华民族治家、兴国的优良传统。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将个人、家庭与国家相结合,将个人理想、家庭愿景建立在实现国家目标的基础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每个一家庭主动担负起的国家责任。
2、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
树立道德风范、形成完美人格、打造伟岸形象,实际上就是立德与树人。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有“三不朽”的说法,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高居首位,是树立道德的意思,这里所说的道德实为“忠孝”,也就是于家能孝,于国则忠。要求每一个子女都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以乌鸦反哺之心,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家庭培育之情;而为官者则要竭尽所能为国为民,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形成高尚道德风范[2]。当今社会存在的诚信缺失、经济腐败等社会问题,尽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道德缺失,是每一个社会问题背后的共性。为此,在家庭教育中绝不可以出现道德风范的缺位。
3、树立博大的仁爱之心。
仁爱,即宽人慈爱,是我国儒家思想当中认为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极具中国特色的重要部分。“仁”是我国传统美德以及道德精神的典型,它既是高尚道德的基本品质,同时也是最高要求。“仁者爱人”最初由孟子提出,是仁德的核心与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繁荣的重要基石。
4、树立勤勉的乐学思想。
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优良传统,勤奋好学,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最高精神追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精神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一代代中华儿女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实现的,仁爱、宽容、忠孝、正直等诸多优良品德也都是在这样的世代传承与教育下被发扬光大。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种求索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标志。
5、树立勇敢的担当精神。
范仲淹诗中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古人的情怀,也是中华民族的处事态度,更是中华儿女的责任担当,这种精神早已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结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渗透到家庭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在新时代下,中国家庭教育必须依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孩子家国情怀、仁爱之心、担当精神等优良品质,描绘中华民族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翟博. 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 教育研究, 2016(3):92-98.
关键词: 家庭教育;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8-0048-01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为孩子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打好基础。这一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此外,家庭教育还具有连续性,孩子几乎有2/3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伴随着其一生。及时性是家庭教育的另一特性,家长与孩子的长期接触以及深入了解,使其能比学校更加及时的掌握孩子的任何一点变化和问题,并予以及时教育和纠偏,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
2、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要条件。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时代的主人,提高全民族素质,要从儿童抓起。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关系到国家百年大计能否实现。而家庭教育能够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让他们真切的感受社会阳光积极的一面,并树立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
二、新时代家庭教育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得以日益强大的内在动力,是指引全体国民统一意志、共同行动的精神纽带。青少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与实践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担在每一个青少年的肩上。他们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但决定着其成长的方向,更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在加强青少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但要纳入国民教育,也要对家庭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家风建设渗透到青少年的点滴日常[1]。
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得以复兴、国家得以强大的灵魂所在。当今中国,出现的任何一种社会问题和社会想象,其根源都与价值观有着直接联系。身教重于言教,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之一,恰恰体现在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孩子的一举一动也给家长一定的启示,双方互相受益、共同成长。有此我们便可知道,注重家庭教育,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的现实意义。
三、新时代怎样树立家庭教育价值观
1、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
所谓家国情怀,是指个人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这种深切情怀是国民对于国家富强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崇高追求,是身为华夏子孙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居所,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每一个人人生的起点,而家风則是社会成员所具备的软实力。众多良好家风的融合才能形成良好社风,而社风又融合成国风。重视家庭教育和自我修养,是中华民族治家、兴国的优良传统。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将个人、家庭与国家相结合,将个人理想、家庭愿景建立在实现国家目标的基础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每个一家庭主动担负起的国家责任。
2、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
树立道德风范、形成完美人格、打造伟岸形象,实际上就是立德与树人。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有“三不朽”的说法,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高居首位,是树立道德的意思,这里所说的道德实为“忠孝”,也就是于家能孝,于国则忠。要求每一个子女都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以乌鸦反哺之心,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家庭培育之情;而为官者则要竭尽所能为国为民,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形成高尚道德风范[2]。当今社会存在的诚信缺失、经济腐败等社会问题,尽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道德缺失,是每一个社会问题背后的共性。为此,在家庭教育中绝不可以出现道德风范的缺位。
3、树立博大的仁爱之心。
仁爱,即宽人慈爱,是我国儒家思想当中认为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极具中国特色的重要部分。“仁”是我国传统美德以及道德精神的典型,它既是高尚道德的基本品质,同时也是最高要求。“仁者爱人”最初由孟子提出,是仁德的核心与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繁荣的重要基石。
4、树立勤勉的乐学思想。
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优良传统,勤奋好学,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最高精神追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精神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一代代中华儿女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实现的,仁爱、宽容、忠孝、正直等诸多优良品德也都是在这样的世代传承与教育下被发扬光大。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种求索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标志。
5、树立勇敢的担当精神。
范仲淹诗中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古人的情怀,也是中华民族的处事态度,更是中华儿女的责任担当,这种精神早已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结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渗透到家庭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在新时代下,中国家庭教育必须依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孩子家国情怀、仁爱之心、担当精神等优良品质,描绘中华民族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翟博. 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 教育研究, 2016(3):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