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全域旅游的发展对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探讨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a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互动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就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来说,要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来进行发展。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资源,因此民族地区利用其优势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就民族地区来说在选择发展旅游业时要坚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在2018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发展旅游来带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重要思想,立足于民族地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为主的发展方向。宁夏中卫市作为全国首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对推动地区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域旅游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述


  (一)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发展区域空间内,以大众休闲旅游为背景,以产业观光旅游为依托,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其基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所产生的新理论,着重强调的是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从以往以门票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向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从原有的一种封闭的旅游自我循环的发展模式向开放的“旅游+”转变,并且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企业同社会形成一种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政府统筹推进发展,景区在管理中做到全面依法并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
  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的保护模式。其更加注重开发是否能够同地区自身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同当地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着重强调通过对整个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以及产业布局进行合理优化,实现空间上的合理规划和资源上的优化配置,做到能够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内涵
  多民族、多文化是我国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从国家的发展历史上来看,国家的和平统一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总的来说,中华民族在缔造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进程中,不断加强了经济上的联系和文化上的交流,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这使得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
  (三)宁夏中卫市发展全域旅游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
  旅游是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对于发展“全域旅游”的中卫来说,其更多的是强调游客的体验感受,目的在于游客通过旅游观光、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等多种形式来体验和感受当地的民族文化,实现在情感上和文化上的沟通交流,游客从而可以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并且实现追求文化体验的目的。总的来说,“全域旅游”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将地区内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的一种模式。

二、中卫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况


  中卫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步于沙坡头景区。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旅游业兴起以来,沙坡头景区就凭借自身沙漠、绿洲、黄河集一体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崭露头角。近年来,随着中卫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中卫市共有景区20多家,其中3A级以上的景区8家。除了有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外,还有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的高庙,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相交融的寺口子景区,大麦地岩画,秦、汉、明不同时期的古长城,腾格里沙漠湿地旅区中的休闲度假区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三、中卫市发展全域旅游、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举措


  现代旅游业准确来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其具有愉悦性、广泛性、交流性、跨文化性、民族性的特点,可以说现代旅游在国内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加快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人们也开始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并且在文化消费上更加注重自身的体验感受。从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来看,其依靠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同时不同部门做到共同管理。并且,当地生活居住的各个民族的居民也可以一同参与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当中,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做到充分利用目的地的优势来吸引游客前来,以此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体验,能够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尽一切可能去满足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体验与需求。对此,在整个“全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中卫市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做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地区的旅游业,让来到中卫旅游的每一位游客都能够有一次美好而难忘的体验。为了可以更好地发展全域旅游,中卫市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推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从以下4点来进行开发建设。
  (一)打造高品质旅游品牌,推动地区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
  中卫的旅游因沙坡头而出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着力应发展景区独特的资源优势,让更多的游客可以了解沙坡头。沙漠、黄河、绿洲融为一体,黄河横穿与巍峨香山、绵延的腾格里沙漠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太极图,游客在此可以感受王维诗句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绝唱。对此,要将龙头景区做大做强做精,推动沙坡头景区向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迈进,着力打造“宁夏归来不看沙”中國沙漠旅游第一品牌。中卫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按照“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要求,形成以沙波头旅游区为核心、各旅游景区及民俗旅游村镇等为支点的相互联结、继续外拓的大格局。同时,要着力发展以幽险奇绝著称的寺口子,重点挖掘边塞风光,让游客近距离地感受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探寻杨彦景大战西夏、兵困柳州,“米钵生金”使三军解困的历史事件;体验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高庙,它集儒家思想、佛教、道教三教文化于一体,多种文化和谐共生,可以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二)加强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加快建设文化旅游新模式
  1.挖掘极具代表性的特色民俗文化
  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可以说是旅游业的生命和灵魂,缺乏特色的旅游业便会失去竞争力与生存基础。从现代发展趋势来看,发展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是现代旅游發展的主要趋势。中卫市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要明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在整个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过程中应当挖掘能够充分体现地区生活特色的民俗文化。对此,中卫市要以沙坡头景区为核心,充分挖掘能够代表黄河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
  2.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在全域旅游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要强化产业意识。作为核心景区的沙坡头景区还设立有可供游客免费参观的沙漠博物馆,通过展示各种沙漠植被、动物的标本,各地区不同种类的沙质样品,让游客更加具体地了解和认识沙漠文化。除了挖掘以沙坡头景区为主的景区内部文化资源,同时,中卫市还要着力推进以沙坡头盛典为主的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精品演出,并以市区观光湖为依托建设一批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雕塑。
  (三)完善服务,提升地区整体旅游业的竞争力
  1.坚持依法发展“全域旅游”
  位于宁夏、内蒙古、甘肃三省交界的宁夏中卫市,拥有众多民族在这里居住生活,以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为主。多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使得中卫地区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伴随地区内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其他国家的游客也选择来到这里旅游,感受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
  同时,为维护整个旅游业的平稳发展,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要做到依法发展、做到旅游项目发展合法。相关部门要强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督管理。在管理机制方面,中卫市专门成立有旅游联盟(协会)和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挂牌成立中卫市公安局旅游警察分局,设立有市场监督管理旅游分局,成立有旅游行业综合法律服务中心、旅游纠纷速裁法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管理体制。在教育宣传方面,要通过法制教育宣教活动让当地居民了解我国的各项法律制度、普及旅游知识,以此来提升当地居民对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培养主人翁意识。
  2.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
  便捷的交通可以更好地将地区内各个主要景区联系起来,可以将中卫地区同全国更多的城市联系起来,吸引更多的人到中卫旅游。从整体上来看,中卫市在交通建设工程上主要是从道路、铁路、航空等方面进行建设发展。中卫市建设国省干线和城市道路500千米,实施修建银川至中卫城际铁路,开通中卫到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重庆等重点客源地的航班等;在景区内,结合绿道建设,根据景区情况实施河堤廊道、田园小道、景观通道、慢行车道建设等,旨在把景点、公园、村庄、居民串联起来。同时,为解决通往景区的断头路问题,中卫市应开辟专门直达各个景区的公交路线,将各景区之间的道路打通,推进市区公共交通线路延伸至周边主要景区和旅游点,将重点景区同周边村镇、市区连接起来。
  (四)加快地区资源整合,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
  中卫在全域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游客在旅行过程中的整体感受,而不只在某个景区内的观光感受。在吃这一方面,中卫要通过挖掘自身优势,将富有地方特色的蒿子面、坛子肉、大锅炖、农家席、常乐豆腐等极具特色风味的小吃和美食佳肴挖掘出来,培育一批极具特色的“老字号”,旨在让游客可以通过美食认识和了解中卫;在住这一方面,要着重做到提升宾馆酒店、农家乐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让游客在中卫进行旅游光的时候能够有一个舒适而又温馨的住宿环境,同时通过特色旅游线路整合打造,将一系列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和星级饭店“串珠成线”;在购的方面,要扶持建设文化旅游购物超市、文旅产品开发等,大力推广极具特色的地方产品,如枸杞等特色产品;在行的方面,要从整体上进一步去完善景区内部与外部的交通条件,旨在构建一个完善便捷的交通体系,以此来方便游客观光游玩;在游的方面,要加强景区内部的设施建设,大力挖掘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娱乐的方面,为了让来到中卫的游客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除了在旅游景区中开发建设极具特色的娱乐项目以外,还要推进南北长滩梨花节、沙坡头沙漠音乐节嘉年华活动更好地开展,进一步举办好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卫赛段等知名体育赛事。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研究生创新项目“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支宁工作迁入宁夏的移民社会适应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CX20033)。
  作者简介:沈雯(1993—),女,宁夏中卫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其他文献
引言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众多“非遗”文化的摇篮。濒临东海,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蚕桑业发达,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温州纺织工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发绣和蓝夹缬技艺。一直以来,它们都在温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由于工业化发展,城市相关文化产业政策变动等原因,两种“非遗”在不同程度的限制下走上了迥然
期刊
引言  城市节事旅游活动,在城市名片的塑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城市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既张扬了城市个性,也发挥着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沈阳经济区,又称辽宁中部城市群,范围确定为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5个城市,人口2395万,与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共同构成环渤海经济区。近来,沈阳经济区的城市群功能效应显著加强,旅游資源信息共享,加上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期刊
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民众的旅游休闲要求越来越频繁,出游方式近年来也由“长途低频”转为“短途多频”,即从一年一次或两次的国内国际长途游转向了一年多次的城市周边游,在出行交通方式上则偏向于自驾而非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面对游客消费选择的这种转变,城市周边游市场应及时抓住发展契机。一、周边游的定义及特点  目前,学界对城市周边游尚无确切定义,旅游业内通常将
期刊
三衢山景区是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六大景区之一,通过多年建设和旅游开发,较好地保护了地质遗迹资源,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促进了常山县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贯彻,景区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景区科学解说系统建设滞后、地学旅游特色和氛围不够浓厚等。为此,本文从景区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和价值出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开展地学旅游项目策划和科学普及行动规划,促进
期刊
引言  铜仁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工艺和考古方面。古城作为一种建筑群,作为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阶段的见证和象征,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族风俗风情以及当时社会进步的一些本质特征。另外,铜仁古城还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创造和精神象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整体体现
期刊
一、扬州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文化底蕴深厚  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浓厚,是著名旅游城市。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以及众多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文化丰碑上镌刻着鉴真、秦观、史可法、郑板桥等众多先贤,李白、杜甫、欧阳修、马可波罗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在“竹西佳处”留下永垂不朽的作品。扬州的美食、园
期刊
引言  “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目标”,习近平主席向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致的贺信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高度重视。桂林市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保持“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则应向旅游产业低碳化转型,有效提高桂林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满足旅游企业、公众和游客对低碳旅游的需求,确保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一、低碳
期刊
一、川菜概述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菜系,指在一定地区内,由于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影响、物产资源及饮食风俗不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术和独特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中国人讲究并善于烹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较大差异。到唐宋时,南北方各自形成体系。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之一,被称作“
期刊
引言  截止到2018年8月,苏州市政府已经正式公布了四批《苏州园林名录》,全市累计有108座园林被纳入依法保护的体系当中,苏州完成了从“园林之城”向“百园之城”的转身。保护园林资源,弘扬园林文化,传播园林文化价值,在新时代的苏州百园之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苏州有着各种各样的私家园林,其中便包括整个江南最早的一座私人园林——东晋苏州顾辟疆园。苏州园林的园名十分有文化色彩,每个园林的名字不仅是园
期刊
一、研究背景  (一)生态旅游小镇的兴起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到生态旅游,随后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准确概念。生态旅游即一种可持续旅游活动,注重对本地居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双重保护,其核心对象是生态资源、生态类型和生态环境。生态旅游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更加重视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改善当前农村发展困境,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