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古城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铜仁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工艺和考古方面。古城作为一种建筑群,作为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阶段的见证和象征,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族风俗风情以及当时社会进步的一些本质特征。另外,铜仁古城还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创造和精神象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整体体现。围绕古城还有大量的成语、谚语、民俗和传说等,具有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垄断性等特点。古城与当地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古城中的许多民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古城是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资源,具有发挥旅游价值、社会价值的广阔空间,因此,我们应重视古城的开发与利用,在其中注入文化认同和旅游等新的价值。

一、古城旅游开发的意义


  古城镇见证了人类千百年来历史的兴衰荣辱、沧海桑田,在高速发展的快节奏时代,更是以其传统的建筑风格、悠久的文化底蕴、隽美的景观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刺激了地方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古城旅游开发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文化价值。首先,古城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古城文化复兴。古城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建筑形态,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语言、服饰、节日等在内的很多传统文化几近消亡,而旅游开发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与复兴。其次,古城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醒当地居民的民族认同意识。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游客与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沟通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当地居民的民族认同意识,使已经或者正在趋向消失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继续与发展。另外,古城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都市人群的生活压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期待逃离喧嚣,向往世外桃源般淳朴、静谧的生活。对于这一类旅行者来说,具有慢城特质的古城成为绝佳的休闲选择。其中,“慢城”指与世无争的片区、悠闲的生活和街市,吸引着旅行者驻足、悠游、探寻、融入、发现,身体和灵魂完全放轻松,让心态不再浮躁,怡然自乐,享受生活。
  总之,古城具有发挥旅游价值的广阔空间,古城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周庄、云南丽江、湖南凤凰等古城镇旅游开发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阶段,铜仁市政府也意识到了铜仁古城旅游开发的价值与意义,正努力把铜仁古城打造成文化旅游名城。基于此,本文以铜仁古城为例,探讨了古城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

二、铜仁古城现状


  铜仁古城位于铜仁市区中心地带,三面(东、西、南)临水,一面(北)依山,易守难攻,地势险要,“铜仁边圉,实镇筸诸夷出入之咽喉,思、石、辰、沅府、卫要隘之门户”,在古代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城内古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城内多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距今大约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铜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古城内民族成分复杂多样,因此各民族宗教建筑、商業建筑和民居建筑格式在这里巧妙融合,中原文化、徽商文化和黔东文化同样也在这里汇合,较直观、形象地反映了铜仁古城的发展历史。
  据悉,铜仁古城两江汇流,因水而生。史志记载,元朝年间,有渔人在古城外大小江汇流处得儒、释、道铜人三尊,古城因此得名。新近考古表明,在距今3000年左右,铜仁锦江两岸已人烟稠密、文化繁荣。明清时,已舟楫往返,商贾云集,会馆林立,享有“黔东护商栈”之称誉。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知府朱铿以河为依托始建土城,后经历届官府不断层台垒石,形成九门、三街、六巷的格局。铜仁古城至今保存完好,现有四合大院35个、天井81个、古巷道11条、石库门63个、码头1个。城内可谓是古井、古树、古城池、古四合院、古木屋、古街古巷、古店铺、宗祠等一应俱全,青砖黛瓦,鳞次栉比,是不可多得的铜仁历史文献资料,是铜仁所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
  2006年,铜仁古城也因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进一步传承铜仁古城文化,提升铜仁古城旅游的文化含量,促进铜仁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铜仁市人民政府和铜仁地区旅游局于2013年5月19日(第三个“中国旅游日”)在古城举办了“桃源铜仁·明清古城”铜仁古城文化旅游节。2017年11月28日,铜仁市正式启动了“一带双核”项目建设,其中就含有铜仁古城项目建设。

三、铜仁古城旅游开发的建议


  为把铜仁古城建设为彰显特色、凸显文化、传承历史的文化旅游名城,应明确和坚持“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的工作思路,深入挖掘铜仁特有的土司文化、商贾文化、府衙文化、书院文化、码头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激发古城的现代活力,提升古城的文化品位,“把古城建设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历史故园”。
  (一)开发与保护并举
  铜仁古城是铜仁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保存有这座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痕迹,具有鲜明的铜仁地域文化特色。但随着铜仁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古城部分原生态资源遭到了破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古城的完整性,从而导致古城部分特色消失,因此,在对古城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古城的原生态资源环境。其中,保护是首要的工作,因为古城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保护不好,遭到破坏将不复存在,更谈不上开发和利用。保护古城,实质上就是要保持和延续古城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对于古城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古城的过去,还关系到古城的现在与未来,关系到古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古城保护的关键在于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性。所谓的“文化自觉”,则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并“保持对自己身份的骄傲与自豪感”。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自己本民族或本地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产生深刻的文化认同感,才能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积极开发与合理利用。   但我们也不能以一种一成不变心态对待古城保护工作,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古城进行调整与开发,使其与人们当代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使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挖掘古城文化资源,促进铜仁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
  铜仁古城集山、水、林等于一体,自然景观众多,风光秀丽,且历史悠久。铜仁古城是侗族、苗族、土家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多民族间由于长时期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铜仁特有的土司文化、商贾文化、府衙文化、书院文化、码头文化、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等文化资源。如民俗文化中苗族的鼓舞、四月八、酸鱼等,土家族的摆手舞、过赶年、哭嫁等构成了铜仁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是铜仁古城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内在魅力的体现,因此,开发铜仁古城应挖掘这些深厚的文化资源。
  铜仁是一座文化古城,也是一座文化名城,更是一座亟待开发的旅游之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越来越高,对含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文化之旅也越来越感兴趣。古城因含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的旅游首选。开发铜仁古城,应注重开发其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和保护好铜仁古城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糟粕,同样也有精华,我们要尽可能地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作为地方特色甚至中国特色将其传承下去。铜仁古城作为一个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应将其中较为优秀文化资源作为铜仁的招牌,成为铜仁展现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独特景观,吸引海内外更多的游客。
  2.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区域文化旅游
  众所周知,多数古城的地理位置大都比较偏僻,很难独自获得快速发展,铜仁古城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铜仁古城旅游开发应突破地域限制,加强与周边景区,如九龙洞、苗王城、梵净山、十里锦江、镇远古城,甚至凤凰古城、张家界等景区的联合开发,利用联合的优势和整体的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叠加和利益双赢的发展战略与举措,提高古城的旅游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
  3.开发独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购买的具有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商品”,它“是一个旅游地的名片,是展现旅游地形象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很明显,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渗透、融合其中,使其具有灵魂和文化品位。铜仁古城旅游纪念品应围绕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挖掘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对于铜仁古城的商贾文化,可以出版一些与之相关的人物传记和行商经验的书籍,或者把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做成雕像或蜡像;对于古城的建筑文化,可以选一些经典古建筑做成明信片或图画、画册、刺绣等精美的手工制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还要有创意,能够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陕西平遥古城在此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平遥古城的整体布局是仿造神龟设计的,其形似龟形,于是,平遥就以乌龟为题材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旅游纪念品——乌龟吊坠、古城全景图龟壳等,以此象征如意吉祥之意。这样的旅游纪念品很有创意,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体验需求,还宣传了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可谓是一箭双雕。铜仁古城在开发旅游纪念品时,可以借鉴平遥古城的成功经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还应注意其实用价值,做到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统一。
  4.加大宣传,提升知名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对外宣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商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是发展现代旅游业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铜仁古城旅游形象的对外宣传,对铜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铜仁古城宣传的形式和手段要尽量做到多样化,可以通过杂志、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也可以通过音像资料、摄影资料、印刷资料等方式向人們全面介绍铜仁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切记在宣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古城的地方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
  5.实行古城景区“四权”分离
  所谓古城景区“四权”,即古城景区的经营权、所有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各地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督权与管理权重合、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因为“四权”不分极易导致利益与权益之间的纠纷,导致景区经营与管理方面的非合理性操作。“四权”分离,首先,要明确古城景区的所有权,使景区所有者尽量脱离景区经营,将景区交给专业人士进行自主经营,这样也可以为景区所有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其次,区分监督权与管理权,旅游部门作为景区管理者,应对景区旅游从业者与旅游经营单位的行为负责,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服务水平;旅游监督部门要改变以往由旅游部门自我监督的现象,在景区政府的领导下,引入第三方人员对景区旅游进行专门监督,推进古城景区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铜仁古城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以保护为主,以开发为辅,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性,保护好古城的原生态资源环境,保持和延续古城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在古城旅游开发过程中,还要深入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古城旅游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促进铜仁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旅游开发与利用也是一种对古城保护的最佳方式之一,或者说是对古城的一种及时的抢救。但古城保护不是目的,开发与利用也不是目的,传承才是目的。而对于铜仁古城的旅游开发,不仅是对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抢救,更是对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有利于提升铜仁旅游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含量,有利于铜仁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图书馆)
其他文献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族文化旅游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少数民族的各类文化纷纷登上民族旅游的舞台,如民族的传统节日、音乐舞蹈、房屋建筑、传统美食、服饰文化、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少数民族“非遗”本身所具备的民族性、异质性、神秘性对于游客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同时具有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但是相较于旅游开发,“非遗”的保护应当
期刊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一民族或特定地域的群众所创造、沿袭的风俗生活,最终在群众语言、行为和心理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性、独特性和浸润性的文化形式,主要涵盖民俗习惯、民俗艺术和民俗工艺等内容,因群众某种生活需要而起,习久而成俗。近年来,民俗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异彩纷呈,为游客带来“求
期刊
引言  海南全岛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政策是党中央在2018年提出的重要战略,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自贸岛建设,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等重要内容。在旅游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利用旅游产品的有效开发与创新设计是体现与满足自贸岛建设的根本任务与重要需求,需要开阔眼界、创新手段,对相关政策进行有效落实。一、旅游产品的基本设计原则  旅游产品的设计需要具备准确的定位、核心吸引力的凸显、游客需求与
期刊
引言  贵州省位于祖国的西南,是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回族等33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集聚地。近年来,随着云贵川旅游路线的日渐火热,以贵州贵阳、丹寨县、雷山县为主的旅游经济文化发展有了明显提升。2018年贵阳被评选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和“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贵州旅游。在游览贵州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可以领略到当地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期刊
引言  近年,洛阳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和深化农村改革的双重推动下,乡村旅游将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期。2018年5月,洛阳市发布《洛阳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文件指出要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并在2020年实现“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应最大化、旅游发展全域化”的目标。一、洛阳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洛阳位
期刊
[摘 要]民宿作为一种乡村住宿新业态和乡村生活新方式,吸引着众多创客投资与经营。对于民宿这种既具“生意”又具“生活”属性的创业领域来说,创业之初不同的愿景(创业动机)使创业之后的满足感(创业绩效感知)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通过218位乡村民宿创客的一手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差异对比分析法,以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探查差异化创业动机与差别化创业绩效感知的关系。研究发现,乡村民宿创客关于“
期刊
引言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众多“非遗”文化的摇篮。濒临东海,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蚕桑业发达,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温州纺织工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发绣和蓝夹缬技艺。一直以来,它们都在温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由于工业化发展,城市相关文化产业政策变动等原因,两种“非遗”在不同程度的限制下走上了迥然
期刊
引言  城市节事旅游活动,在城市名片的塑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城市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既张扬了城市个性,也发挥着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沈阳经济区,又称辽宁中部城市群,范围确定为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5个城市,人口2395万,与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共同构成环渤海经济区。近来,沈阳经济区的城市群功能效应显著加强,旅游資源信息共享,加上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期刊
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民众的旅游休闲要求越来越频繁,出游方式近年来也由“长途低频”转为“短途多频”,即从一年一次或两次的国内国际长途游转向了一年多次的城市周边游,在出行交通方式上则偏向于自驾而非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面对游客消费选择的这种转变,城市周边游市场应及时抓住发展契机。一、周边游的定义及特点  目前,学界对城市周边游尚无确切定义,旅游业内通常将
期刊
三衢山景区是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六大景区之一,通过多年建设和旅游开发,较好地保护了地质遗迹资源,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促进了常山县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贯彻,景区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景区科学解说系统建设滞后、地学旅游特色和氛围不够浓厚等。为此,本文从景区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和价值出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开展地学旅游项目策划和科学普及行动规划,促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