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合作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技能。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参与和合作精神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课程改革针对学生个体学习的诸多弊端,倡导合作学习的理念,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已经有不少教师开始了小组合作教学的尝试。学生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既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与人交往能力,又可以合理利用课堂上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资源。应该说,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优势非常突出。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教学实践,我们也认识到:合作学习虽好,但如果教师组织不力,效果会适得其反。
一、现状与思考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就变成“旁观者”;各个小组成员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在这看似热闹的背后,仍然是小组中少数“精英分子”的“一言堂”,大部分学生没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积极参与的兴趣也随之降低。还有教师为了营造小组合作的氛围,把教学内容中适合个体解决的问题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此外,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成果重视不够,在课堂上虽然指导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缺少合作后交流汇报的环节,而由教师按预设教案“代言”汇报结果。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结论就产生了依赖性,也就不会再对合作交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了。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对小组合作内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组织的技巧,学生进行合作时无章可循,从而使小组合作缺乏实效性。
二、实践与对策
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我们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日渐成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享学习资源,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中共同发展,并养成了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以下是我们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几点措施。
1.科学分组、明确要求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为让学生能够愉快地合作,学期初,我们根据机房设备情况,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了分组。既保证了小组内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组的人力资源相对均衡,又能保证小组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小组长这一“领头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组长的人选是通过自我推荐和小组成员共同推举确定的。确定组长人选后,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成为师生活动的纽带。这样,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不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而是直接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分工和调控。
组长的组织协调和小组成员的默契,从根本上保证了小组合作的健康发展。当然,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布置上机练习时,每一位教师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往往没有听完教师所讲的要求就急于动手,造成没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就盲目地凑在一起,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去做。比如,学习文章排版时,教师出示一份未经排版的书信,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小组讨论要求“仔细观察这封信,你能从文章的格式方面发现哪些问题?请与同伴交流,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问题最多、最有价值”。再如,在作品创作的课堂上,学生的创意可能会五花八门。在对学生作品开展小组评价之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评价的角度和标准,比如,从技术性、观赏性、实用性等主要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时才能够把握好尺度,公正、公平、合理地进行评价。
在小组分工方面,教师也要有明确的要求,不能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个别“精英分子”的“一言堂”,从而挫伤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应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长进行分工,如让积极好动、喜欢夸夸其谈的学生担任小组记录员,使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让不善言辞的学生担任发言人,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情境合理、内容充实是有效合作的基础
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太简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就会浪费时间;问题太难,整个小组集体感到无所适从,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无法开展。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问题,并尽量将问题放在适宜的难度区间内,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生并正确地估计学生的能力,确保所设计的内容有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能很快掌握,进而带动其他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对于“文字的修饰”这一知识点,个别学生已经在课外接触过部分操作技能,还有部分学生能够通过“画图”模块中学到的有关文字修饰的操作完成知识的迁移。因此这一内容适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探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将“文字的修饰”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如何改变字体、字号、颜色等,再由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个性组织大家分头讨论某一个小问题,其他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这样,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有的小组还通过探究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如“设置文字效果”等,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我们还利用学校主题活动化教育的契机,组织学生进行主题鲜明的小组合作学习。四月份,以学校举办“榜样导我行”的活动为契机,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制作一份“学习英雄我奋进”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分工合作。有的搜集文字材料、有的搜集图片资料、有的负责版面设计、有的负责审稿……仅仅两个课时,各小组提交的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版面设计上都超过了以往的个人作品。
3.及时指导、适时评价是有效合作的保障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彻底颠覆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心安理得地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通过积极的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例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合作态度不够友好或者不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等等。当发现这些问题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用“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我帮你补充一下……你看这样行不行……”与他人沟通。如果一个小组在组内讨论后仍无法形成共识,我们鼓励他们进行组间交流,如“咱们可以到别的组申请外援,听听他们的意见”。小组发言人进行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我们组认为……刚开始有的人认为……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使学生明确自己代表的是集体的形象、展示的是集体的智慧。这样长期有效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还要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进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合作比较好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小组活动之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也必不可少。一方面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各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鼓励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适当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激发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如评一评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成员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总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会让师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参与课堂并快乐、充分地互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彼此尊重、理解和包容,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倾听和说服他人,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德伟等.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出版社,2004.
[3]杨明全等.新课程下的课堂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祝智庭.聚焦信息技术进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已经有不少教师开始了小组合作教学的尝试。学生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既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与人交往能力,又可以合理利用课堂上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资源。应该说,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优势非常突出。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教学实践,我们也认识到:合作学习虽好,但如果教师组织不力,效果会适得其反。
一、现状与思考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就变成“旁观者”;各个小组成员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在这看似热闹的背后,仍然是小组中少数“精英分子”的“一言堂”,大部分学生没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积极参与的兴趣也随之降低。还有教师为了营造小组合作的氛围,把教学内容中适合个体解决的问题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此外,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成果重视不够,在课堂上虽然指导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缺少合作后交流汇报的环节,而由教师按预设教案“代言”汇报结果。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结论就产生了依赖性,也就不会再对合作交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了。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对小组合作内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组织的技巧,学生进行合作时无章可循,从而使小组合作缺乏实效性。
二、实践与对策
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我们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日渐成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享学习资源,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中共同发展,并养成了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以下是我们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几点措施。
1.科学分组、明确要求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为让学生能够愉快地合作,学期初,我们根据机房设备情况,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了分组。既保证了小组内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组的人力资源相对均衡,又能保证小组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小组长这一“领头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组长的人选是通过自我推荐和小组成员共同推举确定的。确定组长人选后,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成为师生活动的纽带。这样,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不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而是直接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分工和调控。
组长的组织协调和小组成员的默契,从根本上保证了小组合作的健康发展。当然,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布置上机练习时,每一位教师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往往没有听完教师所讲的要求就急于动手,造成没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就盲目地凑在一起,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去做。比如,学习文章排版时,教师出示一份未经排版的书信,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小组讨论要求“仔细观察这封信,你能从文章的格式方面发现哪些问题?请与同伴交流,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问题最多、最有价值”。再如,在作品创作的课堂上,学生的创意可能会五花八门。在对学生作品开展小组评价之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评价的角度和标准,比如,从技术性、观赏性、实用性等主要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时才能够把握好尺度,公正、公平、合理地进行评价。
在小组分工方面,教师也要有明确的要求,不能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个别“精英分子”的“一言堂”,从而挫伤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应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长进行分工,如让积极好动、喜欢夸夸其谈的学生担任小组记录员,使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让不善言辞的学生担任发言人,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情境合理、内容充实是有效合作的基础
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太简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就会浪费时间;问题太难,整个小组集体感到无所适从,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无法开展。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问题,并尽量将问题放在适宜的难度区间内,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生并正确地估计学生的能力,确保所设计的内容有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能很快掌握,进而带动其他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对于“文字的修饰”这一知识点,个别学生已经在课外接触过部分操作技能,还有部分学生能够通过“画图”模块中学到的有关文字修饰的操作完成知识的迁移。因此这一内容适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探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将“文字的修饰”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如何改变字体、字号、颜色等,再由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个性组织大家分头讨论某一个小问题,其他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这样,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有的小组还通过探究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如“设置文字效果”等,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我们还利用学校主题活动化教育的契机,组织学生进行主题鲜明的小组合作学习。四月份,以学校举办“榜样导我行”的活动为契机,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制作一份“学习英雄我奋进”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分工合作。有的搜集文字材料、有的搜集图片资料、有的负责版面设计、有的负责审稿……仅仅两个课时,各小组提交的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版面设计上都超过了以往的个人作品。
3.及时指导、适时评价是有效合作的保障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彻底颠覆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心安理得地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通过积极的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例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合作态度不够友好或者不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等等。当发现这些问题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用“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我帮你补充一下……你看这样行不行……”与他人沟通。如果一个小组在组内讨论后仍无法形成共识,我们鼓励他们进行组间交流,如“咱们可以到别的组申请外援,听听他们的意见”。小组发言人进行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我们组认为……刚开始有的人认为……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使学生明确自己代表的是集体的形象、展示的是集体的智慧。这样长期有效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还要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进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合作比较好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小组活动之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也必不可少。一方面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各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鼓励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适当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激发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如评一评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成员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总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会让师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参与课堂并快乐、充分地互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彼此尊重、理解和包容,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倾听和说服他人,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德伟等.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出版社,2004.
[3]杨明全等.新课程下的课堂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祝智庭.聚焦信息技术进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