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應该发挥所长,加强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定义、目标、内容、原则四个方面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进行梳理,并提出课程思政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师德师风;教学设计
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要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强调把思政理论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1]。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时,要做到统筹考虑,协同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思政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课程思政体系整体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立足学科和专业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改善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知识轻德育的状况。
一、课程思政的定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指大学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2]。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一些合适的素材,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崇高的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大学生明事理、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课程思政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5个方面: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每门课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也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3]。在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实事求是、创新思维、突出重点、注重时效的原则。“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做到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3]。
五、课程思政的实施
1、课程思政的重心在院系
学校需要建立起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切实推进课程体系“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院系是具体实施单位,担负着直接面对学生思政教育的重任。系部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贯彻实施,强化落实,得求实际效果。
2、课程思政的重点在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中可以用于思政教育的相关素材。没有好的课程设计,“课程思政”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习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比成盐,把专业课程比成食物,把教师比成厨师。厨师要能恰到好处地使用盐,才能把食物做到色、香、味俱全,即“课程思政”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
专业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负责人。构建一支具有自觉“德育意识”和较强“德育能力”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就变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明确自身定位,勇于承担“课程思政”负责人这一光荣使命[4]。一支思想政治素养高的专业教师队伍会是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 “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进而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是重中之重[5]。所以一方面对专业课教师有计划开展实践研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
思政教育应从专人开展转变为人人参与,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教师每一堂课的具体实施均贯穿思政教育主线,努力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合力打造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声的高校课堂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钟一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状与实现路径研究[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8.
[2] 王禾玲.“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J].现代企业期刊, 2018(4):25
[3] 罗春阳.建筑类院校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福建茶叶期刊,2019(3):38
[4] 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期刊,2019(1):75-76
[5] 张惠.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研究.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期刊,2019(5):81-82
作者简介:林君(1981.8 ) 福建南平人,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 成都市 610100)
关键词:课程思政;师德师风;教学设计
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要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强调把思政理论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1]。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时,要做到统筹考虑,协同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思政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课程思政体系整体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立足学科和专业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改善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知识轻德育的状况。
一、课程思政的定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指大学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2]。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一些合适的素材,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崇高的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大学生明事理、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课程思政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5个方面: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每门课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也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3]。在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实事求是、创新思维、突出重点、注重时效的原则。“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做到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3]。
五、课程思政的实施
1、课程思政的重心在院系
学校需要建立起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切实推进课程体系“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院系是具体实施单位,担负着直接面对学生思政教育的重任。系部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贯彻实施,强化落实,得求实际效果。
2、课程思政的重点在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中可以用于思政教育的相关素材。没有好的课程设计,“课程思政”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习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比成盐,把专业课程比成食物,把教师比成厨师。厨师要能恰到好处地使用盐,才能把食物做到色、香、味俱全,即“课程思政”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
专业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负责人。构建一支具有自觉“德育意识”和较强“德育能力”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就变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明确自身定位,勇于承担“课程思政”负责人这一光荣使命[4]。一支思想政治素养高的专业教师队伍会是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 “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进而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是重中之重[5]。所以一方面对专业课教师有计划开展实践研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
思政教育应从专人开展转变为人人参与,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教师每一堂课的具体实施均贯穿思政教育主线,努力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合力打造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声的高校课堂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钟一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状与实现路径研究[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8.
[2] 王禾玲.“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J].现代企业期刊, 2018(4):25
[3] 罗春阳.建筑类院校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福建茶叶期刊,2019(3):38
[4] 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期刊,2019(1):75-76
[5] 张惠.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研究.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期刊,2019(5):81-82
作者简介:林君(1981.8 ) 福建南平人,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 成都市 6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