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为何捐钱给耶鲁

来源 :可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i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中国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有人极为愤怒:“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才生帮着人家发展。”张磊吃里爬外的形象跃然而出。
  我们夫妻二人都在耶鲁接受博士教育,读到这则新闻,心情非常复杂。老实说,我们有张磊的能力,也许会优先考虑给国内捐款。但是,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又对张磊的行为感到理解。二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妻子在北京是个“黑户”。她被分到外地,我们不愿两地分居,索性“黑”了,代价是没有工作,有时还为临时户口操心。
  后来决定出国,两人一起学英语,考托福。1993年,我们正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她接到耶鲁寄来的一个厚信封,打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支付了,另外给了将近一万美元生活费。一共三万多美元,有生以来,我们从没见过这么多钱。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有这笔钱并不一定能出国,出国要有护照。按当时的规矩,大学毕业服务不够一定年限者,出国必须有海外关系,还必须支付大学的“培养费”,把账还清以后,才可以扫地出门。于是,我们全家紧急动员,先找到在台湾的姨妈开证明,然后街道派出所开证明,记不清跑了多少地方,也送了不少礼,还差点前功尽弃。
  最后,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按照国家开出的账目,把大学四年国家在她身上花的钱全都还清,再向父母借了些钱买机票,她一下子就飞了过去。半年后,我也跟去探亲。我毕业后,为国家服务了十年,不用缴纳大学的培养费。但是,我去探亲,按规定必须辞职。这又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奋斗,比如找地方存档案,在一堆“不行”、“不办”的声音中绝处逢生。
  我还记得最后办成的那一刻,跑到单位要最后一个文件。一位冷冰冰的小姐把盖好章的一张纸往我面前一扔,甩过来一句话:“你从此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我到了耶鲁探亲,人家对我这个家属则无微不至。我只需缴一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白拿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卡,使用健身房等设施,还能旁听两门课,除了课松一些外,和正式学生没太大差别。我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表现,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录取为硕士,日后一帆风顺,直到拿了博士,六年下来一直拿着全奖。除正常的奖学金外,学校还给各种钱,在夏天让我学英语、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学了整整一年。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
  张磊的经历是怎样的,我不得而知。但是,从在中国上大学、工作到去耶鲁读书,一个人直接的感受往往就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张磊的捐款,在耶鲁从校友中拿到的捐款里,只是很小的一笔,在美国并没有太大的新闻价值。在中国有新闻价值使这一行为显示,美国教育模式和中国是多么不同。
  张磊究竟给中国捐了多少钱,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他给耶鲁捐钱,不过是人家大学经营模式的日常运转和效率而已。你现在就是给美国名校缴足三万多美元学费,人家培养你还是赔本的,何况许多学生是人家倒贴钱请来的。这么赔钱培养学生,怎么赔得起?人家学校牛就牛在这里:我们的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我们的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感恩。如果你毕业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贷款还不起怎么办?许多名校(特别是法学院等)的做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两条:第一,在我们这么优异的地方毕业后,你放弃高薪而从事低薪的公益事业,那就算我们学校为社会作贡献了;第二,如果你真没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对你说“对不起”还来不及,怎么会追着你要钱呢!
  张磊的行为,应该促使中国的高校好好想一想。我们要是一天到晚和学生算培养费、惩罚不能按期还贷的学生,怎么指望学生像张磊对耶鲁一样对待自己的母校?
  (摘自《今晚报》)
其他文献
往日热闹非凡的萨拉热窝街头空空荡荡,维斯米斯其纳市场已经没有平整的地段了。空中的大气仍在颤抖,大厦的玻璃仍在碎裂,酿酒厂的酒浆仍在流淌……战火还没停息,炮弹在呼啸,坦克在突进,子弹在飞舞。就在神不知鬼不觉的一瞬间,每个人都可能被这个可爱而又可恶的世界抛进地狱。  下午4点,街头出现一个人。他瘦高个儿,一头乱发,近乎可笑的八字胡,一副悲伤至极的神情。他穿着正式的音乐会演出服,右手抱着一把大提琴,左手
期刊
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画家,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出类拔萃,自己应该名扬四海。但是幸运女神一直没有出现,心比天高的他不得不忍受寂寞。其实,在人才济济的巴黎,像他这样落魄的艺术家不计其数。  冲动之下,他倾尽家产,向朋友借钱,在巴黎艺术街区一个不显眼的角落,开办了一家画廊,专门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一厢情愿地想:这么一来,画作很快就能引人注目,我也将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事与愿违,他逐渐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原来这
期刊
胡娟娟最近有些烦。拿化妆品来说吧,在学校时,同寝室的芳芳做A产品的校园代理,胡娟娟就用A产品;毕业后,同事的丈夫做B产品的促销员,胡娟娟又换成B产品;B产品还没用完,闺密桃桃又做了C产品的代理,不用说,一套C产品又摆在胡娟娟的梳妆台前。昨天,小姑子带着D产品敲开胡娟娟家门。看着儿子和姑姑玩得不亦乐乎,胡娟娟叹口气,打开钱包,赶紧付账。可头疼的还在后面,小姑子临走时还说:“嫂子,全拜托你了!我刚开始
期刊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年央视春晚,索福瑞收视率调查的指数,峰值肯定是赵本山出场的那段时间。这个收视率指数能够更准确、更客观的话,也许我们都能看出地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无论哪一届春晚的导演如何辩解,一个铁定的事实就是,需要好几百片绿叶来映衬赵本山这朵大红花。在一个拥有近十四亿人口的国家,赵本山把一个最强势的媒体变成个人舞台。  还有一个事实是,在流行音乐的舞台上,来自东北的歌手非常多。上世纪80
期刊
美国西北部的圣胡安群岛,以虎鲸和富有的微软退休员工而闻名。一名叫柯尔特的少年在当地到处偷窃名车、游艇和飞机,开着它们去兜风。警察和联邦调查局特工为抓住这个惯偷,展开了大搜捕。  2008年11月12日,大约早晨10点,一切都变得糟糕起来。每小时60英里的狂风把赛思纳182小型飞机卷起来,使劲摇晃,抛向山巅。  小型飞机的飞行员对天气特别敏感。大风、结冰、低能见度,都可能造成致命后果。如果你是个17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两名助手,曾做过一项经典的实验。他先让一位助手去请求郊区的家庭主妇,让她们将一个关于安全驾驶的精美小标语贴在窗户上,或者在一个关于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显然是一个很小的、对她们无甚妨碍的要求,所以很多家庭主妇都答应了。两周后,他让第二位助手更大范围地访问那里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起一个宣传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这个招牌特意做得很大而且很不美观。 
期刊
健美爱好者小齐在网上看到一个名为《你是大力士吗?那么来挑战吧》的帖子,发帖子的是个叫“肌肉男”的人,准备举行“负重登楼梯”比赛,召集20个人前来挑战,谁击败他,就可以赢得200元钱奖金。  小齐看他嚣张的样子就来气,马上把这个消息发到QQ群里。群里都是练健美的,大家约定,一起去挑战一下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肌肉男”。  早上6点刚过,20个壮汉来到比赛地点,果然看到一个男人,瘦巴巴的,叫“竹竿男”更
期刊
汪曾祺当年考西南联大,是为了潇洒地生活,因为他听说西南联大学风很自由,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地学习。汪曾祺的这种个性,在西南联大的老师眼里,有的吃得开,有的不太吃得开。教宋诗的朱自清,一向对学生要求严格。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定期考试,小考之外还有大考。汪曾祺上课从来不记笔记,还经常缺课。大学学习期满,他找不到工作。中文系主任罗常培想让朱自清收他当助教,被朱先生一口回绝:“汪曾祺连我
期刊
我住的Konstanz是德国边境城市,紧邻瑞士,所以在接壤那道边境线的岔路口上,短短几百米的距离,居然设了两个瑞士海关。  可悲的是,初来乍到的我,居然一点儿都不知道。更可悲的是,就在这条几百米长的边境线上,我居然迷了路。  从超市买完东西,我背着沉甸甸的大背包踏上归途,一出门,才发现路似乎不对。可是Konstanz实在太小,我想,绕着弯走怎么也应该走得回去吧,所以继续向前,很快就到了一个类似国内
期刊
敦煌莫高窟前面有一条党河,河对岸有一片稀疏的塔林,那是僧人或道士的墓塔。其中一座比它身后的众多墓塔都高大,位置也最显著。塔背后刻有墓志铭,走近一看,原来是敦煌文书的发现者王道士——王圆箓的墓塔。  现在,王道士也有了名气,敦煌文书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世界。他的名气更多来自他将这些珍贵文书中的大部分,而且是精品,卖给了外国探险家。当然,这是个恶名。  王道士因为饥荒离开家乡湖北麻城,一路历经磨难,出家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