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操作主要是:通过自由操作促进主动思维:通过有序操作促进有序思维;通过求异操作促进发散思维:通过言语表达促进抽象思维。
[关键词]自由;主动;有序;求异;抽象;言语;发散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新课程提倡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实践操作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成为小学数学课堂首选的教学方法,但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少实践操作活动热热闹闹,教学效果不理想,也是不争的事实,个中原因,值得深思,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在加强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同时,同步开展思维能力的训练,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通过自由操作促进主动思维
有效的操作实践,应该建立在真实自然的探究环境下,建立在学生自由操作、主动思维的基础上,经历一波三折的操作过程,经过举一反三的主动思维,逐渐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这样得到的结论才能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底,
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通过有序操作促进有序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序的实物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进行“凑十”,然后让学生想操作过程,
如。9加2的进位加法,教学程序可分为三步:
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这样的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有序操作促进思维,用有序思维指挥有序操作。
三、通过求异操作促进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尤其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要随机渗透,相机行事,有意培养。
在教学“圆的认识”课后,一位老师没有满足于认识圓的有关概念、了解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掌握画圆的方法这些常规的教学目标,而是在引导学生求新、求异上下工夫,他设计了这样一道操作题:给你一个硬币,请你找出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为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启发学生自己选择多种工具,设计多种测量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生1:我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条线段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点就是圆心。
生2:我有一种更快的方法,把硬币放在直尺的边沿上,再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在硬币的两边一夹,就可得出直径的长度,把硬币跟两边三角板的两个触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就是它的直径,再找出中点就是圆心。
生3:我先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再画正方形的对角线找到圆心,通过圆心画出直径,用尺子量出直径的长度。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随机渗透发散思维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操作、对话、交流、评价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思维发散创新,教师一旦把学生引向了这样的“旅程”,再加上教师积极地协助、暗示与传授,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新天性就会不断地激发出来。
四、通过言语表达促进抽象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片段:
师:请大家从学具盒中拿出梯形纸片,自己独立拼一拼、摆一摆,或者剪一剪,试着想想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学生分组操作、研究。
师: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请把你们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
生1: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x高÷2,我们是这样做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看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来梯形的高,所以,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并且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的,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x高÷2。
生2:我补充,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在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除以2。
生3:我也要补充,我觉得应该强调两个梯形是完全一样的,不完全一样的两个梯形是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
在动手操作后,让学生通过外部语言,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促进知识内化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评价,评价的过程中看到别人的优点与不足,从优点与不足中促进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与信心。
数学教学是特殊的认知过程,既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又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活动,不能只停留于活动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活动去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操作中纵横思维,在操作中推广延伸,在操作中主动探究,只有真正实现实践操作与思维训练的同频共振,才能取得知识与能力双翼齐飞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自由;主动;有序;求异;抽象;言语;发散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新课程提倡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实践操作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成为小学数学课堂首选的教学方法,但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少实践操作活动热热闹闹,教学效果不理想,也是不争的事实,个中原因,值得深思,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在加强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同时,同步开展思维能力的训练,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通过自由操作促进主动思维
有效的操作实践,应该建立在真实自然的探究环境下,建立在学生自由操作、主动思维的基础上,经历一波三折的操作过程,经过举一反三的主动思维,逐渐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这样得到的结论才能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底,
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通过有序操作促进有序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序的实物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进行“凑十”,然后让学生想操作过程,
如。9加2的进位加法,教学程序可分为三步:
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这样的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有序操作促进思维,用有序思维指挥有序操作。
三、通过求异操作促进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尤其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要随机渗透,相机行事,有意培养。
在教学“圆的认识”课后,一位老师没有满足于认识圓的有关概念、了解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掌握画圆的方法这些常规的教学目标,而是在引导学生求新、求异上下工夫,他设计了这样一道操作题:给你一个硬币,请你找出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为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启发学生自己选择多种工具,设计多种测量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生1:我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条线段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点就是圆心。
生2:我有一种更快的方法,把硬币放在直尺的边沿上,再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在硬币的两边一夹,就可得出直径的长度,把硬币跟两边三角板的两个触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就是它的直径,再找出中点就是圆心。
生3:我先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再画正方形的对角线找到圆心,通过圆心画出直径,用尺子量出直径的长度。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随机渗透发散思维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操作、对话、交流、评价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思维发散创新,教师一旦把学生引向了这样的“旅程”,再加上教师积极地协助、暗示与传授,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新天性就会不断地激发出来。
四、通过言语表达促进抽象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片段:
师:请大家从学具盒中拿出梯形纸片,自己独立拼一拼、摆一摆,或者剪一剪,试着想想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学生分组操作、研究。
师: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请把你们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
生1: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x高÷2,我们是这样做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看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来梯形的高,所以,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并且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的,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x高÷2。
生2:我补充,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在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除以2。
生3:我也要补充,我觉得应该强调两个梯形是完全一样的,不完全一样的两个梯形是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
在动手操作后,让学生通过外部语言,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促进知识内化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评价,评价的过程中看到别人的优点与不足,从优点与不足中促进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与信心。
数学教学是特殊的认知过程,既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又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活动,不能只停留于活动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活动去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操作中纵横思维,在操作中推广延伸,在操作中主动探究,只有真正实现实践操作与思维训练的同频共振,才能取得知识与能力双翼齐飞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