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简要分析了当前一年级数学教学现状,重点阐述了如何从课堂训练、计算习惯、口算训练和学生兴趣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数学
数学计算贯穿于学生时代的每个阶段,数学是每门学科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必须掌握数学计算能力。数学计算能力是学生做题正确性的直观体现,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应用能力和解题灵活性的间接体现。数学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目前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现状分析
(一)出现的问题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粗心、马虎。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不易认真做题,另一方面是一年级的学生对理论性过强的知识点接受程度比较慢,造成口算速度慢、甚至不懂运算法则。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对运算符号的掌握情况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听算训练时就会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说出结果,但仍旧有部分学生不理解还需写下来才能计算,此外,笔算练习的时候经常可见一年级的小学生看错数字、少写漏写、写错符号和搞不清楚计算顺序的问题。
(二)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提出的各项问题,多半是以下有四个方面原因。第一,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数学计算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教师侧重对小学生思维上的传授,缺乏足够的计算能力重视度;第三,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掌握、理解程度不够,没有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和数学计算方法,缺乏正确的数学计算技巧或者是对技巧的应用不够熟练。第四,低年级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玩心重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审题、做题。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组织课堂练习
教师在培养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过程中应该搭配科学、合理的数学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已学知识并熟练掌握数学计算技巧。教师可按以下原则科学组织开展课堂实践练习:第一,教学节奏要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第二,对练习关键内容有重点侧重,主次分明;第三,积极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只有遵循以上原则搭配科学合理的练习,才能让小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忘巩固旧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方式。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其他教学资源帮助一年级的小学生掌握瞬时记忆的方法,对理解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计算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拥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为提高计算能力提供保障。为了让小学生准确掌握数学计算法则和应用技巧,避免出现应用错误情况的发生,教师应该在日常数学练习中严格规范学生的计算步骤,无形中让一年级的学生养成的计算习惯。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第一,培养学生完成作业后認真校对的习惯;第二,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第三,引导学生形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第四,培养学生养成验算和估算的习惯。小学生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常常以口算代替笔算,表面上提高了做题速度但做题质量却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打草稿、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按照规范格式进行计算。
(三)对学生开展口算和笔算的训练
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从基本的口算抓起。口算也即心算,是对笔算更高一个层次的拓展,更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环节。提高口算能力,开展多样的口算小游戏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减免不必要的手写过程,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进而提高计算正确率。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将具体的物体抽象化对他们而言很难。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道具或者多媒体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对整个计算过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理解数学计算的原理,通过自己笔算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实现从具体到抽象过渡的计算能力。
(四)抓住学生学习情趣,为后期学习打下扎实计算基础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更为适用。教师对学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自然对学生的兴趣点也有很好把握,抓住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巩固数学计算基础。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减法计算时应该熟练掌握加法的心算能力,最好能达到心算和笔算一样的正确结果,进而提高数学计算的正确率。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采取做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小游戏中,让学生在参加游戏的过程中又掌握了计算能力,通过这种愉快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诉,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计算能力高低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巧掌握情况的最好证明,因此,教师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为学生后期高年级数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汤滚波.关于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9,(06):66.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数学
数学计算贯穿于学生时代的每个阶段,数学是每门学科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必须掌握数学计算能力。数学计算能力是学生做题正确性的直观体现,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应用能力和解题灵活性的间接体现。数学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目前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现状分析
(一)出现的问题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粗心、马虎。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不易认真做题,另一方面是一年级的学生对理论性过强的知识点接受程度比较慢,造成口算速度慢、甚至不懂运算法则。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对运算符号的掌握情况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听算训练时就会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说出结果,但仍旧有部分学生不理解还需写下来才能计算,此外,笔算练习的时候经常可见一年级的小学生看错数字、少写漏写、写错符号和搞不清楚计算顺序的问题。
(二)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提出的各项问题,多半是以下有四个方面原因。第一,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数学计算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教师侧重对小学生思维上的传授,缺乏足够的计算能力重视度;第三,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掌握、理解程度不够,没有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和数学计算方法,缺乏正确的数学计算技巧或者是对技巧的应用不够熟练。第四,低年级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玩心重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审题、做题。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组织课堂练习
教师在培养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过程中应该搭配科学、合理的数学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已学知识并熟练掌握数学计算技巧。教师可按以下原则科学组织开展课堂实践练习:第一,教学节奏要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第二,对练习关键内容有重点侧重,主次分明;第三,积极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只有遵循以上原则搭配科学合理的练习,才能让小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忘巩固旧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方式。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其他教学资源帮助一年级的小学生掌握瞬时记忆的方法,对理解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计算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拥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为提高计算能力提供保障。为了让小学生准确掌握数学计算法则和应用技巧,避免出现应用错误情况的发生,教师应该在日常数学练习中严格规范学生的计算步骤,无形中让一年级的学生养成的计算习惯。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第一,培养学生完成作业后認真校对的习惯;第二,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第三,引导学生形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第四,培养学生养成验算和估算的习惯。小学生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常常以口算代替笔算,表面上提高了做题速度但做题质量却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打草稿、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按照规范格式进行计算。
(三)对学生开展口算和笔算的训练
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从基本的口算抓起。口算也即心算,是对笔算更高一个层次的拓展,更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环节。提高口算能力,开展多样的口算小游戏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减免不必要的手写过程,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进而提高计算正确率。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将具体的物体抽象化对他们而言很难。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道具或者多媒体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对整个计算过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理解数学计算的原理,通过自己笔算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实现从具体到抽象过渡的计算能力。
(四)抓住学生学习情趣,为后期学习打下扎实计算基础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更为适用。教师对学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自然对学生的兴趣点也有很好把握,抓住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巩固数学计算基础。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减法计算时应该熟练掌握加法的心算能力,最好能达到心算和笔算一样的正确结果,进而提高数学计算的正确率。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采取做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小游戏中,让学生在参加游戏的过程中又掌握了计算能力,通过这种愉快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诉,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计算能力高低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巧掌握情况的最好证明,因此,教师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为学生后期高年级数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汤滚波.关于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9,(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