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对音乐艺术的深远影响可见一斑,当代音乐教育多元化的理论依据也都蕴藏于儒謇音乐思想,特别是在孔子和孟子论乐的只言片语中,对现代音乐教育内容、形式、目的、方法等的多元化都有着精辟的见解。本文通过对孔子扣孟子两位儒家大师音乐思想的甄剐,梳理了儒家音乐思想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所具有的理论支持,并探讨了儒家音乐思想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启迪功能。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音乐;教育多元化
一、孔子的礼乐思想与音乐教育多元化
孔子论乐虽然只是见诸于只言片语的零星记载,但其中心思想却是围绕着“仁”这一核心理念而形成了一个大致的“礼乐”体系。他着重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音乐的功用、音乐的审美标准、音乐的制作和使用等各个方面对音乐“约之以礼”。这一思想着重强调音乐必须美善结合,孔子的这个以“仁”为主的“仁”、“礼”结合的礼乐思想中处处充斥着多元化音乐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如下:
1.仁”、“礼”结合的礼乐思想与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得益于孔子博大精深的。仁学”体系。我们从孔子对“仁”做出的具体规定即可窥见其音乐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音乐教育内容、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多元化的重点——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在先秦时期的儒学奠基人孔子之处就有记载。孔子礼乐思想中的“仁”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就是爱”,也不同于近代资产阶级的“人类之爱有别”,他一经提出便于我国古代的氏族宗族血缘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孔子的总结与发展,他把“爱亲之谓仁”(<国语·晋语))规定为仁的本始,说明“仁”的最初含义就是对根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概括,这一思想从根本上适应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特色、农业家庭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儒家音乐思想的生长提供温床。这种核心思想观念同样贯穿与孔子的礼乐思想,在他删编的(诗经)国风中,郑风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体现了孔子“泛爱众”思想对其选择的教育内容的影响。在孔子以“仁”为指导思想的礼乐思想里,其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秉承着实现文化兼收并蓄的指导方针,不以个人好恶爱憎决定取舍,博采众长,具有典型的教育内容多元化的特征。
2.“和而不同”的思想与音乐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是古代诸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核心标准。以“和”为美,简单地说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审美评价时要有整体意识,全局的掌控。“和”具有包容性的,丰富性,所以是一种最美的艺术状态。孔子“和”的思想是在“仁”与“礼”的辩证关系中衍变而来。一方面,“仁”是“礼”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礼”是。仁”的行为节度,两者统一,融为一体。整个社会就呈现出了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的宗法等级只需,又相互和谐、温情脉脉的生存模式。如此融洽的社会关系,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和而不同”。这是孔子从“礼崩乐坏”的现实中对“周礼”进行的深刻历史反思,一直延续并适用于当今社会,且日益显示出它那持久不竭的生命活力。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也处处充斥着“和”的理念,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与当代多元化音乐教育之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息息相关。孔子把音乐作为儒者的修身养性之道,使之具备君子仁人的修养;孔子主张“中声以为节”,并把它作为音乐形式美的准则;音乐中感情的表现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过分,是“中庸”之道在孔子音乐思想上的具体运用,即必须“和”而不“淫”;孔子又有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即是说,因为认识到推行仁政,使政治和顺,人心和乐,才能有平和之乐,人们才能从音乐中得到快乐。且因为音乐有“和”的特征,最适合于宣扬仁德,协调社会关系,所以音乐以“仁”为内容,宣扬仁德、仁政,就能使人际关系和谐,等级关系协调,这样的音乐与礼配合,就能相辅相成,成就政事。
3.“学思结合”的修养论与音乐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学思结合”是孔子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一套培养“仁且智”的理想人格的理论和方法。虽然这套成体系的修养论没有明确的指出是具体的音乐学习方法,但从字里行间可以发现“学”和“思”是其学习和提高自身修养的基本方法,当然包括对音乐内容的学习和自身音乐素质的提高。孔子把“至于学”看成是修养过程的起点,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并总结“学”和“思”二者的关系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提倡“学”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是指诗、书、礼、乐。认为对于“乐”的评价,既要有艺术标准,还要有道德标准。《论语·八佾》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在孔子看来,《韶》之胜于《武》,就在于<韶》既有美的魅力,又具善的价值。所以当颜渊问如何治国,孔子回答说:“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难怪他在齐国闻《韶》,竟被熏陶的“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见,孔子的“学”,就是贯穿于诗、书、礼、乐的为学之方。孔子的“思”是对自己言行举止所作的自我检查,即是所谓的“内省”、“内自省”、“内自讼”。这种自我思考检查自己言行的学习行为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识的内在规律。
二、结语
本文以孔子和孟子的音乐思想为参照,抛砖引玉般的梳理中国音乐音乐教育多元化的理论依据。这显然是不够的,儒家音乐思想博大精深,孔子和孟子的音乐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说服力,但不足以代替所有儒家音乐思想家们的观点。笔者试图在确定音乐教育多元化与儒家音乐思想的鱼水关系后,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完整的梳理出音乐教育多元化理论与儒家音乐思想共生共长的历史轨迹,在学理上完善音樂教育多元化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线装书局,2006.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陈大齐.论语辑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摘要】: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对音乐艺术的深远影响可见一斑,当代音乐教育多元化的理论依据也都蕴藏于儒謇音乐思想,特别是在孔子和孟子论乐的只言片语中,对现代音乐教育内容、形式、目的、方法等的多元化都有着精辟的见解。本文通过对孔子扣孟子两位儒家大师音乐思想的甄剐,梳理了儒家音乐思想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所具有的理论支持,并探讨了儒家音乐思想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启迪功能。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音乐;教育多元化
一、孔子的礼乐思想与音乐教育多元化
孔子论乐虽然只是见诸于只言片语的零星记载,但其中心思想却是围绕着“仁”这一核心理念而形成了一个大致的“礼乐”体系。他着重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音乐的功用、音乐的审美标准、音乐的制作和使用等各个方面对音乐“约之以礼”。这一思想着重强调音乐必须美善结合,孔子的这个以“仁”为主的“仁”、“礼”结合的礼乐思想中处处充斥着多元化音乐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如下:
1.仁”、“礼”结合的礼乐思想与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得益于孔子博大精深的。仁学”体系。我们从孔子对“仁”做出的具体规定即可窥见其音乐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音乐教育内容、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多元化的重点——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在先秦时期的儒学奠基人孔子之处就有记载。孔子礼乐思想中的“仁”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就是爱”,也不同于近代资产阶级的“人类之爱有别”,他一经提出便于我国古代的氏族宗族血缘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孔子的总结与发展,他把“爱亲之谓仁”(<国语·晋语))规定为仁的本始,说明“仁”的最初含义就是对根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概括,这一思想从根本上适应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特色、农业家庭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儒家音乐思想的生长提供温床。这种核心思想观念同样贯穿与孔子的礼乐思想,在他删编的(诗经)国风中,郑风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体现了孔子“泛爱众”思想对其选择的教育内容的影响。在孔子以“仁”为指导思想的礼乐思想里,其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秉承着实现文化兼收并蓄的指导方针,不以个人好恶爱憎决定取舍,博采众长,具有典型的教育内容多元化的特征。
2.“和而不同”的思想与音乐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是古代诸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核心标准。以“和”为美,简单地说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审美评价时要有整体意识,全局的掌控。“和”具有包容性的,丰富性,所以是一种最美的艺术状态。孔子“和”的思想是在“仁”与“礼”的辩证关系中衍变而来。一方面,“仁”是“礼”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礼”是。仁”的行为节度,两者统一,融为一体。整个社会就呈现出了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的宗法等级只需,又相互和谐、温情脉脉的生存模式。如此融洽的社会关系,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和而不同”。这是孔子从“礼崩乐坏”的现实中对“周礼”进行的深刻历史反思,一直延续并适用于当今社会,且日益显示出它那持久不竭的生命活力。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也处处充斥着“和”的理念,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与当代多元化音乐教育之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息息相关。孔子把音乐作为儒者的修身养性之道,使之具备君子仁人的修养;孔子主张“中声以为节”,并把它作为音乐形式美的准则;音乐中感情的表现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过分,是“中庸”之道在孔子音乐思想上的具体运用,即必须“和”而不“淫”;孔子又有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即是说,因为认识到推行仁政,使政治和顺,人心和乐,才能有平和之乐,人们才能从音乐中得到快乐。且因为音乐有“和”的特征,最适合于宣扬仁德,协调社会关系,所以音乐以“仁”为内容,宣扬仁德、仁政,就能使人际关系和谐,等级关系协调,这样的音乐与礼配合,就能相辅相成,成就政事。
3.“学思结合”的修养论与音乐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学思结合”是孔子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一套培养“仁且智”的理想人格的理论和方法。虽然这套成体系的修养论没有明确的指出是具体的音乐学习方法,但从字里行间可以发现“学”和“思”是其学习和提高自身修养的基本方法,当然包括对音乐内容的学习和自身音乐素质的提高。孔子把“至于学”看成是修养过程的起点,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并总结“学”和“思”二者的关系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提倡“学”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是指诗、书、礼、乐。认为对于“乐”的评价,既要有艺术标准,还要有道德标准。《论语·八佾》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在孔子看来,《韶》之胜于《武》,就在于<韶》既有美的魅力,又具善的价值。所以当颜渊问如何治国,孔子回答说:“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难怪他在齐国闻《韶》,竟被熏陶的“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见,孔子的“学”,就是贯穿于诗、书、礼、乐的为学之方。孔子的“思”是对自己言行举止所作的自我检查,即是所谓的“内省”、“内自省”、“内自讼”。这种自我思考检查自己言行的学习行为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识的内在规律。
二、结语
本文以孔子和孟子的音乐思想为参照,抛砖引玉般的梳理中国音乐音乐教育多元化的理论依据。这显然是不够的,儒家音乐思想博大精深,孔子和孟子的音乐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说服力,但不足以代替所有儒家音乐思想家们的观点。笔者试图在确定音乐教育多元化与儒家音乐思想的鱼水关系后,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完整的梳理出音乐教育多元化理论与儒家音乐思想共生共长的历史轨迹,在学理上完善音樂教育多元化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线装书局,2006.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陈大齐.论语辑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