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困难学生是高等教育中一类重要的教育对象,其教育引导工作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分析学习困难学生主要分类的情况下,设计特殊的实验环境,运用厌恶疗法和阳性强化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行为治疗,使之能够转变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优良的学习方法。最后得出本实验对学习困难学生大多有正向效果,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正环境中受益程度不同的结论。
关键词: 行为疗法 学习困难学生 厌恶疗法 阳性强化法
一、引言
学习困难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往往很多精力投入这个群体,收效却不高。实际上,一个专业的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统一选拔录取,并不存在智力因素的很大差距,因此,优秀生与学习困难学生差别为学习心理和学习技能。行为疗法正是运用心理学派根据实验得出的学习原理,是一种治疗心理疾患的技术,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因此,利用行为疗法有效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技能是对教育工作的一个探索。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分类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偏离班级群体的平均学习水平,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成绩较差,意志力薄弱的少部分学生[1]。虽然学习困难学生在班级中数量极少,但如果转化不好,就会对学风建设产生不利的结果。其类型主要有四种:
1.方法障碍型[2]:在校学习生活中十分认真,但是因为方法问题,成绩并不理想,自信心低,学习效率低。
2.娱乐放纵型:大多把娱乐放在第一位首位,没有成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享乐主义,法制和纪律观念淡薄。
3.心理逆反型:存在逆反心理,思想偏激,行为异常,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不愿意或不能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
4.学习冷漠型:这类学生主要对学习没有目标,甚至生活也没有目标,被动消极。
三、实验过程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或抑制不良行为为目标的心理治疗技术,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笔者以本校某级部分班级在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35名成绩有不及格现象的学生作为实验主体对象,运用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和阳性强化法相结合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学习转化实验[3-4]。
1.实验目的:通过对实验主体在一定时间内用限制行为自由的方式,强制学习,使之内化成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娱乐时间被迫减少,达到淡化过度追求娱乐消遣的观念,改变其思想,矫正不良行为,提高学习成绩。
2.实验方法:本实验主要使用的是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和阳性强化法,将两者结合起来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不良学习行为的治疗。
厌恶疗法[5]:又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阳性强化法[6]:又称正性强化法或代币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即运用正性强化原则,每当患者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提高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
3.实验过程:定义实验环境:确定一个安静独立的特殊自习室,在这个教室里除了学习以外禁止做其他事情,实验主体对象每周都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自习或者找人答疑。实验环境中的人员组成共有实验组、答疑组、监督组和协调者。
实验组:实验组由成绩有不及格现象或学分绩点在班级中居后三位的学生组成。
答疑组:答疑组由每个班级选出的成绩优良,且性格开朗外向,愿意与人交流的同学组成。
监督组:监督组的同学由学生会学习部的同学和部分班级学习委员组成,主要负责对实验组同学出勤率的考勤记录,维持自习室的纪律。
协调者:协调者由班主任辅导员或者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长担任,本实验中的协调者由笔者亲自担任,主要负责对实验组同学出勤的监控、特殊自习室纪律的监督、突发事件的处理。同时负责实验组同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学习态度的改善、心理问题的疏导,以及跟任课老师沟通的追踪调查。
4.规则制定和效果判断[7]:实验组人员被要求在每周周日到周四晚上18:30—21:30的时间里到特殊自习室自习。若无故迟到、缺席或者恶意缺席,那么当日或次日将延长学习时间半个小时。在自习期间,定期进行考查,主要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月考的成绩情况反映学习效果,通过对晚上自习的出勤和学习状态的观察判断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考查结果判定该生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志力,则可以减少其来特殊自习室次数,同时施以鼓励表扬,致电给其家长表扬该同学在校的进步等社会性强化物。直到认定该生已具备完善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可以完全不用出席规定的自习,而自由学习。
四、实验中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分析
如图1所示,将学习困难学生置入实验环境后,因心态转变的不同,最后效果也有区别。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协调者在引导学习困难学生转变心理、改善态度、矫正行为上起到较大作用。
五、实验结果
本实验自学期初开始,历时七周,主要对实验对象的考试及格率、自习出勤率、周全勤率三方面数据进行统计,协调者对实验对象在学习态度或者学习方法上掌握程度的主观评价,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
本实验还统计了答疑组同学的考试成绩,因为答疑的同学基本都是班级中学习的佼佼者,无法从学习进步方面评价答疑组的同学在本实验环境中是否受到了良好的影响。所以,本实验随机选取班级中与答疑组同学成绩相仿的同学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成绩下滑现象。
六、结论
经过七周的实验,针对上述数据,并综合联系实验主体的具体情况,得到如下结论:
1.本实验中实验组的成员大多取得了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习能力,能更好地完成学校给予的学习任务。少数成员效果一般。
2.原本厌恶疗法的施加刺激和阳性强化法给予强化是要求在被实验者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时候同时进行,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3.实验环境的营造除了特定的地点、人和制度以外,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思想上的引导,情绪的调节也非常重要。同时,一些学生的内化素质,如优良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思想无法如学习成绩般可直接量化,所以本实验对协调者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4.厌恶疗法和阳性强化法都属于行为疗法,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但是行为治疗只需就事论事,未曾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历史、生源地等深层因素的原因,因此在实验结束后,被实验者离开了实验环境的帮助,效果能否长久,还有待观察。
参考文献:
[1]徐泽胜.试论学习困难学生转化与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3):170-171.
[2]徐卿,王燕妮.高校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08,(8):54-58.
[3]罗朝燕.阳性强化法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99.
[4]江洋.“以毒攻毒”的厌恶疗法[J].心理治疗技术,2004,(9):52-53.
[5]王祺.论厌恶疗法[J].法制与社会,2009,(3):382.
[6]刘华,秦伟.阳性强化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综述,2009,(12):1888-1890.
[7]张智丰.善恶与服从[J].心理,86-87.
[8]朱丽娅.厌恶疗法在戒毒过程中的应用[J].心理诊疗心理医生,2004,(4):43-44.
[9]宋春辉.阳性强化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探蹊,2007,(2):22.
关键词: 行为疗法 学习困难学生 厌恶疗法 阳性强化法
一、引言
学习困难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往往很多精力投入这个群体,收效却不高。实际上,一个专业的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统一选拔录取,并不存在智力因素的很大差距,因此,优秀生与学习困难学生差别为学习心理和学习技能。行为疗法正是运用心理学派根据实验得出的学习原理,是一种治疗心理疾患的技术,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因此,利用行为疗法有效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技能是对教育工作的一个探索。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分类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偏离班级群体的平均学习水平,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成绩较差,意志力薄弱的少部分学生[1]。虽然学习困难学生在班级中数量极少,但如果转化不好,就会对学风建设产生不利的结果。其类型主要有四种:
1.方法障碍型[2]:在校学习生活中十分认真,但是因为方法问题,成绩并不理想,自信心低,学习效率低。
2.娱乐放纵型:大多把娱乐放在第一位首位,没有成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享乐主义,法制和纪律观念淡薄。
3.心理逆反型:存在逆反心理,思想偏激,行为异常,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不愿意或不能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
4.学习冷漠型:这类学生主要对学习没有目标,甚至生活也没有目标,被动消极。
三、实验过程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或抑制不良行为为目标的心理治疗技术,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笔者以本校某级部分班级在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35名成绩有不及格现象的学生作为实验主体对象,运用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和阳性强化法相结合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学习转化实验[3-4]。
1.实验目的:通过对实验主体在一定时间内用限制行为自由的方式,强制学习,使之内化成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娱乐时间被迫减少,达到淡化过度追求娱乐消遣的观念,改变其思想,矫正不良行为,提高学习成绩。
2.实验方法:本实验主要使用的是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和阳性强化法,将两者结合起来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不良学习行为的治疗。
厌恶疗法[5]:又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阳性强化法[6]:又称正性强化法或代币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即运用正性强化原则,每当患者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提高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
3.实验过程:定义实验环境:确定一个安静独立的特殊自习室,在这个教室里除了学习以外禁止做其他事情,实验主体对象每周都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自习或者找人答疑。实验环境中的人员组成共有实验组、答疑组、监督组和协调者。
实验组:实验组由成绩有不及格现象或学分绩点在班级中居后三位的学生组成。
答疑组:答疑组由每个班级选出的成绩优良,且性格开朗外向,愿意与人交流的同学组成。
监督组:监督组的同学由学生会学习部的同学和部分班级学习委员组成,主要负责对实验组同学出勤率的考勤记录,维持自习室的纪律。
协调者:协调者由班主任辅导员或者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长担任,本实验中的协调者由笔者亲自担任,主要负责对实验组同学出勤的监控、特殊自习室纪律的监督、突发事件的处理。同时负责实验组同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学习态度的改善、心理问题的疏导,以及跟任课老师沟通的追踪调查。
4.规则制定和效果判断[7]:实验组人员被要求在每周周日到周四晚上18:30—21:30的时间里到特殊自习室自习。若无故迟到、缺席或者恶意缺席,那么当日或次日将延长学习时间半个小时。在自习期间,定期进行考查,主要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月考的成绩情况反映学习效果,通过对晚上自习的出勤和学习状态的观察判断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考查结果判定该生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志力,则可以减少其来特殊自习室次数,同时施以鼓励表扬,致电给其家长表扬该同学在校的进步等社会性强化物。直到认定该生已具备完善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可以完全不用出席规定的自习,而自由学习。
四、实验中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分析
如图1所示,将学习困难学生置入实验环境后,因心态转变的不同,最后效果也有区别。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协调者在引导学习困难学生转变心理、改善态度、矫正行为上起到较大作用。
五、实验结果
本实验自学期初开始,历时七周,主要对实验对象的考试及格率、自习出勤率、周全勤率三方面数据进行统计,协调者对实验对象在学习态度或者学习方法上掌握程度的主观评价,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
本实验还统计了答疑组同学的考试成绩,因为答疑的同学基本都是班级中学习的佼佼者,无法从学习进步方面评价答疑组的同学在本实验环境中是否受到了良好的影响。所以,本实验随机选取班级中与答疑组同学成绩相仿的同学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成绩下滑现象。
六、结论
经过七周的实验,针对上述数据,并综合联系实验主体的具体情况,得到如下结论:
1.本实验中实验组的成员大多取得了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习能力,能更好地完成学校给予的学习任务。少数成员效果一般。
2.原本厌恶疗法的施加刺激和阳性强化法给予强化是要求在被实验者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时候同时进行,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3.实验环境的营造除了特定的地点、人和制度以外,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思想上的引导,情绪的调节也非常重要。同时,一些学生的内化素质,如优良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思想无法如学习成绩般可直接量化,所以本实验对协调者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4.厌恶疗法和阳性强化法都属于行为疗法,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但是行为治疗只需就事论事,未曾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历史、生源地等深层因素的原因,因此在实验结束后,被实验者离开了实验环境的帮助,效果能否长久,还有待观察。
参考文献:
[1]徐泽胜.试论学习困难学生转化与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3):170-171.
[2]徐卿,王燕妮.高校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08,(8):54-58.
[3]罗朝燕.阳性强化法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99.
[4]江洋.“以毒攻毒”的厌恶疗法[J].心理治疗技术,2004,(9):52-53.
[5]王祺.论厌恶疗法[J].法制与社会,2009,(3):382.
[6]刘华,秦伟.阳性强化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综述,2009,(12):1888-1890.
[7]张智丰.善恶与服从[J].心理,86-87.
[8]朱丽娅.厌恶疗法在戒毒过程中的应用[J].心理诊疗心理医生,2004,(4):43-44.
[9]宋春辉.阳性强化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探蹊,200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