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语言富有规范性、科学性、接近性、生动性、趣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这表明语文教学语言有很高的境界,这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语言应当具备诗歌语言的简练、散文中语言的优美、形象的小说语言、风趣的相声语言、雄壮的演讲语言等,这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最终追求。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艺术;重要性;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引言
语文教学的最初目的和根本目标是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自己的母语、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并且随着社会整体知识水平、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意识到小学语文课程不单单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过程,更是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升和促使其通过母语教学感受祖国文化的具体途径和使用方法。可见,语文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措辞和言行。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其自身正处于价值观与世界观尚未定型、心智发展并不完全的重要阶段,教师的行为、语言等便往往对其产生示范、指导作用和深刻影响。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1、有利于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教学是离不开语言的,教学中语言是教师传递课堂内容的媒介。教师要给学生讲授课堂内容,要与学生交流问题都离不开语言,都必须以语言为媒介。老师良好的教学语言的发挥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老师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便于更高效的开展教学。所以说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2、可以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是一门纯文字的课程,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主要注重的是一些词汇的掌握以及语言的运用。主要学习怎么去表达去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永远都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座讲台,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语文的学习效率无法提高。而运用语言艺术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除此之外,由于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老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对语言艺术的合理运用,正好给学生起到了一种模版的作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学会对语言的正确运用,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说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语言艺术进行授课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具体特点的分析和探究
1、艺术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成了一种艺术,而口语的艺术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用富有创造性的美的语言,使学生逐渐感知到语言不论在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的魅力,进而对美具有一定的鉴赏、感知和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很高的审美特性:教学时的声音要宏亮有力,语言通常流利,这是语音上的审美;要善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运用词语和各种修辞上凸显具有形式上的艺术美;教学语言要传达出深刻具体的思想意义,这就是内容上的审美;针对语境上的审美,则要求巧妙运用语言,将学生引入情境,有很强的逻辑性;在结构上,要流畅通顺,衔接得恰到好处,语言节奏鲜明,结尾引人入胜;最后是体态语的审美,教师要善用表情和形态,这也是一种教学语言。
2、情感性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所以对于很多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渗透情感,以期达到语言教育的目的。实质上,语文教学就是带领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中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所以教学语言也应当融入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使小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小学生的感情能够跟着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课文,通过不断消化和吸收,渐渐掺入自己的感情,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散发出文章中作者传达的情感情绪,触动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3、生动性
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特点限制,不只在表达能力方面不够完善,在理解、接受能力上也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应充分结合该特点来调节自身教学语言以便使其具有生动性。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应将语文课程建立在"趣味语言表达"的基础之上,辅助小学生对语文知识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而体态语言教学又是其中最为实用而有效的具体方法。
小学生眼里、心里的世界是生动而灵性的,甚至他们主观的认为花儿与太阳是在笑、乌云与阴雨是在哭,他们天真地认为每一首儿歌和每一个故事、童话都是真实而富有生命的,所以他们甚至会和小动物对话、想与蝴蝶共舞、愿为小蝌蚪找妈妈。所以教师应充分了解并把握学生心理,合理借助于体态语言来感染、带动学生学习、理解。具体到细节教师可以借助手势或眼神来表达对学生的支持和批评态度、通过多微笑来增强自身的亲切感等。
4、可接受性
结合小学生智力、年龄、心理特点,为增强教师语言的可接受性,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在教师用语中,多采用单句和短句,并尽可能的多采用实际生活、实际对话过程中的常用表达形式;其次,教师应摒弃"成人对话"模式,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立场、和知识层面来组织语言,用"孩子对话"模式来展开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充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可接受性,以便为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做好铺垫和充分准备。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和谐性、高效性得到保障。
5、规范性
"规范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所必须的特点,对相关从教人员的教学用语提出了相应的、必要的要求,是其进行教学语言选择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参考依据。教师对小学生而言,可谓是能力与智慧的化身、是无所不能和无比神圣的存在形式。正因如此,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受着教师行为的影响,教师语言更是直观而直接地作用于学生观念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规范性语言的必要性。当然,具体的教学应以具体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实时调整,教师应结合自身特点、综合学生特点来调整自身语言特点,为教学过程的高效进行提供保障。
结束语
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探究"为主线,分别自探究背景以及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具体特点的分析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就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有特点给出相应意见,最终为教学的优化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2013,08:317.
[2]蓝长秀.探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J].新课程(下),2014,03:144.
[3]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艺术;重要性;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引言
语文教学的最初目的和根本目标是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自己的母语、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并且随着社会整体知识水平、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意识到小学语文课程不单单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过程,更是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升和促使其通过母语教学感受祖国文化的具体途径和使用方法。可见,语文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措辞和言行。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其自身正处于价值观与世界观尚未定型、心智发展并不完全的重要阶段,教师的行为、语言等便往往对其产生示范、指导作用和深刻影响。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1、有利于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教学是离不开语言的,教学中语言是教师传递课堂内容的媒介。教师要给学生讲授课堂内容,要与学生交流问题都离不开语言,都必须以语言为媒介。老师良好的教学语言的发挥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老师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便于更高效的开展教学。所以说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2、可以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是一门纯文字的课程,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主要注重的是一些词汇的掌握以及语言的运用。主要学习怎么去表达去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永远都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座讲台,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语文的学习效率无法提高。而运用语言艺术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除此之外,由于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老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对语言艺术的合理运用,正好给学生起到了一种模版的作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学会对语言的正确运用,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说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语言艺术进行授课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具体特点的分析和探究
1、艺术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成了一种艺术,而口语的艺术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用富有创造性的美的语言,使学生逐渐感知到语言不论在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的魅力,进而对美具有一定的鉴赏、感知和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很高的审美特性:教学时的声音要宏亮有力,语言通常流利,这是语音上的审美;要善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运用词语和各种修辞上凸显具有形式上的艺术美;教学语言要传达出深刻具体的思想意义,这就是内容上的审美;针对语境上的审美,则要求巧妙运用语言,将学生引入情境,有很强的逻辑性;在结构上,要流畅通顺,衔接得恰到好处,语言节奏鲜明,结尾引人入胜;最后是体态语的审美,教师要善用表情和形态,这也是一种教学语言。
2、情感性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所以对于很多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渗透情感,以期达到语言教育的目的。实质上,语文教学就是带领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中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所以教学语言也应当融入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使小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小学生的感情能够跟着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课文,通过不断消化和吸收,渐渐掺入自己的感情,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散发出文章中作者传达的情感情绪,触动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3、生动性
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特点限制,不只在表达能力方面不够完善,在理解、接受能力上也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应充分结合该特点来调节自身教学语言以便使其具有生动性。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应将语文课程建立在"趣味语言表达"的基础之上,辅助小学生对语文知识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而体态语言教学又是其中最为实用而有效的具体方法。
小学生眼里、心里的世界是生动而灵性的,甚至他们主观的认为花儿与太阳是在笑、乌云与阴雨是在哭,他们天真地认为每一首儿歌和每一个故事、童话都是真实而富有生命的,所以他们甚至会和小动物对话、想与蝴蝶共舞、愿为小蝌蚪找妈妈。所以教师应充分了解并把握学生心理,合理借助于体态语言来感染、带动学生学习、理解。具体到细节教师可以借助手势或眼神来表达对学生的支持和批评态度、通过多微笑来增强自身的亲切感等。
4、可接受性
结合小学生智力、年龄、心理特点,为增强教师语言的可接受性,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在教师用语中,多采用单句和短句,并尽可能的多采用实际生活、实际对话过程中的常用表达形式;其次,教师应摒弃"成人对话"模式,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立场、和知识层面来组织语言,用"孩子对话"模式来展开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充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可接受性,以便为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做好铺垫和充分准备。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和谐性、高效性得到保障。
5、规范性
"规范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所必须的特点,对相关从教人员的教学用语提出了相应的、必要的要求,是其进行教学语言选择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参考依据。教师对小学生而言,可谓是能力与智慧的化身、是无所不能和无比神圣的存在形式。正因如此,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受着教师行为的影响,教师语言更是直观而直接地作用于学生观念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规范性语言的必要性。当然,具体的教学应以具体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实时调整,教师应结合自身特点、综合学生特点来调整自身语言特点,为教学过程的高效进行提供保障。
结束语
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探究"为主线,分别自探究背景以及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具体特点的分析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就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有特点给出相应意见,最终为教学的优化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2013,08:317.
[2]蓝长秀.探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J].新课程(下),2014,03:144.
[3]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