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美在关系论,阐述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创造和谐的教学效果的四个方面,即涉及和谐热烈、和谐融洽、和谐协调、和谐互动四个方面教学氛围的形成。
【关键词】教学活动 和谐美 美在关系
学校的教学活动处在一定的关系中,重视和研究教与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是搞好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学组织形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如果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合理就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促进教学任务的最佳完成。我们认为,凡是一种活动,它的展开就必须有活动者的参与,所以我们在研究教与学活动的关系是,必须研究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谐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审美教育原则,即把握教学活动中的和谐美,是教与学组织形式中必须重视的原则。
美在关系。教学活动从审美的角度看重在和谐,即有一种严肃认真而又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美。这要求师生之间在教与学中,双方能够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在双方的心中构架一条沟通的桥梁,做到师生心心相印,配合得适当匀称,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如此,师生在认识、情感和意志方面能处理得和谐,这样就消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的“心里对抗”,改变了以往教育活动中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只有处在以往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每当你在东海大街散步,看到“长河落日圆”的景象时,心中肯定会涌动和谐的舒畅吧!教学活动就是把这种和谐的氛围绊倒课堂教学中,使教育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严格而宽容的和谐氛围中进行。
如何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一
根据“美在关系”论,重视双边活动,多向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
比如我在讲《济南的冬天》时概括段落大意,我故意把“济南的冬天的天气特征”写成“冬天的济南的天体特征”,一位学生立即站起来指出顺序的错误,我给予积极肯定,热情鼓励。由于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遇到有分歧的问题也敢于展开争论了,像学习《济南的冬天》,对于“温晴”的作用就热烈争论起来——有的同学只看到表面现象,A同学认为“温晴说明天气特征”,这种理解是肤浅的,B同学主动站起说“温晴在说明济南总的天气特征时,更重要在于强调济南天气好——温和而晴朗,从而推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在这里,温晴在结构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平日不太发言的C同学也参加了讨论,她说“温晴顾名思义就是温情,作者在说明济南天气特征时,目的是为了赞扬济南是一个充满人间温情的地方。”
二
根据“美在关系”论,注意形象感染,创设意境,形成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著名美学家狄德罗说:“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所以,关系决定美。同样,教学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决定美。狄德罗所指的关系引到教学活动中就是指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形象感染,创设意境,形成和谐融洽教学氛围。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设计出能为多数人乐于接受的教学的样式。一般说来,学生们喜欢形象生动的教学,反对抽象呆板;喜欢引志追索导入意境的教学,反对浅陋无遗……在这方面,关键是看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美学论之和谐:
(一)注意形象感染
在“美在关系”理论中,强调美的产生根植于和谐关系的土壤。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把握和谐的内蕴,进行教学活动的再创造,力求把平面的东西变成立体的形象,把“死”的语言文字讲得可以捉摸感受,赋予“活”的生命力。在讲习《背影》是,注意扣心弦的场景,渲染生发,努力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我运用课文中描绘的“蹒跚”的走路姿态,“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脑中构成父亲背影的意象,又以一系列动词“攀”、“缩”、“微倾”进行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再辅以感人的侧面描写“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感受分明,印象深刻,突出表现父亲关心儿子至真至切的父子之情。所以,授课中注意形象感染,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注意创设意境
“美在关系”美学理论十分重视关系,意境实际上是一种高级的关系。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讲授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式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教学和谐美的产生,需要教师注意创设意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增强教学效果。我讲授散文《春》就创设了春的意境,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我说:一提到春,人们眼前就会展现阳光明媚,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景象。关于春天的描绘,文人笔下很多。如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的?接着引导学生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春的意境。此时,我就势导入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在春的意境中开始了学习,和谐的教学氛围随着意境的深入而融洽起来,同学们情趣盎然,兴趣倍增,形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三
根据“美在关系”论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原则,创造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从审美角度看,美处在关系中,关系是由于处在其中的人或事物互动而产生的,教学活动和谐美的产生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主动、平等的关系下互动、相互影响。所以,教学互动要贯彻启发式教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师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相互沟通,引起共鸣,达到和谐互动的教学气氛美。启发式教学能够产生和谐的教学气氛,不仅仅在于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在于它能在学生心中消除教师的权威、恐惧和强迫性,使师生处于平等状态,处于同一审美情境,双方共同赏析、共同感受、共同接受教育。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教学活动的和谐美不仅是一种和谐热烈的美,而且是一种和谐融洽的美;不仅是一种和谐协调的美,而且是一种和谐互动的美。所以,教学活动的和谐美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美。贯彻教学活动的和谐美,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捕捉各种信息,适应教学活动教学量大、知识面宽的特点。总之,美在关系,关系是变化的,教学活动的和谐美也是变化的,要适应这种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新学期教育活动中,创造和谐美的教学活动氛围,不仅体现学校教学活动的一种管理风格,而且也是学校生存竞争之本。
参考文献
[1] 《美学原理》,主编,蒋孔阳,朱立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教师教学用法》 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关键词】教学活动 和谐美 美在关系
学校的教学活动处在一定的关系中,重视和研究教与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是搞好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学组织形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如果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合理就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促进教学任务的最佳完成。我们认为,凡是一种活动,它的展开就必须有活动者的参与,所以我们在研究教与学活动的关系是,必须研究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谐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审美教育原则,即把握教学活动中的和谐美,是教与学组织形式中必须重视的原则。
美在关系。教学活动从审美的角度看重在和谐,即有一种严肃认真而又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美。这要求师生之间在教与学中,双方能够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在双方的心中构架一条沟通的桥梁,做到师生心心相印,配合得适当匀称,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如此,师生在认识、情感和意志方面能处理得和谐,这样就消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的“心里对抗”,改变了以往教育活动中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只有处在以往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每当你在东海大街散步,看到“长河落日圆”的景象时,心中肯定会涌动和谐的舒畅吧!教学活动就是把这种和谐的氛围绊倒课堂教学中,使教育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严格而宽容的和谐氛围中进行。
如何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一
根据“美在关系”论,重视双边活动,多向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
比如我在讲《济南的冬天》时概括段落大意,我故意把“济南的冬天的天气特征”写成“冬天的济南的天体特征”,一位学生立即站起来指出顺序的错误,我给予积极肯定,热情鼓励。由于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遇到有分歧的问题也敢于展开争论了,像学习《济南的冬天》,对于“温晴”的作用就热烈争论起来——有的同学只看到表面现象,A同学认为“温晴说明天气特征”,这种理解是肤浅的,B同学主动站起说“温晴在说明济南总的天气特征时,更重要在于强调济南天气好——温和而晴朗,从而推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在这里,温晴在结构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平日不太发言的C同学也参加了讨论,她说“温晴顾名思义就是温情,作者在说明济南天气特征时,目的是为了赞扬济南是一个充满人间温情的地方。”
二
根据“美在关系”论,注意形象感染,创设意境,形成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著名美学家狄德罗说:“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所以,关系决定美。同样,教学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决定美。狄德罗所指的关系引到教学活动中就是指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形象感染,创设意境,形成和谐融洽教学氛围。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设计出能为多数人乐于接受的教学的样式。一般说来,学生们喜欢形象生动的教学,反对抽象呆板;喜欢引志追索导入意境的教学,反对浅陋无遗……在这方面,关键是看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美学论之和谐:
(一)注意形象感染
在“美在关系”理论中,强调美的产生根植于和谐关系的土壤。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把握和谐的内蕴,进行教学活动的再创造,力求把平面的东西变成立体的形象,把“死”的语言文字讲得可以捉摸感受,赋予“活”的生命力。在讲习《背影》是,注意扣心弦的场景,渲染生发,努力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我运用课文中描绘的“蹒跚”的走路姿态,“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脑中构成父亲背影的意象,又以一系列动词“攀”、“缩”、“微倾”进行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再辅以感人的侧面描写“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感受分明,印象深刻,突出表现父亲关心儿子至真至切的父子之情。所以,授课中注意形象感染,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注意创设意境
“美在关系”美学理论十分重视关系,意境实际上是一种高级的关系。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讲授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式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教学和谐美的产生,需要教师注意创设意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增强教学效果。我讲授散文《春》就创设了春的意境,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我说:一提到春,人们眼前就会展现阳光明媚,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景象。关于春天的描绘,文人笔下很多。如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的?接着引导学生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春的意境。此时,我就势导入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在春的意境中开始了学习,和谐的教学氛围随着意境的深入而融洽起来,同学们情趣盎然,兴趣倍增,形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三
根据“美在关系”论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原则,创造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从审美角度看,美处在关系中,关系是由于处在其中的人或事物互动而产生的,教学活动和谐美的产生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主动、平等的关系下互动、相互影响。所以,教学互动要贯彻启发式教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师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相互沟通,引起共鸣,达到和谐互动的教学气氛美。启发式教学能够产生和谐的教学气氛,不仅仅在于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在于它能在学生心中消除教师的权威、恐惧和强迫性,使师生处于平等状态,处于同一审美情境,双方共同赏析、共同感受、共同接受教育。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教学活动的和谐美不仅是一种和谐热烈的美,而且是一种和谐融洽的美;不仅是一种和谐协调的美,而且是一种和谐互动的美。所以,教学活动的和谐美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美。贯彻教学活动的和谐美,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捕捉各种信息,适应教学活动教学量大、知识面宽的特点。总之,美在关系,关系是变化的,教学活动的和谐美也是变化的,要适应这种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新学期教育活动中,创造和谐美的教学活动氛围,不仅体现学校教学活动的一种管理风格,而且也是学校生存竞争之本。
参考文献
[1] 《美学原理》,主编,蒋孔阳,朱立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教师教学用法》 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