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与落实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versk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其中,“过程与方法”之“过程”目标既体现在认知水平、运用技能、思维方法和情意品质及其相互联系中,又通过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经历”,能有效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学会科学的地理方法、发展多样的学科能力、激起强烈的学习热情、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要充分挖掘、落实和彰显“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以促成学生认知、能力、情意和人格的协同发展。
  一、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透彻领悟新知
  地理知识具有组成要素多、时空跨度大、综合性强、逻辑体系完整等特点,地理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还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经验和活动,不再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导致教材中有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甚了然。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没有条理化地分析各种区位因素,也未详细阐述这些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而是以“活动”、“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重视“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发现和理解新知内涵,建构合理的、便于自己运用的知识体系。
  “过程”1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理解具体知识点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教学片断:①在1985年“昆山市地图”上指出研究地点甲村(距市区较远),启发学生推出甲村当时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出示“水稻习性”资料,引导学生据此讨论、推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②呈现宁夏平原和贵州某山区的气候资料,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推测两地是否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③出示“中国水田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实际情况与上述结论“相悖”:半干旱的宁夏平原分布有大面积的水稻,湿润的贵州某地水稻种植面积却很少;④出示两地地形、水系图,启发学生推出形成这种“异常”的因素分别是水源和地形。
  这样,让学生在从本地到外地、由正常到“异常”的探究过程中,主动观察、比较、质疑和分析,进而深入理解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2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
  以甲村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同“过程”1,从甲村早期的水稻种植业发散开去,启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一步步联系和区别各种自然区位因素。第二部分,出示2010年昆山市地图,让学生从中找出甲村(离城区很近),组织学生讨论甲村此时应该发展的农业生产类型(蔬菜、花卉生产等)及原因,引导学生在比较、联想和分析过程中,逐步“发现”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并透彻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这样,随着教学过程的层层展开,教师不断启发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推理,自主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教学内容逐步丰富起来,知识联系逐渐紧密起来,最终建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学生自己发现、重组和创生出来的,能灵活运用到新情境中,而体系的建构过程又反过来深化了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全面提升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地理能力的内涵丰富,如图像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迁移运用能力等,而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和学习特点的能力包括“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空间定位及空间分布格局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想象与预测能力”。另外,“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以及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也属于地理能力的范畴。这些能力因分类不同,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关系,它们的形成都是长期积累、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掘“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操作、探究、交流、评价和反思活动过程中,全面发展各种地理学科能力。
  “过程”3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提高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整节课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提供信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以“迁移探究”环节为例:①教师提供新疆的地形、气候、景观图和文字资料;②8个学习小组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自由提出问题;③师生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在上述过程中,提问方和解答方都要从材料中找出设置问题或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都要对相关信息做出判断和选择,有助于发展学生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都要对选取的信息加以综合、解释与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显然,这种学习过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
  “过程”4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生成地理问题意识和能力
  教师既注重提出问题,又重视导出学生的质疑。仍以“迁移探究”环节为例:教师未提出一个问题,而是运用图、文信息创设充满矛盾的教学情境,如“在新疆,不时可见沙漠、绿洲紧相连的奇特景观,甚至在少数地区出现了水稻田;以哈密瓜、吐鲁番葡萄为代表的瓜果特别甜,新疆的棉花数量、质量都超过了华北地区,居全国第一”。然后,组织学生探讨其中的部分问题。
  这样,先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他们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困惑、形成悬念,从不同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干旱的新疆为什么能发展种植业?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新疆的水稻种植业应如何发展?”等等。再通过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这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和生成性的学习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成长。
  “过程”5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发展地理实践能力
  教师提前两周布置学生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演变情况,并鼓励学生了解一些农业知识、干一点农活,引导学生在参与“做”的过程中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根据各地条件,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做出判断和预测。例如:教学“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时,教师不是直接说明A村在不同阶段的农业生产类型,而是让学生根据“昆山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A村离昆山市区距离的变化、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等资料,结合课前调查,推测该村农业生产的演变情况并分析原因;然后,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和当地农民,大致规划该村农业的发展方向,再对其合理性进行比较、评价。这样,让学生在反思自己和他人观点的过程中,对地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想象与预测,对人类活动做出理性选择,为学生将来以文明的方式参与生产和生活奠定基础,进而引导学生在模拟“行”的过程中增长实践智慧,形成更高层次的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灵活掌握方法
  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是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基础。地理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般的学习方法,如记忆法、比较法、计算法、图表法、质疑法等;要启发学生掌握地理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法、区域比较和区域综合分析法、野外调查法、地理实验法等;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学科的思维方式,如地理综合思维、区域差异思维、地理空间思维等。这些方法(方式)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学生要通过实践、运用和反思的过程才能透彻领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这些方法的使用步骤和要领,并通过灵活运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使之得以活化、内化。
  “过程”6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地理观察法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先后呈现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水田分布图、中国地形分布图,新疆和昆山相关地图,多幅农业生产景观图,A村与昆山市区相对位置及其农业生产变化示意图;并指导学生明确对每幅图的观察任务,有序开展对比观察、重点观察,合理表述观察和思考的成果。
  通过上述过程,学生间接观察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与规律,使他们不仅获得了感性知识、巩固了已学知识,还学会了地理观察的方法。
  “过程”7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区域比较和综合分析法
  教师呈现太湖平原、宁夏平原、贵州某地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对三地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在“迁移探究”环节,教师出示新疆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在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潜在地将新疆与前面涉及的区域进行比较,并综合新疆的各种自然要素特征,推出当地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主导因素。
  这样,让学生在不断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以及综合某一区域多种地理要素特征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区域比较分析法和区域综合分析法。同时,在对这些区域的差异、联系及其原因加以描述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比较与概括地理特征的能力。
  “过程”8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形成空间思维方式和整体思维意识
  教师运用了多种静态地图,引导学生在读图、析图、用图的过程中,逐步明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组合;通过多媒体手段动态呈现我国水稻种植业分布区域的变化,以及昆山A村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进而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直观观察和抽象联想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形成空间思维方式,提高对地理要素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
  教师多次鼓励学生总结农业生产与各种区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引导学生体会“某个农业区位因素(如市场)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让学生在理性归纳和潜心体验过程中,认识到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逐步养成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整体思维意识。
  四、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自主发展情意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是科学获知”。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进步,还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其前后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而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无不是逐步生成和优化的“慢”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彰显“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沉浸在充满积极情感因素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受到感染、产生体验、陶冶情操、升华思想,获得内在的精神发展和人格成长。
  “过程”9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提升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祖国之情
  教师运用大量鲜活的图片和优美的文字,既有昆山本地硕果累累的万亩葡萄园、鲜艳欲滴的花卉生态园、碧波荡漾的水产养殖场,又有祖国各地广阔清新的大草原、金色温暖的油菜地、洁白优雅的棉花田,让学生在欣赏绚丽多彩的农业风光过程中,直观感知色彩美、形态美和意境美。在探讨贵州某地水稻种植业的过程中,教师出示多幅云贵高原上阡陌纵横的梯田景观(如图),其优美的曲
  线、壮观的场景构成了浓墨重彩的画卷,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视角冲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接着,教师提出“这些优美的景观都是我们希冀的发展方式吗?”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让学生体验地理学科的理性思维美,有效达成地理学习感性美和理性美的和谐统一。
  这种学习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和探索地理规律的心理需求,激起学生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形成关注农业的意识和科学发展农业生产的责任感。
  “过程”10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启发学生基于各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探究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导致农业生产的演变,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思考和判断过程中,领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则,认识到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合理利用土地的资源观、人类活动不能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环境观,进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增强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过程”11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形成合作意识和自信感
  整节课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学生在分组进行区域比较与分析、案例探究与交流、方案设计与评价等多种多样的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合理分工和相互配合,要与同伴一起收集信息、提炼观点、表达成果、做出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和自主权,能促进学生主动且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及其所在的小组都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而产生成就感,形成自尊、自信等积极的情感。
  (见习编辑 郑雪凌)
其他文献
【摘要】《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明确了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和要求,但是因为古代诗歌文字精练、内容含蓄、意蕴丰富。再加上学生们的文言文功底单薄,于是,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成了众多学生十分严重的题,那么,我们怎么样先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获得客观分值呢,本文从意象的把握、意境的理解、手法的洞悉等方面谈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方法。  【关键词】古代诗歌 阅读鉴赏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我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想捧起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片海洋;我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座枫林……我知道,我是你的希望,你是我的光。  從小到大,我对你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感。  你走在爷爷后面,我跟在你后面,像一条长长的尾巴,你往左,我也跟着往左;每次家长会签字,我都会首先考虑你,留下妈妈一个人“气急败坏”地跺脚;亲戚们都说咱俩像兄弟不像父女,这时你会哈哈大笑,然后瞅我一眼,说:“
【摘要】古代离婚形式除“出妻”、“义绝”外,还有一种“和离”,即按照以和为贵的原则,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和离”的思想萌芽于汉代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有义则和,无义则离”的观念。正式写入律典,始见于唐代《唐律·户婚》,其规定:“若夫妇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犯法)。”后代循唐律,也称“和离”为“两愿离婚”,并为近代法律沿用。然而这种民主形式古代并不多见,目前教材也未涉及,不再赘笔。  【关键词】出妻;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言”“文”脱离,重言轻文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值得庆幸的是,这一现象已引起语文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如黄厚江老师提出的四文(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统一说。《语文学习》在2012年第1期更是以教研组专题教研的形式,探讨了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问题。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追求文言结合、渗透“文化”的因子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旨归。但
摘 要  墨西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了基础教育改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历程,基本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在基础教育领域权力分配的新格局,即中央政府保留一定的决策权,地方政府享受一定的自主权。改革从总体上改善了基础教育的覆盖率和有效率,但也造成了各州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与各州传统教育体系与中央政府在各州的投入不同有关,但究其根本,则与央地政府分权的类型和进程密切相关。  关键词  墨西哥 基
【摘要】课堂提问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益,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必须要注意“目标性、情趣性、启发性、灵活性和主体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优化;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尽如人意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仅喜欢阅读流行书刊,对经典文学作品很少主动阅读。“PISA”作为“国际学生评价项目”,阅读素养(literacy)是其测评的重要内容。“PISA”强调阅读素材的多元性,为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采用广角式阅读提供了可行性依据。语文教科书的调整,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课、增设教学计划范围内的阅读指导课等,是提高阅读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摘 要作为一门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操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践育德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和操作特点。以浙江的课程实践为例,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育德功能作分析论述,提出重视行动育德、主体育德、思辨育德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活动育德 实践德育
【案例描述】  今年三月校春季运动会第一天清早六点半,我收到杨同学发来的一条短信:“老师,您说过‘请慢慢走,不要失了我们的风度’,俺都记得!”杨同学,是我高一所教班级的学生,在高二文理分科后到文科班去了。她的短信让我意外而感动,不禁回想起发生在去年校春季运动会的一件事——  去年校春季运动会,在全校学生带凳于草坪坐定后宣布开始。开幕式刚开始几分钟,一直彤云密布的阴沉天空还是没有顾及学生们的暗暗祈祷
摘 要一门学科特有术语积累的数量及其运用的质量直接反映着该门学科的成熟程度与发展体势。反观我国百年语文教育,其并未形成一套独属于自己的术语体系。并且现实中的尴尬窘境迫使语文教育术语朝着统整、体系、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因此,以语文教育术语中的核心术语——“语文”及其类群术语为思考脚架或研究基点,尝试与期望为构建语文教育术语体系提供一个可资参详的范例。  语文教育 术语体系 语文 语文课程  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