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题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本文试图以三年级“阅读小蜜蜂”主题活动为例,阐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立课题的策略。
【关键词】综合 实践 问题 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强调过程和体验,重视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终身发展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走进现实的世界,并通过问题式、探究式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实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步提升。目前,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将现有多学科的课程资源进行融合和创生,通过一定的基本流程开展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选题为始,选题的质量关系到活动的方向、深度与成效,因此,选题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本文以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三年级下册“阅读小蜜蜂”主题活动为例,阐述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動课程选题指导的策略与方法。
一、自主选择,生成一级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一级主题的设计一般有三种方式:教师主导、学生自选、师生共议。教师主导,即教师考虑学生、社区和学校各方面的情况,为学生的学习指定课题。这种方式下如果教师对学生和课程资源没有通盘的考虑,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的推进也会困难重重。学生自选,即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再根据课程资源情况引导他们进行筛选和归类,从而确定最终的学习课题。这种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需求,但操作起来较为复杂,适合高年级采用。师生共议,即教师在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研究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相关课程资源的情况下,预先拟定几个课题,让学生从中选择,并交流选择理由,将最受欢迎的那一个或几个确定为共同的学习课题。这种方式兼顾到了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小学中年级较为适用。
笔者在三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兴趣爱好正在形成之中,因此在确定一级课题时可以采取师生共议的方式。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结合语文、英语等学科的课程内容和校园阅读节系列活动,我提出了四个预设的研究课题,分别是“我与好书交朋友”“阅读兴趣小调查”“读书方法知多少”“巧手做书签”。通过课堂问答及举手表决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我所执教的4个班共160名学生,选择“阅读兴趣小调查”课题的最多,共68人,占总数42.5%;选择“读书方法知多少”的最少,共22人,占13.8%。从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中可以发现,随着识字量的增多,班级内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分化,他们与老师、家长强制性的阅读要求也存在分歧,同时也对其他同学的不同阅读选择表示好奇。看来这个研究课题确实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这便为他们主动探究提供了前提,一级课题“阅读兴趣小调查”由此确定。
二、科学引导,提出相关问题
一级课题的确定为研究学习指明了总的方向,但它范围太广,涵盖内容太丰富,如果就此展开学习,学生会无从下手。因此,一级课题确定后,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提问等学习活动提出感兴趣、可行的且有价值的问题。
(一)用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虽然一级课题是学生感兴趣、且贴近他们生活的,但他们的体验还不够集中、直观和深刻,这会导致确定子课题时所提出的问题单一而缺乏深度。如何提高他们提问的质量,使问题多样而具有指向性呢?适当的学习情境可以刺激他们的感官,加深他们的体验,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在班级里营造浓厚的主题学习氛围,并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关注相关领域的问题;也可以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去,切实体验。
对于“阅读兴趣小调查”子课题的确定,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多种漫画、历史、文学、科普等种类的书籍,然后给学生提供关于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推荐书目,使他们集中思考有关阅读任务和兴趣的问题。最后还布置了以下两项体验活动:一、利用课余时间,逛逛书店、图书馆、城市书房,感受图书种类的繁多;二、访问家长或周围的人,了解他们的阅读爱好和建议。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笔者还会提醒他们根据所观、所感,将产生的感兴趣的问题写在记录本上,为后面正式提出问题做准备。通过深度的体验,学生问题意识增强,思维走向纵深。
(二)以鼓励保护提问热情
当学生对大的主题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和认识基础后,就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自主提问,这一环节特别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教师应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踊跃提出问题;必要时应提供相关资料,拓宽学生思路;当学生对某些问题存在争议时,应适时组织师生间的、同学间的交流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问题,逐渐实现从更多角度提出问题。在思维的深度上,应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和视角的独特性。一般而言,问题可以分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类,“是什么”的问题比较简单,而“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难度较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在提问时,则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提问的独特视角,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形成具有价值和特色的个人观点。
在评价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时,应以鼓励为主,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珍视他们提出的原生态问题。在开题课上,当老师提出了“关于读书,你最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后,鼓励学生踊跃从多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许多问题存在着交叉和重叠,甚至有些不切合实际,此时教师并没有轻易予以否定,而是珍视这些问题,因为这阶段提出的问题虽然不作为最终的研究课题,但却是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源头。
三、合理分组,确定二级课题
上一阶段提出的大量问题怎样才能转化为最终的研究课题呢?那么就需要经过分组研究,梳理优化的步骤,这一环节强调的是思维的集中性。
(一)归类分组 把问题进行分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要研究课题的理解,帮助学生明确问题的线索,而且能提升问题的内在品质,使其由单个到类别,吸引相同研究兴趣的学生共同参与,形成研究合力。成功的分类首先需要适切的分类标准。“所谓分类标准就是在一级主题下衍生出的不同研究角度,也可称为二级主题。”这个标准应由师生共同讨论生成。
在确定“阅读兴趣小调查”的问题分类时,教师通过课堂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了一级网络图。在一级课题“阅读兴趣小调查”下,学生就调查对象的兴趣生成了新的二级课题,分别是:家长的阅读、老师的阅读和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二级课题为问题的分类提供了新的标准和依据。学生可以将大量的问题归纳到这三个二级课题下。在归纳的时候,我帮助学生采用二级网络图保留学生的原始提问,比如“你喜欢看书吗?”“你喜欢看什么种类的书?”“你什么时候看书?”“你觉得看书对你的学习(工作)有什么帮助?”等。然后,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也可以各自独立展开研究。
(二)筛选整合
不同的研究课题,就会有不同的分组方式,而分组后,各个小组的问题还会存在着交叉和重合,那么学生就需要进行筛选,进一步排除不属于本小组的问题,合并内涵相同的问题,保留那些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可操作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不能替学生作出判断,可以尝试通过举例、对比等具体方法,引导学生明白问题的归属,自己评价问题的质量,并阐明理由。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尚处在初步形成与发展之中,他们在实践中经常会纠结于某一个模糊的概念或問题,这时候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兴趣小调查”的问题筛选中,笔者没有只抛出一个笼统的评价标准,而是通过具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比如“家长的阅读”研究组的很多成员认为“你觉得看书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帮助?”这个问题不属于本组,有人甚至觉得应该单独分出一个二级课题,为“成功人士的阅读”,于是我就让学生模拟出真实的研究情境,逐步引导他们进行推理。我先从他们选择的调查时间和调查对象入手,让他们通过职业扮演和换位思考,初步体会到家长工作的艰辛,尝试分析家长阅读的需求,然后进一步引导他们调整调查思路,明晰访问细节,凝练具体问题,为开展真实的调查访问活动做好准备。
问题和课题是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涵盖范围太大或太小,有些指向性含糊不清,而当把问题转化为具体课题时,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内容,预设好研究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学科、学校和社区资源;安排好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时间,课堂上集中交流课题的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应在课后的体验中积累;灵活调整学习组织形式,使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在选题阶段所确立的课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研究活动的逐渐展开,有可能会有更高质的同类课题来取代现有子课题,也可能会产生其他具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可以说课题的确定集中在选题阶段,但又贯穿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
【关键词】综合 实践 问题 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强调过程和体验,重视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终身发展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走进现实的世界,并通过问题式、探究式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实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步提升。目前,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将现有多学科的课程资源进行融合和创生,通过一定的基本流程开展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选题为始,选题的质量关系到活动的方向、深度与成效,因此,选题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本文以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三年级下册“阅读小蜜蜂”主题活动为例,阐述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動课程选题指导的策略与方法。
一、自主选择,生成一级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一级主题的设计一般有三种方式:教师主导、学生自选、师生共议。教师主导,即教师考虑学生、社区和学校各方面的情况,为学生的学习指定课题。这种方式下如果教师对学生和课程资源没有通盘的考虑,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的推进也会困难重重。学生自选,即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再根据课程资源情况引导他们进行筛选和归类,从而确定最终的学习课题。这种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需求,但操作起来较为复杂,适合高年级采用。师生共议,即教师在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研究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相关课程资源的情况下,预先拟定几个课题,让学生从中选择,并交流选择理由,将最受欢迎的那一个或几个确定为共同的学习课题。这种方式兼顾到了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小学中年级较为适用。
笔者在三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兴趣爱好正在形成之中,因此在确定一级课题时可以采取师生共议的方式。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结合语文、英语等学科的课程内容和校园阅读节系列活动,我提出了四个预设的研究课题,分别是“我与好书交朋友”“阅读兴趣小调查”“读书方法知多少”“巧手做书签”。通过课堂问答及举手表决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我所执教的4个班共160名学生,选择“阅读兴趣小调查”课题的最多,共68人,占总数42.5%;选择“读书方法知多少”的最少,共22人,占13.8%。从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中可以发现,随着识字量的增多,班级内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分化,他们与老师、家长强制性的阅读要求也存在分歧,同时也对其他同学的不同阅读选择表示好奇。看来这个研究课题确实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这便为他们主动探究提供了前提,一级课题“阅读兴趣小调查”由此确定。
二、科学引导,提出相关问题
一级课题的确定为研究学习指明了总的方向,但它范围太广,涵盖内容太丰富,如果就此展开学习,学生会无从下手。因此,一级课题确定后,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提问等学习活动提出感兴趣、可行的且有价值的问题。
(一)用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虽然一级课题是学生感兴趣、且贴近他们生活的,但他们的体验还不够集中、直观和深刻,这会导致确定子课题时所提出的问题单一而缺乏深度。如何提高他们提问的质量,使问题多样而具有指向性呢?适当的学习情境可以刺激他们的感官,加深他们的体验,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在班级里营造浓厚的主题学习氛围,并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关注相关领域的问题;也可以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去,切实体验。
对于“阅读兴趣小调查”子课题的确定,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多种漫画、历史、文学、科普等种类的书籍,然后给学生提供关于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推荐书目,使他们集中思考有关阅读任务和兴趣的问题。最后还布置了以下两项体验活动:一、利用课余时间,逛逛书店、图书馆、城市书房,感受图书种类的繁多;二、访问家长或周围的人,了解他们的阅读爱好和建议。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笔者还会提醒他们根据所观、所感,将产生的感兴趣的问题写在记录本上,为后面正式提出问题做准备。通过深度的体验,学生问题意识增强,思维走向纵深。
(二)以鼓励保护提问热情
当学生对大的主题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和认识基础后,就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自主提问,这一环节特别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教师应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踊跃提出问题;必要时应提供相关资料,拓宽学生思路;当学生对某些问题存在争议时,应适时组织师生间的、同学间的交流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问题,逐渐实现从更多角度提出问题。在思维的深度上,应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和视角的独特性。一般而言,问题可以分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类,“是什么”的问题比较简单,而“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难度较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在提问时,则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提问的独特视角,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形成具有价值和特色的个人观点。
在评价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时,应以鼓励为主,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珍视他们提出的原生态问题。在开题课上,当老师提出了“关于读书,你最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后,鼓励学生踊跃从多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许多问题存在着交叉和重叠,甚至有些不切合实际,此时教师并没有轻易予以否定,而是珍视这些问题,因为这阶段提出的问题虽然不作为最终的研究课题,但却是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源头。
三、合理分组,确定二级课题
上一阶段提出的大量问题怎样才能转化为最终的研究课题呢?那么就需要经过分组研究,梳理优化的步骤,这一环节强调的是思维的集中性。
(一)归类分组 把问题进行分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要研究课题的理解,帮助学生明确问题的线索,而且能提升问题的内在品质,使其由单个到类别,吸引相同研究兴趣的学生共同参与,形成研究合力。成功的分类首先需要适切的分类标准。“所谓分类标准就是在一级主题下衍生出的不同研究角度,也可称为二级主题。”这个标准应由师生共同讨论生成。
在确定“阅读兴趣小调查”的问题分类时,教师通过课堂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了一级网络图。在一级课题“阅读兴趣小调查”下,学生就调查对象的兴趣生成了新的二级课题,分别是:家长的阅读、老师的阅读和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二级课题为问题的分类提供了新的标准和依据。学生可以将大量的问题归纳到这三个二级课题下。在归纳的时候,我帮助学生采用二级网络图保留学生的原始提问,比如“你喜欢看书吗?”“你喜欢看什么种类的书?”“你什么时候看书?”“你觉得看书对你的学习(工作)有什么帮助?”等。然后,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也可以各自独立展开研究。
(二)筛选整合
不同的研究课题,就会有不同的分组方式,而分组后,各个小组的问题还会存在着交叉和重合,那么学生就需要进行筛选,进一步排除不属于本小组的问题,合并内涵相同的问题,保留那些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可操作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不能替学生作出判断,可以尝试通过举例、对比等具体方法,引导学生明白问题的归属,自己评价问题的质量,并阐明理由。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尚处在初步形成与发展之中,他们在实践中经常会纠结于某一个模糊的概念或問题,这时候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兴趣小调查”的问题筛选中,笔者没有只抛出一个笼统的评价标准,而是通过具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比如“家长的阅读”研究组的很多成员认为“你觉得看书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帮助?”这个问题不属于本组,有人甚至觉得应该单独分出一个二级课题,为“成功人士的阅读”,于是我就让学生模拟出真实的研究情境,逐步引导他们进行推理。我先从他们选择的调查时间和调查对象入手,让他们通过职业扮演和换位思考,初步体会到家长工作的艰辛,尝试分析家长阅读的需求,然后进一步引导他们调整调查思路,明晰访问细节,凝练具体问题,为开展真实的调查访问活动做好准备。
问题和课题是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涵盖范围太大或太小,有些指向性含糊不清,而当把问题转化为具体课题时,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内容,预设好研究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学科、学校和社区资源;安排好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时间,课堂上集中交流课题的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应在课后的体验中积累;灵活调整学习组织形式,使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在选题阶段所确立的课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研究活动的逐渐展开,有可能会有更高质的同类课题来取代现有子课题,也可能会产生其他具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可以说课题的确定集中在选题阶段,但又贯穿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