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人:淡勃,1967年出生于西安,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资深室内设计师、成功企业家与投资人、著名收藏家。曾投资贾樟柯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的影片《三峡好人》和以著名画家刘小东为主角的纪录片《东》。他从当代艺术收藏入手,迅速踏入古典书画的世界,并以宋元名画收藏为主,可谓起点奇高。在他的收藏中,国宝级作品不在少数,尤以宋元时期画家颜辉的《钟馗出猎图》手卷最得他钟爱。同时,古代家具与实用器也是他收藏的一大门类。
本页餐厅位于一层,进门处的椅子是热爱家具收藏的主人与朋友—起复制的明代交椅。墙上挂着的是艺术家刘丹的水墨作品。画旁边的英石高达2米,是很少见的传世之石。又因为主人淡勃热衷收藏丹麦经典设计家具,所以餐椅选择了经典的MoLLer扶手椅,均出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MoLLer工作室。餐桌上的吊灯是淡勃自己动手设计的,灯泡则是他从欧洲千里迢迢背回来的。
在繁忙的北京城,离开四环主路不远,只消一小片树林的掩映,就能置身如此都会园林般的家宅,实在令人惊叹——洋房小楼、扶疏花木、湖池水榭,但让淡勃看中这里的,却是地段和后院那一小片园林。
作为资深室内设计师的淡勃,同时也是成功的商人与收藏家,还有成熟的房地产开发经验。2004年甫一看到这房子,优劣两端即刻呈现他眼:“这美国设计师的想法很好,从一层进门,然后做一个下沉庭院,营造山地的效果,我很喜欢。但又因为是美国人,没有在北京长期生活的经验,根本不了解这片区域的小气候——这里地下水位太高,夏天暴雨房子很容易被淹。”于是他决定在后园中开挖一条曲水,既让这个北方小园立时灵动,又起到蓄水防洪的作用。或许是收藏带来的人文熏陶让他愈懂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与一般企业家“尽在掌控”的雄心不同,淡勃虽不喜这房子的美式外观与西方化的平面动线,但他还是知道这事不能满拧。“不是我要什么风格就什么风格,我只能选择跟房子外观相吻合的室内装饰,并渐进地扭转它过于强烈的西式腔调,增添与我生活相符的东方痕迹。”于是在进门后的一层起居空间,偏西式的混搭风格十分明显;沿级而下,地下一层的书房与茶室则显然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又因为地下层与小园林相连通,所以这种风格的渐进也显得十分自然。“混搭说来轻巧,但如何搭得好,却要功力。我家的搭配基本都以简净的审美为标准,不论东西古今,不过是求那‘质感’二字。”
质感说来简单,却必须经年累月地付出沉淀方可获得,没有捷径。正如此刻,我推开茶室的竹门,人立刻就安静下来,五感变得敏锐,始觉一股雅清香味萦绕不绝。“香味来自我选用的楠木,这就是质感,任一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环顾这小小茶室,一切都自然真实,绝无任何仿木、做旧的企图。至于那面看上去颇有古风的土墙,其陈年包浆般的褐色原来是淡勃平日把自己品剩下的茶水用毛笔一遍遍刷上去而得。“家的质感一定要亲自呵护才能拥有。”
对质感最终极的追求,恐怕还是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的那个“园林梦”。“古代名仕,连续好几辈人戮力就为造一个园子,你去到苏州一看,都会莫名感动。”为了自家这个园子,淡勃放下手头工作,住苏州跑了好几趟,就为去求太湖石,还由此建立了与太湖石收藏家和售卖者的友谊,甚至还为自己在苏州收藏古董家具找到了供货渠道。他自叹这可真反映了一个收藏家的生活轨迹!如今看这园子,面积虽不大,却在有限条件下用游廊、曲水、轩榭、老松等“零件”构筑起了大山大河般的自然向往。又因为园中的石板是宋代遗物,老松旁的经幢是唐代古董,人在其间如人古老画卷,层叠递进、虚实相生,一种历史交错的时空感让人飘飘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园林的精神是能带你的心去游走驰骋”。平日里,淡勃最爱在茶室中打坐、读书、练字、品茶,好不悠哉。下雨或下雪时分,就将四面的窗户全部拉开,敞敞地躺在室内,放眼小园:“旁边就是流水,雨声就在耳畔,侧眼就看到游鱼……”这美妙还在言外。
如此想来,他始觉自己虽然收藏家的名声在外,“其实最初开始收藏也是为了追求家的质感!”2004年,已是著名室内设计师的他在设计施工方面绝对精益求精,还想在质感上更进一步,“那就要面对艺术品”。当时很多人家里挂的画都还是印刷品,于是淡勃决定找人来临摹名画,不再印刷。很快,他就发现这只是在材质上有了质感,在精神上仍未达标,所以他又决定开始买原创艺术品。“大师的太贵,于是就从年轻艺术家开始,进了当代艺术收藏的门。这才发现收藏是很深的一件事,于是开始钻研探究。”原本自己就是油画系毕业,再加上天生的快速反应力,从2004年到2008年间,他很快就发现当代艺术也满足不了他对质感的追求了。“它还是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如今炒得沸沸扬扬的艺术家,到几百年之后能留下几个名字呢?或许我们所在的这100年中一个都没有。这是历史已经证明过的事了。”自然而然,当面临同样价格的时候,他在历史性机会与阶段性机会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但光有书画似乎还未能深入生活的实际层面,所以几乎是同时,我也开始了对古代家具和实用器的收藏。”正是这个机缘,让他结识了台湾著名古苇家具与文房收藏家黄玄龙(他的家请见《安邸AD》2013年9月刊《今时明月》),“他是我会在茶室里接待的那个级别的好友”。他说着就引我到那幅唐棣的《风微笛远图轴》前细赏,“你看这字、这诗、这画,远山和孤舟之间不着一笔,大量留白却衬出无限意境,这才是我心中有质感的艺术品——有感染力,有教化作用,直教人过目难忘!”我不禁口齿噙香地读出声来:“雨过山色清,风微笛声远。”原来主人的微信名便出自这一句,其爱之深可见一斑。
淡勃说他的收藏习惯也为这个家带来巨大“福利”。不论出差还是旅行,“我都习惯买很多爱物搬回来,这个物的积累是足够的。”譬如一层空间中那ArtDeco风格十足的彩色地砖就是从上海的老房子拆迁工地买来的,岁月让它褪去炫耀的光泽,形成圆融的皮壳,质感与淡勃的要求刚刚好;茶室中那根漂亮的木柱是早先看中质感买下的,一直不知作何用,没想到放这茶室里也与他的要求刚刚好。还有一层会客室里那个壁炉,竟是他收藏了很久的一个元代石材供案。“我利用它案下空的部分烧火,也是刚刚好!”淡勃环顾四周,诚恳道:“园子里的石板是宋代的,书房里的地砖是清代的,一层的花砖至少有100年了,这些你怎么可能让装修公司办得到?这一定是你亲力亲为的,这就是质感!”他说自己现在对愿意为家花钱花时间的人总有莫名好感,“家从来不是别人帮你装来的,它只能是你投入情感和真心换来的。”
徐冰评价淡勃:“你的工作就是生活。”他颇以此自得。“若说我忙,好像也没什么大事,但每天光研究收藏、写字、画画,就要忙到夜里两三点。”这份自得也让他保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对生活质感的追求及至精神层面,不就是为的身心自由吗?”因为身心自由,他能泰然地将自己的绘画作品与国宝级书画收藏同挂一室;因为身心自由,他保持着西北男人大行不顾细谨的豪放,坦然接受家的不完美。“其实根本就没有完美,任何事物都处于动态变化中。我的家看似有点乱,但我绝不刻意纠正。对我来说,家不是参加比赛、不是为了拍照,也不是博物馆。—切都要自由自在、由心而发才好!”
也因为如此,淡勃说这个家永不会有完成的一天,因为完成就是停滞,而他是一个勇于变化的人。接下来他要把地下一层的书房改造成连通的画室,“因为收藏,现在我又要开始学国画,所以对家也就有了这个新的功能要求。”然后他改造园子的图纸也已经画好,在他计划中要有更多的松树进来,还要加盖他钟爱的木房子。甚至,他对老年生活都有了展望:“一定要在家里保留一个木工车间,我喜欢做木工活,还做得很不错……”看他希望满满的表情,还真是印证了他那句话:万事都在动态平衡中,不舍昼夜。只是身在如此的都市园林,任外面变幻万千,只要微风吹过园子,他总能听到那淡远悠然的笛声吧。
本页餐厅位于一层,进门处的椅子是热爱家具收藏的主人与朋友—起复制的明代交椅。墙上挂着的是艺术家刘丹的水墨作品。画旁边的英石高达2米,是很少见的传世之石。又因为主人淡勃热衷收藏丹麦经典设计家具,所以餐椅选择了经典的MoLLer扶手椅,均出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MoLLer工作室。餐桌上的吊灯是淡勃自己动手设计的,灯泡则是他从欧洲千里迢迢背回来的。
在繁忙的北京城,离开四环主路不远,只消一小片树林的掩映,就能置身如此都会园林般的家宅,实在令人惊叹——洋房小楼、扶疏花木、湖池水榭,但让淡勃看中这里的,却是地段和后院那一小片园林。
作为资深室内设计师的淡勃,同时也是成功的商人与收藏家,还有成熟的房地产开发经验。2004年甫一看到这房子,优劣两端即刻呈现他眼:“这美国设计师的想法很好,从一层进门,然后做一个下沉庭院,营造山地的效果,我很喜欢。但又因为是美国人,没有在北京长期生活的经验,根本不了解这片区域的小气候——这里地下水位太高,夏天暴雨房子很容易被淹。”于是他决定在后园中开挖一条曲水,既让这个北方小园立时灵动,又起到蓄水防洪的作用。或许是收藏带来的人文熏陶让他愈懂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与一般企业家“尽在掌控”的雄心不同,淡勃虽不喜这房子的美式外观与西方化的平面动线,但他还是知道这事不能满拧。“不是我要什么风格就什么风格,我只能选择跟房子外观相吻合的室内装饰,并渐进地扭转它过于强烈的西式腔调,增添与我生活相符的东方痕迹。”于是在进门后的一层起居空间,偏西式的混搭风格十分明显;沿级而下,地下一层的书房与茶室则显然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又因为地下层与小园林相连通,所以这种风格的渐进也显得十分自然。“混搭说来轻巧,但如何搭得好,却要功力。我家的搭配基本都以简净的审美为标准,不论东西古今,不过是求那‘质感’二字。”
质感说来简单,却必须经年累月地付出沉淀方可获得,没有捷径。正如此刻,我推开茶室的竹门,人立刻就安静下来,五感变得敏锐,始觉一股雅清香味萦绕不绝。“香味来自我选用的楠木,这就是质感,任一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环顾这小小茶室,一切都自然真实,绝无任何仿木、做旧的企图。至于那面看上去颇有古风的土墙,其陈年包浆般的褐色原来是淡勃平日把自己品剩下的茶水用毛笔一遍遍刷上去而得。“家的质感一定要亲自呵护才能拥有。”
对质感最终极的追求,恐怕还是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的那个“园林梦”。“古代名仕,连续好几辈人戮力就为造一个园子,你去到苏州一看,都会莫名感动。”为了自家这个园子,淡勃放下手头工作,住苏州跑了好几趟,就为去求太湖石,还由此建立了与太湖石收藏家和售卖者的友谊,甚至还为自己在苏州收藏古董家具找到了供货渠道。他自叹这可真反映了一个收藏家的生活轨迹!如今看这园子,面积虽不大,却在有限条件下用游廊、曲水、轩榭、老松等“零件”构筑起了大山大河般的自然向往。又因为园中的石板是宋代遗物,老松旁的经幢是唐代古董,人在其间如人古老画卷,层叠递进、虚实相生,一种历史交错的时空感让人飘飘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园林的精神是能带你的心去游走驰骋”。平日里,淡勃最爱在茶室中打坐、读书、练字、品茶,好不悠哉。下雨或下雪时分,就将四面的窗户全部拉开,敞敞地躺在室内,放眼小园:“旁边就是流水,雨声就在耳畔,侧眼就看到游鱼……”这美妙还在言外。
如此想来,他始觉自己虽然收藏家的名声在外,“其实最初开始收藏也是为了追求家的质感!”2004年,已是著名室内设计师的他在设计施工方面绝对精益求精,还想在质感上更进一步,“那就要面对艺术品”。当时很多人家里挂的画都还是印刷品,于是淡勃决定找人来临摹名画,不再印刷。很快,他就发现这只是在材质上有了质感,在精神上仍未达标,所以他又决定开始买原创艺术品。“大师的太贵,于是就从年轻艺术家开始,进了当代艺术收藏的门。这才发现收藏是很深的一件事,于是开始钻研探究。”原本自己就是油画系毕业,再加上天生的快速反应力,从2004年到2008年间,他很快就发现当代艺术也满足不了他对质感的追求了。“它还是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如今炒得沸沸扬扬的艺术家,到几百年之后能留下几个名字呢?或许我们所在的这100年中一个都没有。这是历史已经证明过的事了。”自然而然,当面临同样价格的时候,他在历史性机会与阶段性机会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但光有书画似乎还未能深入生活的实际层面,所以几乎是同时,我也开始了对古代家具和实用器的收藏。”正是这个机缘,让他结识了台湾著名古苇家具与文房收藏家黄玄龙(他的家请见《安邸AD》2013年9月刊《今时明月》),“他是我会在茶室里接待的那个级别的好友”。他说着就引我到那幅唐棣的《风微笛远图轴》前细赏,“你看这字、这诗、这画,远山和孤舟之间不着一笔,大量留白却衬出无限意境,这才是我心中有质感的艺术品——有感染力,有教化作用,直教人过目难忘!”我不禁口齿噙香地读出声来:“雨过山色清,风微笛声远。”原来主人的微信名便出自这一句,其爱之深可见一斑。
淡勃说他的收藏习惯也为这个家带来巨大“福利”。不论出差还是旅行,“我都习惯买很多爱物搬回来,这个物的积累是足够的。”譬如一层空间中那ArtDeco风格十足的彩色地砖就是从上海的老房子拆迁工地买来的,岁月让它褪去炫耀的光泽,形成圆融的皮壳,质感与淡勃的要求刚刚好;茶室中那根漂亮的木柱是早先看中质感买下的,一直不知作何用,没想到放这茶室里也与他的要求刚刚好。还有一层会客室里那个壁炉,竟是他收藏了很久的一个元代石材供案。“我利用它案下空的部分烧火,也是刚刚好!”淡勃环顾四周,诚恳道:“园子里的石板是宋代的,书房里的地砖是清代的,一层的花砖至少有100年了,这些你怎么可能让装修公司办得到?这一定是你亲力亲为的,这就是质感!”他说自己现在对愿意为家花钱花时间的人总有莫名好感,“家从来不是别人帮你装来的,它只能是你投入情感和真心换来的。”
徐冰评价淡勃:“你的工作就是生活。”他颇以此自得。“若说我忙,好像也没什么大事,但每天光研究收藏、写字、画画,就要忙到夜里两三点。”这份自得也让他保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对生活质感的追求及至精神层面,不就是为的身心自由吗?”因为身心自由,他能泰然地将自己的绘画作品与国宝级书画收藏同挂一室;因为身心自由,他保持着西北男人大行不顾细谨的豪放,坦然接受家的不完美。“其实根本就没有完美,任何事物都处于动态变化中。我的家看似有点乱,但我绝不刻意纠正。对我来说,家不是参加比赛、不是为了拍照,也不是博物馆。—切都要自由自在、由心而发才好!”
也因为如此,淡勃说这个家永不会有完成的一天,因为完成就是停滞,而他是一个勇于变化的人。接下来他要把地下一层的书房改造成连通的画室,“因为收藏,现在我又要开始学国画,所以对家也就有了这个新的功能要求。”然后他改造园子的图纸也已经画好,在他计划中要有更多的松树进来,还要加盖他钟爱的木房子。甚至,他对老年生活都有了展望:“一定要在家里保留一个木工车间,我喜欢做木工活,还做得很不错……”看他希望满满的表情,还真是印证了他那句话:万事都在动态平衡中,不舍昼夜。只是身在如此的都市园林,任外面变幻万千,只要微风吹过园子,他总能听到那淡远悠然的笛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