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医学院校教育者和医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偏差现状,指出只有树立“以生为本”“主体性”“开放性”“生态和谐”的教育理念,纠正医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的偏差,强化医学生“慎独”品质的养成,实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人学转向,才能推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医学生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生 人学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维系着健康医疗的重要支点,关系着病患的生命安危,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更应备受关注。
一、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指高校为适应社会的医德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各种医德教育活动,使医学生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医德理念,进而用以指导医学生医事行为的活动。目前,部分医学院校教育者和医学生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和充分,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部分医学院校教育者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医学生课程多、考核多,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存在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也不迟的看法;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只要将担任的课程上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伦理学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事情。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二)部分医学生自身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部分医学生忽视对他们所开展的医德教育,认为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是以后工作的事,在校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就可以了,忽视了职业道德和医学技术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错误地认为学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与医学考试成绩关系不大,导致有的医学生在上“医学伦理学”课时看医学专业书籍。
二、实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人学转向的路径
(一)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医学院校的教育者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这个高度来看待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并树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1.树立“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医学生医德教育应强调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学教育的出发点,把重视、理解、尊重、爱护人以及提升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以生为本”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更关注于学生的现实需要,注重开发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重视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关爱病患、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
2.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即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为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中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医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围绕“学”来开展,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主动的主体,使医学生医德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医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养成高尚医生职业道德的过程。
3.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个性化”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中尊重个性,重视个性的差异,鼓励个性的发展,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它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个性化”教育理念要求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需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施行针对性的医德教育,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进而提高整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树立“开放性”教育理念。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信息网络化要求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树立一种“开放”的教育理念。广泛吸取国外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理论与方法,为我所用;教育方式从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信息网络化教育延伸拓展;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传统的、现代的、物质的、精神的、现实的、虚拟的各种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面向现代化、面向日新月异的医学伦理问题设置教育教学内容,使内容由狭隘、僵化变得开放、生动、新颖,促进职业道德教育的稳步开展。
5.要树立“生态和谐”教育理念。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现代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体现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这个整体包括道德教育者、医学生、课堂、实践、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要素。这些要素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营造出医学生成长的最佳生态区,达到生态和谐地育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给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二)更新医学生学习的观念
职业道德与医疗技术是医学生成长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医学生必须真正意识到医德学习在医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医德教育,把自己从受教育者的单角色转变为双重角色,即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由被动接受道德转变成主动养成道德,由“要我学”的服从式学习模式转变成“我要学”的追求式学习模式。
1.纠正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的偏差。医学生应改变“医生只是一种普通的职业,只是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和谋生的一项工作”的片面认识,纠正“没必要对自己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错误想法,转变“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是以后工作的事”的错误认识,增强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强化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加强医德修养作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强化以医为荣的意识,坚定铸就人间大医的崇高职业理想。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虚心学习,努力提高医德认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督,陶冶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和信念,积极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品德结构;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主动向医生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积累沉淀,在医德情感和意志的推动下把医德认知转化为医德行为和习惯,培养优良的医德素质。
2.強化“慎独”品质的养成。“慎独”是一种职业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是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它是指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人发觉的时候,仍然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凭着高度自觉,按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医学生在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慎独”,是进行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自己职业道德水准的关键环节,可以更好地监督鞭策自我,促进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心理健康定义的完善以及“生物—环境—心理—社会—工程医学模式”的转变,告诉我们医学即人学。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实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人学转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
news.163.com/07/0910/15/3O1PCPJT00012D21_4.html,2006-10-18.
[2]颜志浪,韩玲.医学专业学生医德教育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1(7).
[3]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生 人学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维系着健康医疗的重要支点,关系着病患的生命安危,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更应备受关注。
一、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指高校为适应社会的医德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各种医德教育活动,使医学生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医德理念,进而用以指导医学生医事行为的活动。目前,部分医学院校教育者和医学生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和充分,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部分医学院校教育者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医学生课程多、考核多,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存在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也不迟的看法;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只要将担任的课程上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伦理学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事情。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二)部分医学生自身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部分医学生忽视对他们所开展的医德教育,认为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是以后工作的事,在校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就可以了,忽视了职业道德和医学技术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错误地认为学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与医学考试成绩关系不大,导致有的医学生在上“医学伦理学”课时看医学专业书籍。
二、实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人学转向的路径
(一)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医学院校的教育者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这个高度来看待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并树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1.树立“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医学生医德教育应强调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学教育的出发点,把重视、理解、尊重、爱护人以及提升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以生为本”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更关注于学生的现实需要,注重开发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重视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关爱病患、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
2.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即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为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中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医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围绕“学”来开展,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主动的主体,使医学生医德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医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养成高尚医生职业道德的过程。
3.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个性化”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中尊重个性,重视个性的差异,鼓励个性的发展,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它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个性化”教育理念要求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需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施行针对性的医德教育,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进而提高整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树立“开放性”教育理念。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信息网络化要求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树立一种“开放”的教育理念。广泛吸取国外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理论与方法,为我所用;教育方式从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信息网络化教育延伸拓展;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传统的、现代的、物质的、精神的、现实的、虚拟的各种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面向现代化、面向日新月异的医学伦理问题设置教育教学内容,使内容由狭隘、僵化变得开放、生动、新颖,促进职业道德教育的稳步开展。
5.要树立“生态和谐”教育理念。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现代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体现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这个整体包括道德教育者、医学生、课堂、实践、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要素。这些要素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营造出医学生成长的最佳生态区,达到生态和谐地育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给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二)更新医学生学习的观念
职业道德与医疗技术是医学生成长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医学生必须真正意识到医德学习在医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医德教育,把自己从受教育者的单角色转变为双重角色,即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由被动接受道德转变成主动养成道德,由“要我学”的服从式学习模式转变成“我要学”的追求式学习模式。
1.纠正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的偏差。医学生应改变“医生只是一种普通的职业,只是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和谋生的一项工作”的片面认识,纠正“没必要对自己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错误想法,转变“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是以后工作的事”的错误认识,增强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强化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加强医德修养作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强化以医为荣的意识,坚定铸就人间大医的崇高职业理想。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虚心学习,努力提高医德认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督,陶冶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和信念,积极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品德结构;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主动向医生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积累沉淀,在医德情感和意志的推动下把医德认知转化为医德行为和习惯,培养优良的医德素质。
2.強化“慎独”品质的养成。“慎独”是一种职业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是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它是指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人发觉的时候,仍然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凭着高度自觉,按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医学生在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慎独”,是进行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自己职业道德水准的关键环节,可以更好地监督鞭策自我,促进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心理健康定义的完善以及“生物—环境—心理—社会—工程医学模式”的转变,告诉我们医学即人学。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实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人学转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
news.163.com/07/0910/15/3O1PCPJT00012D21_4.html,2006-10-18.
[2]颜志浪,韩玲.医学专业学生医德教育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1(7).
[3]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