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物教育改革严重滞后,生物学科普通被认为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在教学中,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能力、重逻辑轻创新思维,以智力取代创新能力;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生物教学的创新不仅是手段的创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也必须创新。创新教育的核心作用是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挖掘,生物学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这一新的教育观念;同时要冲破常规,勇于开拓创新,勇于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下面谈谈笔者对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前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和理论依据,其中有着丰富的、美的素材。辽阔的大草原、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无限的沙漠、合理的蜂巢结构、和谐的形体美、鲜艳而醒目的警戒色……等等。
感受美,意味着学生在审美对象相应的知识作用下,通过感官和心理活动,初步直觉到该审美对象是美的,产生精神上的愉快和情感上的激动。当学习《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一节,让学生观察彩图八——DNA分子结构模型时,学生立即意味到DNA结构是美的,进而对其欣赏和评价,可能会发问“它为何有如此美的结构呢?美的结构存在哪里?”这就由感受美上升到鉴赏美,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生了飞跃。创造美是审美者的实践活动,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等诸多条件,教师须多启发、多引导学生去实践,这需要平时知识的不断积累,多动手、多想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才能达到。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發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引导、渗透和影响,使学生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愿望和热情,养成主动学习和以学为乐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讲授《细胞结构和功能》这一节时,用投影片打出细胞膜,然后依次让水分子、氨基酸分子和脂肪分子在细胞膜外出现。然后,生动鲜明地展示出这些不同性质的分子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情景,这便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议论纷纷。于是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一个细胞膜,为什么水分子和脂肪能很容易地通过细胞而氨基酸分子则不能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意识到具体现象背后还隐藏着深刻的实质。于是学生的认识开始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之中。
三、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为:独创性、发散性、整体性、灵活性、敏锐性和突发性,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实施创新教育,要变“维持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吸收新知识,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要鼓励学生超越常规,为之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如学习植物的茎有运输功能,且还有贮糖分的作用,课下有位同学询问:人吃“糖”植物也“吃”糖吗?我微笑着对他说:“你不妨试验一下吧!”我请学生将无机盐肥分别加糖与不加糖溶于水,分别用高压树干注射机注入果树,进行比较,大约一周后,加糖的树叶较浓绿,这就说明植物也“吃”糖。
四、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贵有疑”。疑源于思,勤思考才能产生疑问;反过来疑问又可促进思考,通过思考来解决疑问。原有的疑问解决以后又会有新的疑问产生;这样不断地质疑解疑,思考能力便会慢慢得到提高,知识不断丰富,认识不断深化。因此,在课堂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细胞分裂一节时,课本讲述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完成遗传物质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在分裂结束后均分到两个细胞中,形成两个新细胞。有同学提出疑问“细胞质中的各种细胞器(如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等)在分裂间期怎么形成?在分裂过程中怎么分配?”应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很符合常理,因为一个细胞形成两个细胞,两个新细胞也应有完整结构,自然而然提出疑问。
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彻底改变那种以课本和课文教学为目的传统教学思路,真正地把课本和课文当作工具和手段,通过课本和课文的教学,达到传授方法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细胞分裂时,教师引导分析了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变化,然后,采用“教——扶——放”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分析方法,自己分析学习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最后总结出两种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这样,教师无须长时间的讲解,学生便能掌握了分析方法。再如,学习减数分裂时,我只讲了精子细胞的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总结出两种生殖细胞形成异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令学到了知识,而且懂得了分析方法,提高了独立分析的能力。
五、运用榜样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创新人格
青少年学生善于模仿和学习,常以最尊敬、敬佩的人的行为为榜样。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影响他们的思想认识,而且熏陶他们的情操,在内心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他们下决心去做。在教学中适时地介绍生物科学家立志创造而获得巨大科学成就的感人事迹,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渐渐树立起自己的创新人格。例如在“真菌”这一节,学生阅读“青霉素的来历”后,教师及时指出:弗莱明之所以能够发现青霉素摘取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正是因为他时时都在想改变现状,才没有放过由于实验不慎致使青霉落在葡萄菌的培养基上,杀死葡萄球菌的这一偶然现象。通过这些典型范例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致力创新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和探索,成为国家的栋梁。
六、在活动中展现学生的创新才华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创新活动可为促进学生积极创新提供良好的机会,努力分行这种机会对于激励和鞭策学生不断地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在做实验时让学生自己独立操作、独立设计、独立思考之生得出结论,教师在开展活动中争取有创新内容,要把活动变为学生产生创新动力的加油站,使学生的创新理念长盛不衰。
总之,教师“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教学的创新不仅是手段的创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也必须创新。创新教育的核心作用是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挖掘,生物学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这一新的教育观念;同时要冲破常规,勇于开拓创新,勇于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下面谈谈笔者对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前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和理论依据,其中有着丰富的、美的素材。辽阔的大草原、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无限的沙漠、合理的蜂巢结构、和谐的形体美、鲜艳而醒目的警戒色……等等。
感受美,意味着学生在审美对象相应的知识作用下,通过感官和心理活动,初步直觉到该审美对象是美的,产生精神上的愉快和情感上的激动。当学习《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一节,让学生观察彩图八——DNA分子结构模型时,学生立即意味到DNA结构是美的,进而对其欣赏和评价,可能会发问“它为何有如此美的结构呢?美的结构存在哪里?”这就由感受美上升到鉴赏美,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生了飞跃。创造美是审美者的实践活动,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等诸多条件,教师须多启发、多引导学生去实践,这需要平时知识的不断积累,多动手、多想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才能达到。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發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引导、渗透和影响,使学生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愿望和热情,养成主动学习和以学为乐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讲授《细胞结构和功能》这一节时,用投影片打出细胞膜,然后依次让水分子、氨基酸分子和脂肪分子在细胞膜外出现。然后,生动鲜明地展示出这些不同性质的分子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情景,这便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议论纷纷。于是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一个细胞膜,为什么水分子和脂肪能很容易地通过细胞而氨基酸分子则不能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意识到具体现象背后还隐藏着深刻的实质。于是学生的认识开始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之中。
三、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为:独创性、发散性、整体性、灵活性、敏锐性和突发性,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实施创新教育,要变“维持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吸收新知识,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要鼓励学生超越常规,为之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如学习植物的茎有运输功能,且还有贮糖分的作用,课下有位同学询问:人吃“糖”植物也“吃”糖吗?我微笑着对他说:“你不妨试验一下吧!”我请学生将无机盐肥分别加糖与不加糖溶于水,分别用高压树干注射机注入果树,进行比较,大约一周后,加糖的树叶较浓绿,这就说明植物也“吃”糖。
四、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贵有疑”。疑源于思,勤思考才能产生疑问;反过来疑问又可促进思考,通过思考来解决疑问。原有的疑问解决以后又会有新的疑问产生;这样不断地质疑解疑,思考能力便会慢慢得到提高,知识不断丰富,认识不断深化。因此,在课堂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细胞分裂一节时,课本讲述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完成遗传物质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在分裂结束后均分到两个细胞中,形成两个新细胞。有同学提出疑问“细胞质中的各种细胞器(如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等)在分裂间期怎么形成?在分裂过程中怎么分配?”应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很符合常理,因为一个细胞形成两个细胞,两个新细胞也应有完整结构,自然而然提出疑问。
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彻底改变那种以课本和课文教学为目的传统教学思路,真正地把课本和课文当作工具和手段,通过课本和课文的教学,达到传授方法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细胞分裂时,教师引导分析了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变化,然后,采用“教——扶——放”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分析方法,自己分析学习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最后总结出两种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这样,教师无须长时间的讲解,学生便能掌握了分析方法。再如,学习减数分裂时,我只讲了精子细胞的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总结出两种生殖细胞形成异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令学到了知识,而且懂得了分析方法,提高了独立分析的能力。
五、运用榜样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创新人格
青少年学生善于模仿和学习,常以最尊敬、敬佩的人的行为为榜样。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影响他们的思想认识,而且熏陶他们的情操,在内心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他们下决心去做。在教学中适时地介绍生物科学家立志创造而获得巨大科学成就的感人事迹,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渐渐树立起自己的创新人格。例如在“真菌”这一节,学生阅读“青霉素的来历”后,教师及时指出:弗莱明之所以能够发现青霉素摘取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正是因为他时时都在想改变现状,才没有放过由于实验不慎致使青霉落在葡萄菌的培养基上,杀死葡萄球菌的这一偶然现象。通过这些典型范例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致力创新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和探索,成为国家的栋梁。
六、在活动中展现学生的创新才华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创新活动可为促进学生积极创新提供良好的机会,努力分行这种机会对于激励和鞭策学生不断地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在做实验时让学生自己独立操作、独立设计、独立思考之生得出结论,教师在开展活动中争取有创新内容,要把活动变为学生产生创新动力的加油站,使学生的创新理念长盛不衰。
总之,教师“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