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
情况,并就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专业衔接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衔接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和核心任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系统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全面为产业服务,其建立的基础是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其中,专业衔接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和重点。现就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问题谈几点意见。
1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情况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有:通过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高等自学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高校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高校单独招生、中等职业学校与某高等职业学校或某普通高等学校联合举办升学考试衔接等。但,从总的情况看,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深造的人数较少。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比较差,较难通过普通考试进入正规的高职学校深造。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经济上的问题,选择了就业。在实际教育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专业设置对接问题,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人才培养问题,不利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目前在这些方面,尚缺乏易于操作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因此,如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实现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的途径
针对专业衔接障碍,提出几点建议:
2.1 专业设置衔接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深造,首先应该有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相衔接的专业。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有针对性的考虑。但,在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沟通、交流甚少的现状下,单凭高职学校或中职学校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中职、高职专业设置方面统筹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六大战略产业发展目标及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对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学校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六大战略产业的人才数量及规格需求?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如何?目前该省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宏观上,政府教育部门才能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调控;从微观上,学校才能确定哪些专业有市场前景,哪些专业适合与中职教育衔接。
2.2 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衔接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培养的人才不仅懂技术、技能,还应该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中职教育和一般技术类培训的重要方面。但,以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是技能培养,忽略或弱化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这样,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与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高职生相比在文化素质方面有些差距。因此,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中职与高职的平稳衔接,中职学校应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除了培养技能外,还应添加必要的素质类课程。高职学校针对中职毕业生生源的学生,也要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2.3 培养过程衔接
在培养过程上,可采取多种模式。三年制中职,在第三年参加高职学校针对中职生举办的单独考试(或其他入学资格审查)。入学后对中职生源学生单独分班,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结合中职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设置课程和选择教学内容。或者入学考试前,中职学校或高职学校可举办培训班,对两个教育阶段不衔接的内容做适当的强化培训,升学后与普通高中生源学生同样对待,统一培养。美国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特色。澳大利亚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也是融通的,这方面,可选择性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2.4 实践教学条件衔接
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相对需求来说是不足的。职业教育中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要想具备较高的实践教学条件,投入非常大,办学成本非常高。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都有技能培养的内容,那么在实验、实训设备上可采取共同投入、资源共享的方式。同一地区或市区的学校,可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及学校三方共同投入下组建实训基地,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合理分配使用。这样可提高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省和各校教育经费不足的现状。
3 必要的保障措施
3.1 政府、教育部门发挥统筹、推动作用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行业企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并与学校、行业企业共同研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合理规划职业教育专业规模、结构和布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善管理制度、保障措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健全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协调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经费不足、征地困难等现实问题。
3.2 企业发挥纽带作用
在德国等发达国家,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发动者,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职业教育的推动者,学校是职业教育的联动者。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占有较大比重。但在我国,学校是发动者,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推动者,企业是联动者。这使得学校在校企合作、实习、就业等方面都处于被动地位。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最终受益者,企业应发挥纽带作用,承担起社会责任,关注、支持并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来。
3.3 学校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职业学校要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同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办学体制;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提供多种渠道;要坚持和深化校企合作,在各自层面办出特色,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在理论研究上尚不完善,在实践上还没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也会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握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原则,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2]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3]罗长春.近三十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回顾[J].职教通讯,2011,15:9-14.
[4]张作功.略论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湖南发展职教的经验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51-52.
[5]王辉.中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26-129.
[6]高建新,高玉华.浅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8:83-85.
[7]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8]毛时亮.中美高等职业教育之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5,4:63-64.
情况,并就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专业衔接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衔接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和核心任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系统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全面为产业服务,其建立的基础是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其中,专业衔接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和重点。现就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问题谈几点意见。
1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情况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有:通过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高等自学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高校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高校单独招生、中等职业学校与某高等职业学校或某普通高等学校联合举办升学考试衔接等。但,从总的情况看,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深造的人数较少。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比较差,较难通过普通考试进入正规的高职学校深造。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经济上的问题,选择了就业。在实际教育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专业设置对接问题,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人才培养问题,不利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目前在这些方面,尚缺乏易于操作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因此,如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实现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的途径
针对专业衔接障碍,提出几点建议:
2.1 专业设置衔接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深造,首先应该有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相衔接的专业。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有针对性的考虑。但,在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沟通、交流甚少的现状下,单凭高职学校或中职学校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中职、高职专业设置方面统筹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六大战略产业发展目标及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对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学校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六大战略产业的人才数量及规格需求?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如何?目前该省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宏观上,政府教育部门才能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调控;从微观上,学校才能确定哪些专业有市场前景,哪些专业适合与中职教育衔接。
2.2 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衔接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培养的人才不仅懂技术、技能,还应该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中职教育和一般技术类培训的重要方面。但,以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是技能培养,忽略或弱化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这样,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与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高职生相比在文化素质方面有些差距。因此,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中职与高职的平稳衔接,中职学校应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除了培养技能外,还应添加必要的素质类课程。高职学校针对中职毕业生生源的学生,也要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2.3 培养过程衔接
在培养过程上,可采取多种模式。三年制中职,在第三年参加高职学校针对中职生举办的单独考试(或其他入学资格审查)。入学后对中职生源学生单独分班,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结合中职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设置课程和选择教学内容。或者入学考试前,中职学校或高职学校可举办培训班,对两个教育阶段不衔接的内容做适当的强化培训,升学后与普通高中生源学生同样对待,统一培养。美国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特色。澳大利亚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也是融通的,这方面,可选择性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2.4 实践教学条件衔接
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相对需求来说是不足的。职业教育中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要想具备较高的实践教学条件,投入非常大,办学成本非常高。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都有技能培养的内容,那么在实验、实训设备上可采取共同投入、资源共享的方式。同一地区或市区的学校,可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及学校三方共同投入下组建实训基地,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合理分配使用。这样可提高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省和各校教育经费不足的现状。
3 必要的保障措施
3.1 政府、教育部门发挥统筹、推动作用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行业企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并与学校、行业企业共同研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合理规划职业教育专业规模、结构和布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善管理制度、保障措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健全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协调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经费不足、征地困难等现实问题。
3.2 企业发挥纽带作用
在德国等发达国家,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发动者,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职业教育的推动者,学校是职业教育的联动者。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占有较大比重。但在我国,学校是发动者,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推动者,企业是联动者。这使得学校在校企合作、实习、就业等方面都处于被动地位。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最终受益者,企业应发挥纽带作用,承担起社会责任,关注、支持并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来。
3.3 学校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职业学校要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同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办学体制;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提供多种渠道;要坚持和深化校企合作,在各自层面办出特色,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在理论研究上尚不完善,在实践上还没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也会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握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原则,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2]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3]罗长春.近三十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回顾[J].职教通讯,2011,15:9-14.
[4]张作功.略论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湖南发展职教的经验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51-52.
[5]王辉.中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26-129.
[6]高建新,高玉华.浅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8:83-85.
[7]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8]毛时亮.中美高等职业教育之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5,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