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桥和冰臼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ret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九龙江西溪上游船场溪,有一座长400米,高20米的跨溪石拱桥,桥头的石墩依稀可辨“红卫桥”三个字,可以确切说此桥名“红卫桥”是无可辩驳了,但当地人都称它为仙人桥,红卫桥倒是鲜有人知。
  关于仙人桥的来历,当地人津津乐道,传说八仙在船场坑头“八仙围棋山”下完棋后,经过张坑村白沙坑时,看到下面人群拥挤,抢着渡水,八仙心生怜悯,拂尘一挥,两岸多了两个桥墩,凡人见天降洪福,不能违背天意,于是众人齐心协力,修了这座桥,为了感恩八仙的泽惠,桥名为仙人桥。
  传说也只是传说,现实中是,在没有建桥之前,两岸人家过溪是用浮桥,所谓浮桥也就是把竹排连成一体,在水上漂浮,水势稳定还好,如遇湍急洪水,则无法过溪,老人和孩子更是望溪兴叹,不敢迈足矣。
  据说雨水季节,东岸的梧宅四个村和张坑两个自然村经常是无盐可吃,村人大部全身软弱无力,上山的体力活干不了,田地也荒废了。
  由于两岸悬崖峭壁,溪水深不可测,期间曾经几度的建桥构想都是不了了之。直至1967年,当地政府体衅民情,下定决心攻克难关,在深潭中立起拱柱,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经历无数个日夜奋战,终于把这个艰难工程建成,天堑变通途。
  仙人没有完成的任务这代人完成了,几千人口的生计问题得到圆满解决,郁积在人们心中的愁结获得开释,仙人桥,其实应该叫红卫桥才合情合理,仙人只是世上空虚之人臆造的虚无之人,实实在在的造桥之人是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民政府。
  红卫桥下冰臼成群,冰臼是第四纪冰川滴水穿石的结果,形状犹似南方舂米、制作手工麻糍的石臼,冰臼形态各异,远观是一座座造形奇异的天然石林;近看似盆、似盘、似交椅;或圆、或椭圆,都是口小、肚大、底平,有的长出绿色水生植物,有的成为青蛙产卵的温室。
  走在冰臼群里,感觉自己在一个露天石灰岩溶洞匍匐前进,石与石之间总能找到一个狭窄落脚点,攀爬也好,踮起脚尖也好,都显得那么轻而易举,放眼之处,也总有绿意在风中摇曳,那造型各异的石头也能激发脑细胞的活跃踫撞,有的似狗、似水牛、似猴子、似苹果,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你刻意臆造的。
  冰臼群边草木荒芜,茅草丛生,已经没有小路可进,更不用说驻车的地方了,这次进来犹如探险,一手持劈刀砍断拦路草木,一手把草木放倒,就这样慢慢前行,汗水和小血水赢得了进冰臼群的门票。
  是呵,没付出一点点劳动,怎会有观看绚丽的一幕?!
  途经石门岩风景区,红卫桥和冰臼群是一个可观赏的前站,深潭水中立拱柱,峭壁悬崖造石橋,当你嗟叹高超的建造技艺时,也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在红卫桥上,放眼望去,只见一大片冰臼林立潭水两岸,其势蔚然大观,看不到犬牙交错,看不到人迹荒芜,只有美丽的图画在水中荡漾,只有厚重的石气在缝隙里蒸腾,蒸腾成一团仙雾,冉冉升起……
其他文献
我相信,所有能听懂和弄明白“花帕”为何物的,一定是个地道的闽南人。  很多刚到闽南的外地人,看到大街小巷懷抱中的婴儿都包着一条薄薄的黑白格子方巾,很不理解。是迷信吗?是宝宝出生的医院统一发送的吗?是时尚界格子控的流行吗?其实,这是闽南的一个风俗,一条薄薄的方巾,背后道不尽的是外婆对小外孙的爱,对女儿永远的牵挂和保护。  闽南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按照风俗习惯,每个闽南人家的女儿出嫁之前,娘家会为她备
期刊
明代张燮著有《东西洋考》十二卷,其卷四《麻六甲》篇云:“其国(指麻六甲)物产有叆叇。下注曰:‘俗名眼镜,《华夷考》曰大如钱,质薄而透明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目力昼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此物)出满刺加。’”同卷《哑齐》篇中,指哑齐国的物产中也有叆叇,并有照身镜等。  张燮是明代万历中期福建举人,《东西洋考》作于万历丁巳年(1617年)。上述所记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叆叇到万历
期刊
一说到母亲、母爱,这样的字眼,很多赞美的词语或许就会跳入我们的脑海,因为有太多的人写过感人的文章。趁春节放假期间,回娘家几天,陪母亲说说话。有时,看母亲年老瘦弱的身影,我想,母亲是那样的普通和弱小,说不上有什么高大上的赞美之词,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她的勤劳老实和善良柔弱,在我心里,或者更像老屋上灰黑的瓦,或者更像以前老家土楼里那厚实坚硬的墙壁,即使历尽风雨,也要为家人牢牢的撑起一个温暖的小
期刊
金秋时节,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候。一天早上,我带上儿子,骑摩托车从南靖县城出发,经平和县坂仔、安厚、大溪等镇前往灵通山游玩。  一路上水泥公路宽畅平坦,路旁楼房整齐美观,山坡上下果树茂密,令人赏心悦目。我俩边走边看,边看边聊,一点也不感觉旅途劳累。记得十多年前,我曾骑自行车去坂仔镇探访林语堂旧居。那时公路狭小崎岖,路旁房屋低矮古旧,村镇面貌还很落后。如今一路走过,眼前的景象早已今非昔比。我不禁感慨,
期刊
漳州市民期待已久的“水上看漳州,唱响龙江颂”夜游船10月1日试航。游客分批次从南湖码头出发,前往水仙花大桥方向,再调转船头,穿过美丽的南山桥,行至中山桥附近掉头回到南湖码头,饱览“一江两岸四桥”美景。游船枕着一江微波,在九龙江两岸霓虹环抱之中航行,漳州的自然生态之美、夜景工程之绚如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南湖里惬意游动的天鹅,空气中充满着音乐的味道。当弦乐五重奏《多瑙河之波圆舞曲》的音符在大草坪上
期刊
人到老了,时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怀旧感,总喜欢回忆往事。一旦打开怀旧的密码,往事就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涌现。昨夜无眠,坐于窗前,思绪潮涌,伴随着皎洁的月光飞向魂牵梦萦的故乡。  想起故乡,蹦入我的脑海,撞击我的心怀,唤起我的遐想,是那口历尽风霜雨雪,记录沧海桑田的老井。  老井,位于家乡下路沟村落,人们管叫它下路沟井。老井何年何月开掘,无人知晓,与母亲聊起它时,母亲亦满脸谜团。她说,她祖母曾经说过
期刊
溪坂村,你去过吗?也许很多人会摇头。  东南花都,你去过吗?百分之九十九的闽南人会点头。  那好吧,不管去过的,还是没去过的,随我实地去探一探这个叫溪坂的地方,去领略一下东南花都这个花博园的胜景吧。  东南花都的所在地就在溪坂村,这个为东南花都贡献了土地的溪坂村,连同自己也被东南花都的大名给淹没了。它为海峡两岸的花卉事业,为“一带一路”的花卉构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溪坂与东南花都,从此命运息息相关。
期刊
办公室里的几个美眉,都是三十岁向上的人了,可一直没有找到男友,我很为她们着急。那天,我告诉她们,我认识一个非常不错的男子,问她们是否愿意见见?  提到介绍男友,她们几乎询问的是同一个话题:他有几套房?家产和人品怎样?没钱没房?唉!她们顿时像泄了气的球。  那一刻,我才确信我自己做了一件蠢事。现在谈恋爱,女孩子们谈的首先是钱。可有钱,对爱情真的那么重要吗?这千真万确。有一个社会学家,曾经做过一次调查
期刊
对陶瓷,我是从漠视直接跌入爱恋的。或许世界上最神奇的催化酶,叫“艺术”。  西溪生态文化园山明水秀,潋滟波光映射着陶艺文创中心,铭刻下我永不褪色的美好记忆。在陶瓷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的艺术家们,玩得不亦乐乎。六位中国陶瓷艺术家,六位法国重量级艺术家,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沉潜和修养,目光里有着共同的专注和执著。用中国的艺术语言,用法国的艺术语言,彼此对话彼此激发,共同呈现陶瓷的独特表达。  享受艺术,是
期刊
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文人志士尤爱“四君子”,羡慕其高风亮节。明代有一位御史,名字中就有一个“兰”字,他为官四十多年,历任右都御史、漕运总督、南京工部尚书等要职,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后人赞其“一代名臣昌国运,三本奏章振朝纲”。他就是丛兰。  说到丛兰,这位明朝的肱骨大臣,不仅嫉恶如仇、不畏权贵,曾向朝廷上书,揭发宦官刘瑾的罪状,即便遭其弹劾也在所不惜,而且精于边务、富有谋略,他曾多次到北方边镇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