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孤即把自己死后的孤儿相托给别人。即使九五之尊,君临天下,倘若身死时储君年幼,托孤也是皇帝无可避免的选择。托孤大臣们虽然大权在揽,位极人臣,但他们的处境很容易招致忌恨,一着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托孤是个技术活儿
汉武帝刘彻死之前,对修理太子似有忏悔,发表了《罪己诏》,对若干历史问题作了轻描淡写的决议,也省得后来的人瞎忙活。但是他没有为太子彻底平反,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最小的儿子刘弗陵,并且杀了这个8岁孩子的母親,因他担心母后专权。刘彻选择用托孤的方式解决接班人年龄太小、不能担当皇帝重任的问题。刘彻把小皇帝和天下托付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这几个人。丞相田千秋不在顾命大臣之列,核心的人物只有霍、金。此二人何许人也?霍光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金日磾是驸马都尉、光禄大夫。霍光是秘书兼侍卫,金日磾是侍卫兼秘书,两个人都是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是皇帝的亲信,并非朝廷的重臣,是皇帝的“私人”,而非朝廷的“公人”。
皇帝托孤不是个别的事件,而是中国历史上很普遍的现象,老皇上总是想给儿子搭好班子,一般都会有很多个托孤大臣,至少也得来两位,结构一般是亲信重臣+宗室(或外戚),也总是希望他们能够同心协力又能相互制约,保证国家度过危险期,保证政权稳定交接。别看皇上平常挺威严,到了这个时候也知道要求人了,流着泪拉着大臣的手,让儿子给这些叔叔伯伯作揖行礼,拜托他们不要有野心不要篡党夺权,有时也会说些大方话,像刘备就对诸葛亮说,咱儿子实在扶不起来,你不妨取而代之。
我们熟知的刘备托孤其实也是托给了俩人,诸葛亮和李严,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也托了俩人,宗室曹真和大臣司马懿,清初顺治托孤于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等四人,离我们更近的咸丰皇帝托孤于当时的在任军机,一共八个……
但是这些我们熟知的托孤后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权力交给小皇帝之前,托孤大臣们要么一人独大,其他皆成为附庸,要么干脆闹分裂搞斗争,直到动刀动枪下大狱喝开水。反正前任皇上精心安排的相互制约的局面很难形成,集体保驾的设计总要落空,为什么呢?因为所谓托孤大臣,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这个权力没法制约的,一制约就有矛盾,一有矛盾就会想到把他的肉体消灭来个彻底解决,有权压倒一切。
托孤大臣们的“花样死法”
魏蜀吴三国,魏国也有一次托孤,想必结果大家也知道了。魏明帝曹叡,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可惜托孤时将幼主托付给宗室曹爽和司马懿,最后真之子曹爽在高平陵之变时的犹豫不决和惊慌失措导致被杀,家族被灭,曹操开创的基业也大权旁落。
此后的曹魏皇帝基本就是司马氏的傀儡,直到司马炎取而代之。
西魏恭帝三年(556),与高欢相互争夺中原讨伐数年的宇文泰去世,宇文泰与曹操类似,生前都大权独揽却没有登基做皇帝。宇文泰死时诸子幼小,于是托孤给当时已经在与东魏的交战中屡建战功的侄子宇文护。
宇文护当上辅政大臣之后将宇文泰的长子扶上皇位。
按理说托给自己的精明能干的侄子应该没问题了,不想却所托非人。宇文护弑杀了两位聪明的皇帝,幸好宇文泰的儿子一个比一个聪明睿智,第四子宇文邕韬光养晦12年,精心策划,最后铲除了弑杀了3位皇帝(还有一位是西魏恭帝)弑君权臣宇文护。
北周武帝宇文邕随后灭掉高欢后人的北齐,统一了中原,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
可惜的是,宇文邕英年早逝,儿子北周宣帝宇文赟是个酒色之徒,22岁就因为酒色过度早死,年仅7岁的小皇帝随后被外戚杨坚废黜……宇文泰的托孤非人,幸好他的儿子够隐忍强势,这次托孤,堪称古代托孤中最惊险最逆转的一次。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唐高宗两朝的重量級人物。他出身于当时赫赫有名的长孙氏家族,很早就成为皇家贵族圈子--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他与唐太宗李世民是发小,一直追随李世民,其妹妹更是唐太宗的结发之妻、千古皇后的楷模长孙皇后。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四日,太宗病危,急召长孙无忌到含风殿,太宗卧在床上,伸手摸着长孙无忌的腮,长孙无忌失声痛哭,不能自己。
二十六日,太宗又召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入自己的卧室内,太宗说:“太子仁孝,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今后望能善加辅佐教导。”又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位忠臣在,你就不用为天下的事过分担忧。”说完,即命褚遂良草拟遗诏书,过了不久,太宗驾崩。
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史称高宗皇帝。初十,高宗拜舅父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掌管尚书及门下二省事务。长孙无忌知其权位太重,故请求辞去尚书省及门下省的掌管权,高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仍令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许敬宗等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了一桩朋党案,进行政治陷害,诬奏长孙无忌伺机谋反。唐高宗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
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就这样,这个风光一时的托孤大臣以这样一种极不体面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张居正13岁曾写下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隆庆帝继位后,41岁的张居正以其亲信进入内阁,终于实现了“直上尽头竿”。隆庆帝临死前,下令张居正取代高拱成为首辅,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张居正这一干就是10年。
张居正并非圣贤,但他是治国能臣,渐渐长大的万历皇帝内心却很反感他。
张居正死后第四天就遭到御史弹劾,随后明神宗下令抄其家,削俸禄,追回生前一切赏赐,家属或饿死或流放,而张居正也差点被开棺鞭尸。
托孤中比较早的,且一直为人称道的,想必就是周公辅成王了。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武王平定殷商之后就英年早逝了,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周公成功完成了武王的托孤任务,辅佐了年幼的成王,将刚刚建立的周朝稳定下来,他创立的一系列措施不仅使周朝传世800年,也对后世影响巨大。
托孤重臣,手握大权,代行皇权,收到非议难以避免。周公也如此,周公旦摄政6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便还政于成王。历史上最完美的托孤,莫过于此。
托孤是个技术活儿
汉武帝刘彻死之前,对修理太子似有忏悔,发表了《罪己诏》,对若干历史问题作了轻描淡写的决议,也省得后来的人瞎忙活。但是他没有为太子彻底平反,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最小的儿子刘弗陵,并且杀了这个8岁孩子的母親,因他担心母后专权。刘彻选择用托孤的方式解决接班人年龄太小、不能担当皇帝重任的问题。刘彻把小皇帝和天下托付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这几个人。丞相田千秋不在顾命大臣之列,核心的人物只有霍、金。此二人何许人也?霍光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金日磾是驸马都尉、光禄大夫。霍光是秘书兼侍卫,金日磾是侍卫兼秘书,两个人都是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是皇帝的亲信,并非朝廷的重臣,是皇帝的“私人”,而非朝廷的“公人”。
皇帝托孤不是个别的事件,而是中国历史上很普遍的现象,老皇上总是想给儿子搭好班子,一般都会有很多个托孤大臣,至少也得来两位,结构一般是亲信重臣+宗室(或外戚),也总是希望他们能够同心协力又能相互制约,保证国家度过危险期,保证政权稳定交接。别看皇上平常挺威严,到了这个时候也知道要求人了,流着泪拉着大臣的手,让儿子给这些叔叔伯伯作揖行礼,拜托他们不要有野心不要篡党夺权,有时也会说些大方话,像刘备就对诸葛亮说,咱儿子实在扶不起来,你不妨取而代之。
我们熟知的刘备托孤其实也是托给了俩人,诸葛亮和李严,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也托了俩人,宗室曹真和大臣司马懿,清初顺治托孤于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等四人,离我们更近的咸丰皇帝托孤于当时的在任军机,一共八个……
但是这些我们熟知的托孤后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权力交给小皇帝之前,托孤大臣们要么一人独大,其他皆成为附庸,要么干脆闹分裂搞斗争,直到动刀动枪下大狱喝开水。反正前任皇上精心安排的相互制约的局面很难形成,集体保驾的设计总要落空,为什么呢?因为所谓托孤大臣,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这个权力没法制约的,一制约就有矛盾,一有矛盾就会想到把他的肉体消灭来个彻底解决,有权压倒一切。
托孤大臣们的“花样死法”
魏蜀吴三国,魏国也有一次托孤,想必结果大家也知道了。魏明帝曹叡,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可惜托孤时将幼主托付给宗室曹爽和司马懿,最后真之子曹爽在高平陵之变时的犹豫不决和惊慌失措导致被杀,家族被灭,曹操开创的基业也大权旁落。
此后的曹魏皇帝基本就是司马氏的傀儡,直到司马炎取而代之。
西魏恭帝三年(556),与高欢相互争夺中原讨伐数年的宇文泰去世,宇文泰与曹操类似,生前都大权独揽却没有登基做皇帝。宇文泰死时诸子幼小,于是托孤给当时已经在与东魏的交战中屡建战功的侄子宇文护。
宇文护当上辅政大臣之后将宇文泰的长子扶上皇位。
按理说托给自己的精明能干的侄子应该没问题了,不想却所托非人。宇文护弑杀了两位聪明的皇帝,幸好宇文泰的儿子一个比一个聪明睿智,第四子宇文邕韬光养晦12年,精心策划,最后铲除了弑杀了3位皇帝(还有一位是西魏恭帝)弑君权臣宇文护。
北周武帝宇文邕随后灭掉高欢后人的北齐,统一了中原,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
可惜的是,宇文邕英年早逝,儿子北周宣帝宇文赟是个酒色之徒,22岁就因为酒色过度早死,年仅7岁的小皇帝随后被外戚杨坚废黜……宇文泰的托孤非人,幸好他的儿子够隐忍强势,这次托孤,堪称古代托孤中最惊险最逆转的一次。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唐高宗两朝的重量級人物。他出身于当时赫赫有名的长孙氏家族,很早就成为皇家贵族圈子--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他与唐太宗李世民是发小,一直追随李世民,其妹妹更是唐太宗的结发之妻、千古皇后的楷模长孙皇后。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四日,太宗病危,急召长孙无忌到含风殿,太宗卧在床上,伸手摸着长孙无忌的腮,长孙无忌失声痛哭,不能自己。
二十六日,太宗又召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入自己的卧室内,太宗说:“太子仁孝,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今后望能善加辅佐教导。”又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位忠臣在,你就不用为天下的事过分担忧。”说完,即命褚遂良草拟遗诏书,过了不久,太宗驾崩。
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史称高宗皇帝。初十,高宗拜舅父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掌管尚书及门下二省事务。长孙无忌知其权位太重,故请求辞去尚书省及门下省的掌管权,高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仍令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许敬宗等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了一桩朋党案,进行政治陷害,诬奏长孙无忌伺机谋反。唐高宗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
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就这样,这个风光一时的托孤大臣以这样一种极不体面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张居正13岁曾写下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隆庆帝继位后,41岁的张居正以其亲信进入内阁,终于实现了“直上尽头竿”。隆庆帝临死前,下令张居正取代高拱成为首辅,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张居正这一干就是10年。
张居正并非圣贤,但他是治国能臣,渐渐长大的万历皇帝内心却很反感他。
张居正死后第四天就遭到御史弹劾,随后明神宗下令抄其家,削俸禄,追回生前一切赏赐,家属或饿死或流放,而张居正也差点被开棺鞭尸。
托孤中比较早的,且一直为人称道的,想必就是周公辅成王了。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武王平定殷商之后就英年早逝了,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周公成功完成了武王的托孤任务,辅佐了年幼的成王,将刚刚建立的周朝稳定下来,他创立的一系列措施不仅使周朝传世800年,也对后世影响巨大。
托孤重臣,手握大权,代行皇权,收到非议难以避免。周公也如此,周公旦摄政6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便还政于成王。历史上最完美的托孤,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