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话题作文的推出,使得写作观点,命题方式及评价标准都有了新变化,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重视写出具有新意的文章。总而言之,作文要创新。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中学生的创新?就“创新”二字而言,是指去探求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的观念,事物。但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要求一个中学生,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我国教育界老前辈刘佛年说:“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这样来看待创新,创新并不神秘,它是人人都能具有的品质。但是,它又往往和人们擦肩而过,与我们失之交臂。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浇灌、培育,它就可能枯萎于萌芽状态。《伤仲永》的悲剧也许就在这里。中学是人的一生中发展变化最迅速的时期,是一个人充满好奇地探寻世界的时期。学习的特点又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探索自身的未知领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1
作文的创新来源于观察
首先,观察不是泛泛地“看看”,而是仔细地审视。其次,观察要投入,诚心、积极、认真地投入。不光是形式上的参与,更是心理距离的缩短,思想感情的融通。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亲近生活,才能开发写作的源泉。教师在讲课中要引进社会生活,用活现行教材。比如讲《死海不死》一文,由死海以后要干涸引出黄河断流,厄尔尼诺现象;讲《向沙漠进军》引出沙暴肆虐等材料;讲《秃鹰之死》联系到空气的污染。自然环境日趋恶劣,地球不堪重负,灾害连绵不断,这一切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然后让学生去观察社会上种种类似现象,由此引导学生写《我与地球的对话》,《森林——地球的绿色衣裳》等作文,使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并把它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
此外,我们的中学生,在小学时代,就是应试教育的产品。每篇课文,老师写下重点旬的含义叫他们抄,写出中心思想让他们背。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娇贵,使他们交往的圈子太窄。同时课外阅读也少,生活体验贫乏,导致小学作文常是套模式。这种习惯被带到了中学,所以初一学生的作文往往大同小异。没有新意。要增添学生的写作素材,考察、访问、听报告、看展览、社会实践等都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都是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的一种渠道,可以成为写作的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他们观察。
2 学会感悟生活是作文创新的基础
学生的作文要求有情与理的融合,情来自于内心,理从亲身体验中被发掘出来。这样的作文要求,即老师要帮助学生“更上一层楼”,使其极目远眺。写出的文章才含有哲理性,够得上“创新”。为此,学生要学会感悟生活。生活中不可能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有意义的也往往不尽在于事情的大小。中学生作文更是如此。平凡的小事,应该是文章选材的主体。但如果不注意阐述发其意义,写生活小事就容易琐屑,显得没有品位,也缺乏典型性。我们要想能够创出新意。就要有敏锐的感悟能力,新编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注重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初中语文第二册中,就有好几篇文章是让学生在感悟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的。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和蒙田的《热爱生命》这两篇短文,就是让学生在整体感悟全文的基础上了解生命的伟大,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尤其是《敬畏主命》,是一篇典型的生活感悟类散文,即通过对生活中普通小事的偶然注意,引发感悟和思考。构思巧妙,题材新颖,读来意犹未尽,耐人深思。这种生活感悟的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着写作,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众多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生命的阐述,抓住生活中点点滴滴进行思考,捕捉到满意的构思,写出创新作文。
3 作文创新还要在立意、选材、布局、语言上创新
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并从中感悟的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采用更灵活多变的结构,以新颖别致的材料,创造出新形象,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写出创新的作文。
3.1 立意要创新。可正向立意,可反向立意,可横向,可纵向,也可多角度立意,例如:有一道作文题,画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梯形四个几何图形,要求联想现实生活中四种人的性格特点,以《四种人》为题写一篇作文。这道题就可以多角度去想。三角形上小下大,可能想到沉稳的人,也可联想到削尖脑袋钻营的人;正方形可联想到为人方正,也可联想到为人死板,固执,遇事不变通,或是不苟言笑之人等等。
3.2 选材要刨新。要选一般人熟视而忽略的材料,要以小见大。有时,面对一个事物,也可以不直接从事物本身引发联想,而是寻找与此事物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以原事物为中心,又区别于原事物。这样就有新意了。如以“水”为话题的作文,可以不从水源污染或珍惜用水选材,而是选“水到渠成”,“滴水穿石”,“君子之交淡如水”等材料。写出的文章就与众不同。
3.3 布局要创新,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布局的创新。应在“不平”上下功夫,要引导学生巧设悬念,使文势抑扬。情节有跌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起承转合,自然得体。
3.4 语言的创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文也如此。语言对思维起着激活的作用。语言创新要在鲜明、生动、形象、准确的前提下“惟陈言务去”,提炼个性化语言,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语言创新要注意积累,要积累生活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积累上坚持看、听、写。要求学生要有杂记本,要天天练笔,及时捕捉。也可摘抄名言佳句,如学习了《敬畏生命》,《提醒幸福》等课文后,可要求学生摘抄有关生命和幸福等的格言警句。还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博览,既可以积累素材,弥补个人生活的不足,又可积累词汇,增强语感,还可以借鉴别人的写作文句。在借鉴中创新。
创新是一种经历,是一个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让学生从限制中找到自由,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么,他们的每一篇作文都会是创新的作文。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中学生的创新?就“创新”二字而言,是指去探求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的观念,事物。但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要求一个中学生,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我国教育界老前辈刘佛年说:“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这样来看待创新,创新并不神秘,它是人人都能具有的品质。但是,它又往往和人们擦肩而过,与我们失之交臂。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浇灌、培育,它就可能枯萎于萌芽状态。《伤仲永》的悲剧也许就在这里。中学是人的一生中发展变化最迅速的时期,是一个人充满好奇地探寻世界的时期。学习的特点又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探索自身的未知领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1
作文的创新来源于观察
首先,观察不是泛泛地“看看”,而是仔细地审视。其次,观察要投入,诚心、积极、认真地投入。不光是形式上的参与,更是心理距离的缩短,思想感情的融通。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亲近生活,才能开发写作的源泉。教师在讲课中要引进社会生活,用活现行教材。比如讲《死海不死》一文,由死海以后要干涸引出黄河断流,厄尔尼诺现象;讲《向沙漠进军》引出沙暴肆虐等材料;讲《秃鹰之死》联系到空气的污染。自然环境日趋恶劣,地球不堪重负,灾害连绵不断,这一切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然后让学生去观察社会上种种类似现象,由此引导学生写《我与地球的对话》,《森林——地球的绿色衣裳》等作文,使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并把它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
此外,我们的中学生,在小学时代,就是应试教育的产品。每篇课文,老师写下重点旬的含义叫他们抄,写出中心思想让他们背。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娇贵,使他们交往的圈子太窄。同时课外阅读也少,生活体验贫乏,导致小学作文常是套模式。这种习惯被带到了中学,所以初一学生的作文往往大同小异。没有新意。要增添学生的写作素材,考察、访问、听报告、看展览、社会实践等都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都是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的一种渠道,可以成为写作的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他们观察。
2 学会感悟生活是作文创新的基础
学生的作文要求有情与理的融合,情来自于内心,理从亲身体验中被发掘出来。这样的作文要求,即老师要帮助学生“更上一层楼”,使其极目远眺。写出的文章才含有哲理性,够得上“创新”。为此,学生要学会感悟生活。生活中不可能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有意义的也往往不尽在于事情的大小。中学生作文更是如此。平凡的小事,应该是文章选材的主体。但如果不注意阐述发其意义,写生活小事就容易琐屑,显得没有品位,也缺乏典型性。我们要想能够创出新意。就要有敏锐的感悟能力,新编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注重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初中语文第二册中,就有好几篇文章是让学生在感悟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的。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和蒙田的《热爱生命》这两篇短文,就是让学生在整体感悟全文的基础上了解生命的伟大,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尤其是《敬畏主命》,是一篇典型的生活感悟类散文,即通过对生活中普通小事的偶然注意,引发感悟和思考。构思巧妙,题材新颖,读来意犹未尽,耐人深思。这种生活感悟的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着写作,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众多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生命的阐述,抓住生活中点点滴滴进行思考,捕捉到满意的构思,写出创新作文。
3 作文创新还要在立意、选材、布局、语言上创新
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并从中感悟的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采用更灵活多变的结构,以新颖别致的材料,创造出新形象,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写出创新的作文。
3.1 立意要创新。可正向立意,可反向立意,可横向,可纵向,也可多角度立意,例如:有一道作文题,画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梯形四个几何图形,要求联想现实生活中四种人的性格特点,以《四种人》为题写一篇作文。这道题就可以多角度去想。三角形上小下大,可能想到沉稳的人,也可联想到削尖脑袋钻营的人;正方形可联想到为人方正,也可联想到为人死板,固执,遇事不变通,或是不苟言笑之人等等。
3.2 选材要刨新。要选一般人熟视而忽略的材料,要以小见大。有时,面对一个事物,也可以不直接从事物本身引发联想,而是寻找与此事物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以原事物为中心,又区别于原事物。这样就有新意了。如以“水”为话题的作文,可以不从水源污染或珍惜用水选材,而是选“水到渠成”,“滴水穿石”,“君子之交淡如水”等材料。写出的文章就与众不同。
3.3 布局要创新,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布局的创新。应在“不平”上下功夫,要引导学生巧设悬念,使文势抑扬。情节有跌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起承转合,自然得体。
3.4 语言的创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文也如此。语言对思维起着激活的作用。语言创新要在鲜明、生动、形象、准确的前提下“惟陈言务去”,提炼个性化语言,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语言创新要注意积累,要积累生活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积累上坚持看、听、写。要求学生要有杂记本,要天天练笔,及时捕捉。也可摘抄名言佳句,如学习了《敬畏生命》,《提醒幸福》等课文后,可要求学生摘抄有关生命和幸福等的格言警句。还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博览,既可以积累素材,弥补个人生活的不足,又可积累词汇,增强语感,还可以借鉴别人的写作文句。在借鉴中创新。
创新是一种经历,是一个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让学生从限制中找到自由,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么,他们的每一篇作文都会是创新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