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良好的文化阅读氛围的熏陶下,每位学生都会成为阅读的爱好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会大大提升。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以读为根本,教会学生精读和泛读,让学生学会理解的读,传情的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从读中体会到文学的优美,从读中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之美。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角;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些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仅仅阅读课本文章会严重阻碍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会下降,因此学校应该设定专门的阅读室来供学生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清雅的阅读场所和阅读空间。
一、引导学生“读”
经常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今后习作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课内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侧重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方法的指导是必须的,但要掌握这种阅读方法,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并形成一种习惯。学生在运用多种阅读的同时自身要理解,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了这种生活的能力。"因此,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多地需要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多会采用自由朗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等阅读方法,这样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觉得不妨试试以下方法:1、通读,整体感知课文。2、扫描,把握重点,做到心中有数。3、精读,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喜欢的句段,及自己不懂的地方,圈点批注。4、摘抄,把文中写得最好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如《荔枝》一文,学生通过这样学,对课文内容就悟得更深。
二、教会学生“品”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品味课文。1、品味语言,抓住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段落身临其境地去阅读,去想象,去感悟,去欣赏。2、品味情感,让学生走进课文,进入角色,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体会邱少云被火包围着作者的心情时,我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火烧死的情形,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再阅读作者心里难过的这段话,这样读者自然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多动脑筋,大胆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灵活运用以上四种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学生为兴趣而自主获取信息的一种学习途径,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为需要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如今小学生课外阅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课外阅读则是指教材以外的辅助性阅读、自主选择的各种作品的阅读,这种阅读大多是在课外由学生独立完成,下面我谈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个人体会。学生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阅读能够充实一个人 ,将小学生爱闹爱玩的多余精力运用到阅读中,使他们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当然,阅读还可以增加自身的修养,可以使人博学多才,可以答疑解惑,让学生对于未知的未来有一个美好的展望。阅读还可以使人更加了解世界,了解人类,了解自己,读书可以引领我们到很多去不了的世界,读书可以作为无聊时的消遣,也可以作为取得文凭的工具,当然小学语文不需要考虑文凭一说,但它却能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随着网络的崛起,小学生的课外时间被各种影像,动画片所吸引,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提升阅读的质量。
三、训练学生“析”。一篇文章常常在表现手法、层次结构、思想内容上有独特之处,同时许多文章在这些方面又有相似之处。所以教师在必要的示范分析后,训练学生自觉地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如《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方面分析后,学生得到“渔”了就会照猫画虎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身临其境,仔细专心阅读,将自己带入到文章的情景之中,想作者之所想,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意义。必要时,可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对于文章的结构,内容,人物和思想有一个个性的把握和很好地认识,对文章的内容的想象和情景的想象多一些,多腦补一些情景内容会把自己更好的带入文章之中,达到身临其境之感。另外,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应该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体,根本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学习毫无激情可言,这无疑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方法。
四、鼓励学生“评”
我们在阅读、品味、分析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评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思想内容,鼓励学生批判地继承,敢于评价敢于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只要言之有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光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常有家长反映:老师,我给孩子买了许多书,而他也都喜欢看,可怎么就没觉得他各方面能力地提高呢?我想问题大多由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因此,我们教师应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1、指导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我想我们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2、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4、朗读和默读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除诗歌以外一般阅读多用此法;在查阅资料,阅读报刊,以及在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中也广泛使用默读法。
积极的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积极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合作,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前有自己的感悟,探究和发现,课上会与老师同学积极探讨,对于学术问题敢于积极发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创造性的见解,这才是一种学生积极阅读学习的状态,一种健康的学习方式。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的环境,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心情。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5期
[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13年1月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角;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些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仅仅阅读课本文章会严重阻碍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会下降,因此学校应该设定专门的阅读室来供学生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清雅的阅读场所和阅读空间。
一、引导学生“读”
经常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今后习作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课内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侧重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方法的指导是必须的,但要掌握这种阅读方法,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并形成一种习惯。学生在运用多种阅读的同时自身要理解,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了这种生活的能力。"因此,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多地需要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多会采用自由朗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等阅读方法,这样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觉得不妨试试以下方法:1、通读,整体感知课文。2、扫描,把握重点,做到心中有数。3、精读,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喜欢的句段,及自己不懂的地方,圈点批注。4、摘抄,把文中写得最好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如《荔枝》一文,学生通过这样学,对课文内容就悟得更深。
二、教会学生“品”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品味课文。1、品味语言,抓住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段落身临其境地去阅读,去想象,去感悟,去欣赏。2、品味情感,让学生走进课文,进入角色,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体会邱少云被火包围着作者的心情时,我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火烧死的情形,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再阅读作者心里难过的这段话,这样读者自然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多动脑筋,大胆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灵活运用以上四种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学生为兴趣而自主获取信息的一种学习途径,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为需要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如今小学生课外阅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课外阅读则是指教材以外的辅助性阅读、自主选择的各种作品的阅读,这种阅读大多是在课外由学生独立完成,下面我谈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个人体会。学生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阅读能够充实一个人 ,将小学生爱闹爱玩的多余精力运用到阅读中,使他们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当然,阅读还可以增加自身的修养,可以使人博学多才,可以答疑解惑,让学生对于未知的未来有一个美好的展望。阅读还可以使人更加了解世界,了解人类,了解自己,读书可以引领我们到很多去不了的世界,读书可以作为无聊时的消遣,也可以作为取得文凭的工具,当然小学语文不需要考虑文凭一说,但它却能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随着网络的崛起,小学生的课外时间被各种影像,动画片所吸引,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提升阅读的质量。
三、训练学生“析”。一篇文章常常在表现手法、层次结构、思想内容上有独特之处,同时许多文章在这些方面又有相似之处。所以教师在必要的示范分析后,训练学生自觉地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如《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方面分析后,学生得到“渔”了就会照猫画虎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身临其境,仔细专心阅读,将自己带入到文章的情景之中,想作者之所想,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意义。必要时,可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对于文章的结构,内容,人物和思想有一个个性的把握和很好地认识,对文章的内容的想象和情景的想象多一些,多腦补一些情景内容会把自己更好的带入文章之中,达到身临其境之感。另外,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应该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体,根本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学习毫无激情可言,这无疑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方法。
四、鼓励学生“评”
我们在阅读、品味、分析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评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思想内容,鼓励学生批判地继承,敢于评价敢于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只要言之有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光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常有家长反映:老师,我给孩子买了许多书,而他也都喜欢看,可怎么就没觉得他各方面能力地提高呢?我想问题大多由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因此,我们教师应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1、指导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我想我们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2、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4、朗读和默读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除诗歌以外一般阅读多用此法;在查阅资料,阅读报刊,以及在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中也广泛使用默读法。
积极的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积极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合作,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前有自己的感悟,探究和发现,课上会与老师同学积极探讨,对于学术问题敢于积极发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创造性的见解,这才是一种学生积极阅读学习的状态,一种健康的学习方式。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的环境,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心情。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5期
[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