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猜、说、做等过程,逐步深入理解,在宽松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活动教学 实践活动
教师应该将数学活动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实践活动经验的方法及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作用,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谈对数学活动教学的理解。
一、数学活动教学的内涵
所谓小学数学活动教学,就是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设计的,由生活现象、自然规律、社会问题中转化来的问题,它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问题的本质。
二、数学活动教学实施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能否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达到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效果强弱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发现真理。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过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现。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4.活动教学使数学与生活更接近。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开展活动教学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活动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呢?笔者结合教学“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体会,浅谈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新理念,尝试新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感受,以求教于方家。
1.创设问题情境,猜数学。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激活学生学习中的知识储备。课堂上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更能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而且这样获得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2.给予教学空白,说数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进行下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双方关系协调、融洽,各自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数学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同时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还体现在“说”的基础上。“说”是检验学生对数学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探究解决过程,做数学。
小学生从感性方面获得的知识比理性方面获得的牢固得多。而教材上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感性的,抽象的、理性的知识是教师和学生必须克服的难点。在米、厘米、毫米、分米的教学中,可以用身边的书本、书桌、黑板来衡量,来直接感知。而在千米的认识中,这些就行不通,那如何让学生去感知1千米有多长?让学生参与到“千米的认识”的活动中去,去做数学,让他们去亲身体验是最好的方法。数学总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从生活中找数学,然后让学生来实践,最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
总之,只要正确认识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内涵,把握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特点,灵活运用活动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数学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的最爱。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活动教学 实践活动
教师应该将数学活动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实践活动经验的方法及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作用,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谈对数学活动教学的理解。
一、数学活动教学的内涵
所谓小学数学活动教学,就是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设计的,由生活现象、自然规律、社会问题中转化来的问题,它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问题的本质。
二、数学活动教学实施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能否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达到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效果强弱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发现真理。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过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现。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4.活动教学使数学与生活更接近。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开展活动教学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活动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呢?笔者结合教学“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体会,浅谈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新理念,尝试新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感受,以求教于方家。
1.创设问题情境,猜数学。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激活学生学习中的知识储备。课堂上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更能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而且这样获得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2.给予教学空白,说数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进行下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双方关系协调、融洽,各自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数学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同时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还体现在“说”的基础上。“说”是检验学生对数学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探究解决过程,做数学。
小学生从感性方面获得的知识比理性方面获得的牢固得多。而教材上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感性的,抽象的、理性的知识是教师和学生必须克服的难点。在米、厘米、毫米、分米的教学中,可以用身边的书本、书桌、黑板来衡量,来直接感知。而在千米的认识中,这些就行不通,那如何让学生去感知1千米有多长?让学生参与到“千米的认识”的活动中去,去做数学,让他们去亲身体验是最好的方法。数学总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从生活中找数学,然后让学生来实践,最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
总之,只要正确认识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内涵,把握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特点,灵活运用活动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数学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的最爱。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