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亟待数字化转型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u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力资源密集、设备技术硬核闻名的建筑行业亟待以数字化转型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加严苛的环境监管。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数字化技术与建筑工程和空间场景的融合日益深化,智慧建筑、智慧城市、智慧工地、智慧建筑生态圈等数字化概念逐渐兴起并予以呈现,在此过程中,需要厘清不同的建筑业态在数字化转型时的差异化需求,以及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努力。
  “基建狂魔”的数字羽翼
  工業、建筑和移动交通是业界公认的碳排放“大户”,让这些重点行业进行转型升级、低碳发展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我国建筑行业的规模体量与发展速度均位居世界前列,去年全国建筑行业总产值达26.4万亿元,但数字化进程却相对滞后,相关数据显示,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比例只有0.03%,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以数字之力,构建智慧建筑乃至智慧城市,需要素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建筑业加快拥抱数字化,在数字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沃土”上结出硕果,通过全方位的变革形成全产业链贯通的数智化体系。目前,国内的建筑企业仍多采用传统的建造方式,设计工程软件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普遍面临着盈利空间收窄、运营效率不高、核心优势不强、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化应用深度不够等问题。中国电建集团董事长晏志勇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渗透正深刻地颠覆着建筑行业原有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商业模式、价值链分布和竞争格局,数字化应用在有效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制和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业界普遍认同,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建筑企业提升精细化管理、精益化建造和精致化生产水平,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聚合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正如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刘锦章所言,“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这被视为“数字化技术倒逼变革,将有力推动居住全产业链的服务共融”的又一例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翠坤认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要让建筑数字化更精细、准确、自动化,减少人工和浪费;第二个目标是实现建筑业的数字化的从无到有,完成人们追求有品质的生活的愿望。”在她看来,“数字化发展是从关注房子本身,转变为注重人的体验感受,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适应老年人和儿童的健康需求,是建筑数字化发展的方向。要让建筑既有‘外形’也有‘内涵’,建筑能够检测人的感知,为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要顺应低碳绿色发展的需求,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减少材料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
  智能建造已成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不断涌现出各种智能建造创新技术及应用产品。建筑类机器人已小范围适用于建筑业,今年2月,住建部确定在上海市、重庆市和广东省三地的7个项目中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工作,一批不同类别的建筑机器人以不同的功用性能出现在大众视野,如地坪研磨机器人可解决现有的作业模式研磨扬尘大、施工现场环境恶劣等问题;外墙喷涂机器人降低了高空作业坠落的安全隐患;室内喷涂机器人让施工人员的健康问题得到缓解等。
  “说易行难”与“三步走”
  获取利润是企业施策发展的目标,数字化转型可降本增效自然备受青睐。据业界的测算,一个建筑项目的利润为3%左右,以数字化加持之后,利润可达到15%左右。但无论哪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都不是一蹴而就,各种数字技术的简单应用并不能有立竿见影的赋能之功,而是有一个从理念到实践转变的漫长过程,建筑行业同样如此。对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差异的认知不够、没有形成多方协同发展导致难以制定清晰的行动步骤让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说易行难”。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袁正刚认为建筑行业只有贯通作业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企业以及行业决策数字化,在此基础上探索整体的解决方案才算将数字化真正落地,他眼中的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分“连接”“协同”“智能”三步走,“‘连接’就是借助数字技术推动协同办公、智慧工地、项目管理,实现企业核心业务的连接,并获取实时多维的数据;‘协同’就是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初步应用,沉淀业务算法,实现多项目协同管理机决策分析;‘智能’就是通过数据的深入应用,进行辅助决策、经营预测,持续不断优化原有的企业管理业务,并尝试赋能生态。”新晋发布《智慧建筑白皮书》的新华三认为,“新技术发展的快速应用,建筑业用户的技术实力,和运维运营的队伍以及对新技术的理解不一定是100%准备好,这需要高科技公司结合各个行业有充分的实践和应用,帮助它们实践这些新的技术。”即从前沿技术出发,探讨智慧建筑当下的创新边界和空间;从实践经验入手,在具体的场景和价值中认识数字化技术的变革价值。
  与其他行业类似,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进程需要考虑头部企业与腰部中小企业的不同境遇。前者可能发生“大企业病”,如不同的业务线信息搭建时期不同易导致混乱、各个垂直业务延展出来的垂直数据中心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企业较大因而部门存在组织壁垒产生数据孤岛不便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等,后者的问题则多是资金缺乏,因此有部分企业致力于为腰部建筑企业提供低成本的数字化方案。同时,建筑工程体量大、环节多、牵扯复杂的特性也为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要求。建筑工程的采购、设计、建造、运营等环节孤立存在的问题至今待解,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需要行业参与者加强交流,共享数据和模型,而数字化转型也不可局限于一个环节,而是需要覆盖工程的整个进程,意即采购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决策数字化以及智慧工地的应用需集约化、全程化。
其他文献
绿色发展是生产逻辑向生活逻辑、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先进生产、宜居生活、优美生态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的要求,结合成都工业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在产业生态化上走在前列  成都工业单位综合能耗是0.68,虽然领先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与深圳、杭州、湖州等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不小
期刊
世界各国都在对无人经济的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加注技术研发。无人配送的商业模式已初步形成,还在快速迭代中的技术足以支撑现下的部分细分场景需求,批量商业应用静待各方条件更成熟后的“爆发”。  互联网巨头们的新卡位战  辰韬资本发布的《末端无人配送轨迹研究报告》指出,无人配送最重要的终端场景是快递和即时配送,两者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价值。无人配送在物流末端的价值正被互联网巨头们深度认可,并在该领域大打卡
期刊
在成都最繁华商圈之一的春熙路,一条长200米的街道上,就密集分布着3家整形美容机构。连成都的出租车司机也感慨,“就这几年的时间,大街上突然多了很多整形医院。”“打飞的”来成都做医美成为越来越多外地年轻人的游玩新风尚。  作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医美产业市场广阔,吸引各大城市在这项产业上狠狠发力。2017年,成都率先提出将成都市打造为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醫美之都”。2018年2月,成都市通过《成都
期刊
在固始汗去世后的70多年时间里,和硕特汗国并没有因为它的开创者逝去而衰落,而是由固始汗的三个妻子所生的十个儿子及其子孙为主,在青海游牧地上重新构建了封建秩序,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世袭封地和世袭封建领主。这种情形,世称“十台吉”领牧青海。
期刊
艺术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待挖掘的资源富矿。艺术没有标准,市场、资本和消费群体却并不盲目,“艺术+旅游”的新业态在不断的演变中逐渐达到所有环节的良性循环,从艺术温床到文旅热点,多种形态的共生、共进、共赢需要精巧的设置与持续的施行,以“艺术”之名为文旅产业赋能,应是充分梳理在地资源后的“点石成金”。  以艺术为名的城市“变形记”  旅游业和城市的发展建设相辅相成,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史已经力
期刊
基于当前情况,我国提出要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改革、开放、创新是重点。首先,改革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動市场化改革。当前金融抑制指数为0.6,表明政府干预的程度在全世界而言还是相对比较高的,要进一步降低政府对金融体系运行的一些干预,过去这些干预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将来这个问题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大。  具体而言,比如市场化的风险定价问题。政府监管部门每年都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增加贷款
期刊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开拓者们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柴达木绿洲已相继建起德令哈、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等大型国营农场,成为青海春小麦生产的重要基地。  那么,清王朝至民国期间的柴达木农垦究竟怎样呢?笔者认为,那时尚处在设想阶段,虽有倡仪,也不过是纸上谈兵,收效甚微。限于记载的缺乏,只能从清朝前期说起。
期刊
尽管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取得了成功,但伴随这个战略的成功,一系列问题出现了:一、国际市场容纳能力有限;二、产业体系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下降;三、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四、资源跨境跨时错配。中国发展战略需有所调整。  国际市场的容纳能力需改善。中国经过40多年的努力,重要产品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占比越来越高。事实上,十多年前野村的关志雄先生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例如,2018年中国在办公和电信设备、电子数据处理和
期刊
自1978年以来,从各基本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启动先后、规模演变、体系进化等逻辑看,先是进行了资金有偿使用的市场化改革,再是推进了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转变,最后才触及到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攻坚,至今才刚刚开始。  最早开始的是资本要素的市场化改革。1979年以前,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的来源是财政无偿拨款;从1980年起,先在实行利润留成制度的部分国有企业进行征收固定资金占用费的试点;从
期刊
2020年我国资产管理市场规模已达122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近10%,百万亿规模的资产管理市场中,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私募、互联网等各路资金竞相施为。在火热的市场形势中,冷静思索“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如何精准投放到有前景的行业”是必然之举,因而,“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有条件沿着更为规范化、智能化和普惠化的方向发展下去。”  百万亿市场的大时代  资产管理是否离普通民众很远?对此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