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觉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思维形式的整体性,人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拘泥于一部分的研究往往不得要领,而反回来做整体考察则豁然开朗,着眼于从整体上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往往可以激发直觉。无庸讳言,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整体直觉能力十分低下,状况堪忧。产生的原因除了学生阅历、学力、智力、悟力等方面有差异外,还因为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代之以繁琐的纯逻辑的冷静剖析。
  一、在诵读中整体感知
  诵读是整体感知的最佳显示。因其核心就是领悟能力——直觉体验的瞬间显示,即诵读者对文本理解的整体穿透程度。诵读时主体毋须也无法借助于逻辑思维对客体作出分析,由简缩了的思维程序,瞬间以声音作为载体而外显,亦即以音节、声响、语流来显示主体的认知、理解和领悟的程度。其中教师再现作品内涵的范读很重要,它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除此之外,我们更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多次地初读感知。初读感知是阅读者对文本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因此,要让学生充分阅读全文数遍,对重要章节段落要重点诵读。
  第一步,诵读。要读出声音,读准句读。诵读中要结合注解,辨清语句中的语言结构、语意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言、语意结构一致。检测内容主要为字音(生字、异读)句读(节奏、停顿)和词语(重要文言实虚词意义或用法)。如蒲松龄《狼》,就知识点看,是词类的活用,就内容看是就狼的狡诈而言,如果离开了这一语境,那停顿的计较就毫无意义了,“一犬”一词也就不知所云了,只有顾及上下句意关联及屠户和两狼间斗争的整体内容,才能在第一处停顿。只要能在例句的第一处停顿,就足以证明诵读者已经理解了这一语言现象,也就说明其弄清了语句的语言与语意结构,没有必要让学生说出子丑寅卯来。
  第二步,在第一步对文章疏通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以读通读顺为标准。要达到流畅程度,诵读由慢而快(体现了诵读主体对文本的初步了解程度),渐次提速,声音由低到高,从而体现其对所读语段或语篇的整体了解。许多心理实验证明:阅读速度与效果成正比,与遗忘成反相关。因为文言文尽管是由一个个音节组成的,而当它被感知时就不是以一个个无意义字符投射到阅读者的思维屏幕上的,大凡诵读不畅,则声低气轻,含糊结巴,其原因常常是目光注意缺少宽度,视域内只有单个音节或语句,忽略文本整体性,未曾调动原有的知识积淀。
  诵读是几经吟诵,反复感受的一种过程性方法,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段到全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到深层含义,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诵读,尤其是文言文的诵读,就其心理特征而言,是一种积极的直觉思维活动。它既不同于朗诵富于表演性而感染对象,却又不乏声情并茂;也不同于默读,侧重于认读思考而不重外显的特点,却又融合了内省体验,从而表现出诵读者对文本的领悟程度和能力。
  二、在讲解分析中整体感知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的整体性。而整体性也正是直觉思维最显著的特点,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然而,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只着力于知识点的落实,继续走着“分析——综合”的老路,把知觉中的具体内容拆散开来,孤立地分析一个段落、一个层次、一个词句,破坏了融合在一篇文章整体结构关系中的情境和意蕴,肢解了课文的整体美感,削弱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感悟,从而失去许多培养学生发展直觉思维能力的良机。
  注重阅读的整体感知,要求我们阅读古诗文时,应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生动的感觉,努力使学生获得对课文整体的直觉把握。或许这种整体把握是混沌的、模糊的、朦胧的,带有飘忽性和猜测性,但是这种从整体出发的直觉感受活动是充满生气、灵气并洋溢着热情的,它得之于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不是脱离学生认识水平的理性的分析,而是一种充满灵性的直接的感受。长期坚持训练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直觉把握,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的灵敏性、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审美直觉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和完善的课题,需要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尝试。本文对直觉思维进行了初究步的研究,并尝试把直觉思维的培养与古诗文教学结合起来,并提出了培养审美直觉能力的一些策略,当然它还需要自己在探索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特别是对审美直觉的心理机制、产生方式等方面还需进行深入地探索。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作文就被誉为语文的半壁江山。好多老师和学生都怕作文,于是就出现了“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转眼间,新课程标准实施已经10年了,如今,第二个十年业已开始,学生写作的现状怎么样呢?  本人曾在确山县多所学校做过抽样调查,最后归结为学生写作三大难:一是不愿写(占调查总数的93%以上);二是没东西写(占调查总数的95%以上);三是不会写(占调查总数的95%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期刊
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的眼里只有学生,这是新课程理念精髓所在;以目标为起点,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教师的眼里只有目标,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所在。教师的眼里如何只有学生?课堂教学如何紧扣教学目标?  随想(一):基于目标,才是有质量的教学  教学目标具有过程和阶段的含义,何为教学目标导向?就是要在目标的宏观调控下控制教学内容和建构教学过程。如在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可以让学生扣住题目
期刊
《故乡》是初中语文的经典教材。笔者执教多年,现就两个细节谈谈自己的认识,求教于方家,以期能丰富课堂教学。  1、“藏”。  “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这是“我”冒着严寒回到故乡初见母亲时母亲的神态。“瓦楞上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老屋寂寥、破败,家境衰落,母亲内心凄凉。但见到儿子把心事藏起来,为的是不让漂泊在外的儿子一见面就难受。心细如发的儿子还是发觉了,哽咽无语。此情此境,勾起了多少
期刊
语言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每一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张爱玲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她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是分不开的。集中来看,奇妙的比喻,诡异的色彩运用,和她小说里反复出现的各种象征和意象,是其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在她的作品中构成了独特的画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比喻与暗示的奇妙运用  张爱玲的小说有诸多令人叫绝的奇喻,张爱玲是一个不吝啬使用比喻的作家,她仿佛就是一个在
期刊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从教的学校是山区农村一所乡镇初级中学,山区初中生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语文基础差,大多数学生害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学生面对习作题,愁眉紧锁,搜索枯肠,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或是凭空捏造,讲套话,编文章,照搬范文。这是我们山区农村中学生习作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那么,如何紧密结合山区农村实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多年的山区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重点
期刊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急剧膨胀的社会,各种信息排山倒海般的向我们涌来。作为一名中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就必须具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准确而又迅速地完成各种交际任务。  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文阅读是学生失分的关键所在。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乏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整天的读呀,写呀,做呀——学习非常刻苦、认真,可最终的考试成绩却与之付出大相径庭,学生灰心、叹气,老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初中语文重要的教学部分。长期以来,怎样上好阅读课是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兼顾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本人总结出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语言注重精练幽默和富有情感性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而语言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感情、交换思想的桥梁,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
期刊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闪现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火花。提问要遵循提问的原则,运用提问的技巧,讲究提问的艺术,从而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那应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呢?  一、提问要有吸引性  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
期刊
一直以来,古诗词都不好教,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一提到学古诗词,他们有畏惧的心理。在此,本人对教学体会谈一谈古诗词的创新教学方法。  一、认真预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布置的预习是在老师指引下有针对性、适量的练习。如,先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词写出来做,要求学生把关于此诗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详细地找出来;让学生课前写一段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话,以便与诗词进行比较学习,明
期刊
一、老师教的误区  1、作文教学是软指标,所以没有像课文分析教学那样目标明确的教学计划。  语文课教学生作文之所以是重中之重的重要教学内容,主要原因是在各种考试中的分值最高。一直以来,由于没有一个能够确有把握可操作的具体方法来考量作文的教学效果,所以实际教学中并没有专门的课时安排,以至于许多教师并没有拟定一个适合学生的系统化的写作教学计划,作文教学只是走走过场,有时虽然有美其名曰的“作文课”,其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