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谁之过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啃老族”调查
  《广州日报》2012年3月12日发表的文章《我国六成家庭存在啃老,三成青年靠父母供养》说,调查显示,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啃老族”的与日俱增并迅速扩大表明,它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化成社会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啃老”现象在部分城市比较突出,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他解释说,城市独生子女多,家庭规模在缩小,家庭观念也在转变,“啃老”问题值得关注。
  新华王2013年2月13日的文章《“啃老族”称春节难熬,怕见亲朋好友不参加聚会》称,说起找工作的事,家住广东省茂名市区的紫玲有自己难言的苦衷。“我今年24岁了,在爸妈眼里是大龄姑娘。两年前,他们硬是要我辞了在深圳当会计的工作,回家相亲。”紫玲显得很无奈地说,“在茂名一直没找到合意的工作,相亲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在家两年多了,都是向爸妈要钱花,心里感觉不是滋味。过年了,身边的人都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我却怕见亲朋好友,怕他们问起我在哪工作。新年是新的起点,自己又老了一岁,‘压力山大’。”
  人民网2012年4月12日的文章《留学八年海归回国后“啃老”,认为收入低岗位屈才》提到,王芬芬从高中起就到澳大利亚留学,一学就是8年,两年前为了终身大事回到沈阳,期间婚虽然结了,工作却一直没着落。朋友前几天还介绍她到一家证券公司谋取一个月薪5000元的职位,可芬芬又嫌没什么意思。“回沈阳这两年,基本靠父母养我了。本来留学就花了家里不少钱,其实我也有强烈的工作愿望,想摆脱‘啃老族’的帽子。”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啃老族”已逐渐登上社会舞台,社会出现“老养小”的怪现状。人民网发布了《年轻人“啃老”现象日益突出,您咋看?》的调查。截至2012年3月12日23时,共有5021人次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啃老族”探因
  不“啃老”买不起房子
  凤凰网2013年1月21日的文章《不“啃老”买不起房子》称,龚晓阳2004年大学毕业至今,月均收入3000多元。几年下来,他已有10万元的存款。可当龚晓阳准备结婚买房时,生活却发生了变化。他看中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65万元,全部费用需要70万元。“回家算了一下,所有的存款还不够交首付的。”于是,他只能向父母求援。听到儿子要买房,老两口没有丝毫犹豫就将省吃俭用存下来的20多万元给了他。“现在房价涨得比工资快。没办法,只能暂时当一个‘啃老族’,等以后有钱了再好好孝敬父母。可问题是现在一个月的工资还完贷款还剩1000多元,哪还有孝敬父母的能力啊!”龚晓阳说。
  生活成本高,不得不“啃老”
  中国新闻网2012年3月1日的文章《晒“育儿账单”叹“啃老一族”,80后人生感慨引热议》提到,近日,中山市民“iing.ehen”在中山本地论坛OnCity发帖号召大家晒“育儿账单”:纸尿片一个月200元左右,奶粉800元左右,辅食100元,玩具书籍200元,前3个月买了800元多的衣服,后来衣服是别人给的,省了一笔。想请保姆照顾小孩,一问,要2500元,请不起,只好妈妈辛苦点了,老人家不容易呀!网贴一出,立刻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共鸣。记者仔细查看众多网友的育儿账单发现,约有一半网友晒出的育儿开支超过2000元,个别市民称每月开支必须在3000元以上。网友“座右铭2”直呼80后“压力山大”,不想“啃老”,但更多的时候是现实太残酷,不得不“啃老”。
  没门路,离开父母更无望
  《人民日报》2012年3月24日的文章《走近“啃老族”:没门路,离开父母更无望》称,上世纪80年代末,18岁的赵军高中毕业后,通过招工考试,来到县机械厂上班。正当他对未来生活无限憧憬的时候,国企改革大潮涌起,赵军下岗了。从那之后,他开过餐馆、修过汽车、当过出租车司机……一晃,20多年过去了,赵军还在社会边缘挣扎。看着长途运输比较挣钱,赵军盯上了这条门路。40多万元的车款,不仅花光了父母的积蓄,全家还四处借了十几万元钱,而赵军仅仅付了个零头。赵军告诉记者,这20年,不是自己不想努力,可是,哪里才有自己的舞台?政府机关、央企、事业单位……这些“铁饭碗”,想都不敢想;自己创业?眼下一无技术,二无本钱,三无门路,根本看不到希望。如今,他已经年逾不惑,可生活上还离不开父母,这怎么不叫人愧疚!
  “啃老”不只是个意识问题
  《光明日报》2012年3月19日发表的题为《“啃老”小只是个意识问题》的文章指出,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从侧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一些不合理之处。首先,是教育的问题。一方面,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培养不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年轻人也不能在教育中获得谋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城市与农村、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重点大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结果便是少数人享受了大部分的教育资源,大部分人成了平庸者,能力泛泛,就业自然成问题。
  其次,权力寻租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年轻人竞争机会的不平等。掌握大多数社会资源者,以不公平、不公正的程序或手段干预就业市场,直接将优秀的职位赠与他人或占为己有,形成事实上的“职业世袭”。反过来,无权者就只能从事那些最底层的职业,“贫二代”“农二代”被固化。这样的结果便造成机会不均等。
  当然,年轻人本身的思想意识中的惰性也是造成“啃老”的重要因素。然而,很明显,年轻人思想意识中的惰性也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性。当一个社会到处在“拼爹”,年轻人不能获得均等机会的时候,奋斗获得收益就显得遥不可及。经济学家张卓元称,现在,“拼爹”已不再是个案,但一个“拼爹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而年轻人作为社会的希望,却在“啃老”,这不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对此,该反思的绝不仅仅是年轻人自己。
  “啃老”何以成了社会话题
  中国网2012年3月16日的文章《“啃老”何以成了社会话题》称,“啃老”问题绝非近年来独有的现象,数千年来,为人父母者,为子女谋幸福与未来,是一种不懈追求;为人子女者,在青年时期仰仗父母的资助而成家立业、哺育下一代,更是一种伦理规则。这样的一种“啃老”与“被啃”,包含着一种浓厚的亲情之美与伦理之常。当然,我们反对那种不务正业,纯粹靠“啃老”为生的好逸恶劳之辈。如今,“啃老”问题之所以争议不断,更多的是一种民生的艰难体认。须知,在如今教育、住房、医疗成为生活重压的现实语境中,很多人即使是有父母的帮助,依然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   不少父母情愿“被啃”
  新华网2013年1月22日的《不少父母情愿“被啃”》指出,年轻“啃老”群体之所以日益壮大,除上述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由于绝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即便子女不愿意“啃老”,父母也会想方设法地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王先生去年便接受了一份“意外惊喜”:一场感冒后,父母花了10多万元主动为王先生买了一台车。采访时,他的母亲说:“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现在他还年轻,工作压力大,收入不多,支出又大,我们当父母的收入多些又没啥用钱的地方,钱不给他花还能给谁花呀?”“这份家业早晚都是他的,不如现在为他创造一些条件,助他一臂之力。”
  实际上,王先生父母的这种想法很普遍。据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日前对上海746户家庭进行的调查显示,1/3以上有儿子的家长认同应全力帮助儿子解决住房费用,无儿子的父母也有15%认为应尽力承担女儿的住房费用。
  “啃老族”求解
  强化家庭教育
  《生命时报》2012年5月28日发表的文章《“啃老族”调查报告显示,“啃老”是全球头疼问题》称,要想解决“啃老”现象,最本质的方法恐怕是要从强化家庭教育做起。第一,家长们应该向“动物妈妈”学习。在合适的时机,“无情”地将子女从自己身边赶走,逼迫它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尽快学会自立。第二,教会孩子看清真实的社会和自己。家长应该让孩子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提高自身应变能力。第三,对于已经“还巢”的孩子,则应该约定一个最长的期限。家长可以逐渐减少金钱、人力等方面的资助,鼓励他们独立承担责任。
  不能靠简单惩罚
  《光明日报》2012年3月19日的光明时评《解决“啃老”问题,不能靠简单惩罚》称,“啃老族”现象的产生有深厚的社会背景,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也就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对“无奈型啃老族”的帮助,政府和企业要承担重任,政府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指导就业、鼓励创业;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岗位设置和员工聘用上,给年轻人机会,帮助他们把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转化成生产力。对“自甘堕落型啃老族”,最重要的是加强心理辅导和励志教育,逐渐培养他们的上进心。
  更需要制度性扶助
  中国网2012年3月13日的题为《“啃老族”需要激励,更需要制度性扶助》的文章指出,有关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大约在2000万左右,而整个社会每年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只有800万个左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新增加的劳动力的速度和数量远远在新增就业岗位之上,这样一种僧多粥少的状况,必定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并且,从2005年开始,每年有近几十万的毕业生不能在毕业的当年找到合适的岗位,完成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是由需求决定的,人才也不例外,因此,在高房价、就业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什么理由认为通过激励作用就可以解决“啃老”现象呢?
  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除了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外,也要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偏差,强化对个体的基本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培养个体的独立性、奋斗意识和家庭责任观,让个体做到“精神上断奶,经济上独立”。同时,要认识到,解决就业问题才是解决“啃老”现象的根本。社会和政府应设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指导和鼓励“啃老族”走向社会,要完善各种保障体系等,缓解年轻人的生存焦虑。
其他文献
本文接上期继续介绍楹联的创作。  二、楹联的修辞手段  为了达到对称美、文字美、时尚美和情趣美,楹联往往采用多种修辞手段,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 嵌字。即将有关的字嵌在上下联中。做到不露痕迹,文从意顺,自然贴切。嵌字有比翼格(又分凤顶格、燕颔格、鸢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颈格、雁足格7种)、魁斗格、蝉联格、云泥格、卷帘格、鼎峙格6种嵌法。分别举例如下:  凤顶格: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起还得读良
期刊
运休之后,为了打发寂寞、孤独的日子,我学起“爬格子”来了。图名吗?我原本就是平庸之辈,谁人知晓?图利吗?小小“豆腐块”,能值几文?我图的是用勤笔伴勤读,来开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我的写作动机,是想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中,聊以自娱,也想娱人,刊登了,笑一笑:未刊登,不计较。勤动笔,就得勤学各方面的知识,我把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大部分用在了读书看报上,我每年都花几百元自费订阅6种以上报刊。一拿到
期刊
原料:荠菜200克,豆腐200克,猪肉馅300克,淀粉100克。盐、葱、姜、蒜、料酒、鸡蛋液、香油适量。  制作方法:  1 将荠菜洗净,用开水焯一下,捞出过凉水,挤掉荠菜中的水分;  2 将猪肉馅中加入剁碎的姜、葱、蒜,再加入盐、料酒、鸡蛋液、香油,顺一个方向将肉馅搅打上劲;  3 留少许荠菜备用。将大部分荠菜切碎加入肉馅中充分拌匀。然后做成大小均匀的丸子:  4 锅内加水,水开后下丸子煮约两分
期刊
花卉叶面上的灰尘积多了,就会堵塞叶子上的气孔,影响花卉的正常呼吸,有碍其生理代谢,阻碍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花卉会产生饥饿感,影响观赏效果。因此,有必要给花卉适时“洗脸”。  给花卉“洗脸”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握住叶片,另一手用干净的脱脂棉或海绵蘸水轻轻擦拭叶面。不可用力过大。防止扯伤叶片。擦洗时要顺着叶脉的长势,由叶的基部向尖部顺向擦洗,不能来回擦拭,以免脏物堵死气孔。擦完叶片的正
期刊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在江西省抚州721社区古城小区,有一对寻常的夫妻,在丈夫遭遇重大不幸的时候。妻子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丈夫的身边,精心照料,相濡以沫度过了19年,这对夫妻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传颂。  这对夫妻现居住在721社区古城辖区的一栋上世纪70年代的砖瓦平房里,丈夫叫屈清亮,是原核工业721矿的一名退休工人。因病瘫痪在床已19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妻子叫吴秀琴。个头不
期刊
世界最宽的瀑布伊瓜苏瀑布  伊瓜苏瀑布位于巴西西南部的巴拉那州与阿根廷、巴拉圭交界处的伊瓜苏河口附近,瀑布跨越巴西和阿根廷两国,被划分在两国各自的伊瓜苏国家公园内。它的瑰丽景色被誉为“南美洲大自然的奇迹”。  伊瓜苏瀑布所在的河面宽达5公里,它的幅宽居世界第一。但是,它被河心岩岛分成3大组瀑布群,每组包括许多小瀑布,总数遮寄个之多。像这样由众多瀑布构成的瀑布群,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最大的一个瀑布
期刊
迁入新居,我内心着实为左邻右舍门前围起的小院所诱惑。我真想利用这一方土地种下绿色,让我的生活多一份自然的鲜活和生机,多一份自然的恬淡和怡然。  经友人帮助,我将短毛竹梢剖成片,再用铁丝绑扎着,很快围起了小院。接着我便从友人家引来木槿、栀子花,栽上葡萄树、兰花,种下五角星花、夜来香花……为让这众多的生命保持其自然状态,我既不特殊呵护,也不特意修剪,任其自然生长,不多时,栽上的与种下的生命便争先恐后地
期刊
万安,地处江西省中南部,吉安市南缘。  走进万安,一江两岸,三婕四洞,九洲十八寨。  畅游一江。赣江,由南向北穿县而过,水域广阔。风景秀美,两岸群峭碧摩天,碧水蓝天共一色。古谚“十八滩,滩滩有个紫金山”,是对赣江“十八滩”的赞美,而万安境内便有九滩,包括著名的“惶恐滩”“漂神滩”。昔日令人闻之生畏的惶恐滩,今朝矗立着万安水电站,水面广阔,风光如画。乘舟江面目渺然,蓝天如水水连天。两岸山色阅不尽,游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我在2004年做了一次肝功能检查,结果是胆红素偏高,之后我每年都做这样的检查,结果是有时候正常,有时候偏高,今年又偏高。我服过利胆片和一些消炎的药,后来体检又说我有冠心病和窦性心动过速,于是又一直口服倍他乐克、丹参滴丸、拜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等药。请问:我这些病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永丰县·何××  何XX同志:  根据你的肝功能检查和心电图片报告,你目前似无特殊异常,也不好诊
期刊
邹琦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闽浙赣省苏区创建人之一,也是黄埔军校第4期的毕业生,30岁时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届八旬的新华社高级编辑、资深翻译家邹国昌,一直铭记他父亲邹琦及其战友们英勇顽强的事迹和革命精神。  (一)  邹琦于1905年12月20日在江西省弋阳县烈桥乡窖头村出生。家里世代务农,生活贫穷,但他自幼天资聪明,酷爱学习。父亲邹尊贤将他送进堂叔邹秀山的私塾读书,他不仅能记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