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集体活动中幼儿的整体经验和个别需求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niao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中的户外游戏实际上也是教师设计、组织的一次集体活动。而且,教师的纠结也是基于集体活动在传统幼儿园课程中所占据的主要地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每位幼儿的发展都应得到教师的关注,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和帮助要因人而异,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集体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希望关注每一位幼儿,期待每个幼儿都能够获得发展,对于不同性格、能力、兴趣的幼儿,都能给予公平关注,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教师的回应。
  而话题中那个弱弱的声音:“老师,你怎么都不来看我,我画了小兔子。”显然是个别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时,孩子最真实的渴望。和话题中出现的问题一样,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情况总是不如人意,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以及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课堂表现不尽相同,导致在集体活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可能在实践过程中“被”跑偏,大部分幼儿的兴趣点发生了转移。当教师思考如何在集体中活动中照顾大部分幼儿的群体需求,还有个别幼儿没有参与课堂生成,还在原来的轨迹上,并且同样期待老师的关注和回应。
  如何应对这样的教育困境,在集体活动中既能够提升幼儿的整体经验,也可以兼顾个别需求,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切入。
  正确认识集体活动,定位教师角色
  1.集体活动不是追求“统一”
  集体活动仅是一种活动组织形式,是一种方式、手段。任何教育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任何教育活动的形式都服務于此目的,除了集体活动的形式,也有个别化的教育活动方式。所以,教师要对集体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它并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控制而把幼儿集中起来,从而达到课堂的高度统一,造成“看上去很美”的假象。我们知道,追求“统一”并非我们对于学前儿童的学习期望,集体教育活动不仅仅只是解决“集体的问题”,更不应该是想当然地将幼儿组织在一起做一件教师要求的事情。这也契合了《纲要》精神,在活动中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集体活动要服务于每位幼儿
  集体活动中,教师常常遭遇一些新问题。比如,总有幼儿积极投入,也会有幼儿游离于课堂。又如,教师以偏概全,以一部分幼儿的表现,作为全班幼儿学习情况的代表,选择性地将某些幼儿的想法扩大为大部分甚至整个班级幼儿的想法。这些幼儿往往表现特别突出,符合教师的预期。但教师也容易忽视了有些幼儿根本没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集体活动沦为仅有一部分孩子参与的活动!
  面对这样的情况,还有大部分教师认为,在有限的时空中,总是要做出选择,人人参与只是理想情况,现实中很难实现。幼儿的个性、能力、经验不同,本来就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幼儿活动的过程也不一样,结果自然不一样,没必要细究。这就是集体教育活动的必然结果,以后再通过个别教育弥补一下即可。
  其实,每个集体教育活动的成效,是由每一个幼儿对目标的达成来构成的,集体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教师应该将这些特点和价值与服务于幼儿的发展建立直接联系。
  3.集体活动对教师的“挑战”
  基于对集体活动的再认识,就不难发现这是对幼儿教师发起的新挑战。如,怎样面对突发状况?怎样应对孩子们兴趣点的转移?这就需要教师在集体活动中不再回避幼儿的个体差异,而是充分接纳幼儿之间的差异。教师要具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让集体活动成为一个对每位幼儿都有意义的学习平台,与每位幼儿的发展建立有意义的联结。正如《纲要》中所强调,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现状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灵活兼顾预设和生成,发挥教育机智
  幼儿园的教学是千变万化的。《纲要》颁布后明确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随机生成。传统集体活动中,教师会较多关注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完成,面对幼儿的生成,又爱又恨。其实,除了教师的精心预设,幼儿在活动中的生成也极具价值,能体现出幼儿的兴趣及需要。集体活动过程本身就是教学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过程。生成性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惯性思维,对于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教学机智、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既要精心预设,又善于发现和重组偶发事件所隐含的价值及幼儿的兴趣需求点,随机生成。
  准确把握活动重点,提升整体经验
  集体活动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获得发展,提升整体经验。这绝不是一件易事。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活动,还要建立对每个幼儿的深入了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日常对每个幼儿的观察以及与每个幼儿的互动,真切把握幼儿的发展需要。这样才能够在活动中对幼儿的个别需要保持敏感,并且为每个幼儿设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也只有教师把集体教育活动视为一个蕴藏着无数教育契机和意义的资源,把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他们的发展期望放在心里,集体活动才能成为每个幼儿获得真实发展的平台,促进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富有个性地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升整个班级幼儿的集体经验。
  积极关注个别需求,形成良好互动
  集体活动中,教师应该掌握注意分配的策略,提高关注每一个幼儿的能力,从而了解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摆脱模糊的主观印象。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对于认知和情感的需求也不一样。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幼儿的个别需求,尤其是当孩子提出显性的需求,哪怕透过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话,就能够给予回应,使幼儿获得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除了关注积极主动跟随的幼儿,也要关注那些安静、较被动、不能主动跟随活动节奏、容易被忽视的幼儿的个体需求,这也是集体活动中高质量的师幼互动的体现。
其他文献
在幼儿园的每个班级里,总会有一两个这样的孩子:他们活泼开朗、聪明机灵,可就是爱出手打人,只要是和别的小朋友一接触就惹事儿,不是被小朋友告状,就是自己也哭得稀里哗啦向老师求助。这样的孩子总让老师头疼,让家长们着急。  爱打人的小土豆  上学期小土豆在班上可谓是“大闹天宫”:早操排队,其他小朋友都排好了队,可小土豆想当排头,于是把排在第一个的乐乐给挤哭了;游戏时间,鑫鑫不小心碰倒了小土豆搭的乐高飞船,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使我国从“工业大国”转变成为“工业强国”。随后,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呼吁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后,“工匠精神”这个概念迅速成为一个流行词汇,被官方和民间广泛谈论,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工匠精神不仅是传统手工业的灵魂,也是现代制造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而其中精益求精的特质,更是提升产品品质以扭转我国制
幼教专家林茅已经80多岁了,我们亲切地称她林奶奶。林奶奶满头白发,可总觉得在她身上有着用不完的精力,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股孩子般的童真。近日我有幸和林奶奶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深入谈话,正是这次谈话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全新的思考,也再次以空杯的心态出发。  那天是以一个案例开始我们的谈话的。当时我对自己教学的开放性非常有信心,把做的不错的主题案例“围墙”介绍给林奶奶听。  “围墙”产生于我们的一次户外自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要求我们从大自然、大社会、家庭当中去取得资源,并把本土的特色资源用足用好。这是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教育新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教师的教育任务。  我们吴窑是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与我园相邻的“江中集团”的建筑水平全市一流、全省领先、全国知名,是建筑铁
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一部分,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想象力、审美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艺术领域的目标定位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强调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开展幼儿欣赏活动,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鼓励他们
延庆送教团队3次走进湖北开展送教活动,基于当地受训教师的需求,我们团队的送教活动以绘本阅读活动为主题。  每次送教活动前的备课现场,各种优秀的绘本聚集在一起,就像一个小型图书屋。教师们结合“哪些绘本适宜送教活动,哪些不适宜”的问题在大量的素材中筛选出最适宜的绘本。几经研磨,我们总结出了适宜异地送教的几类绘本,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宜选择互动性强的绘本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好玩的绘本总是能第一时间吸
这天下午,活动安排是艺术活动“陶罐上的线线”,在利用多媒体数字资源让孩子充分欣赏和感受陶罐的线条美和装饰美后,便到了孩子自己创作的环节了。像往常一样,孩子们去自己的储物柜里拿了绘画的工具,坐在小椅子上,等待着老师分发画纸。在给子墨发纸的时候,我的食指和大拇指不小心撞了一下,纸的右下角被撕出了一个很小的裂缝,我抚平了裂缝,把纸递给了子墨。发完画纸后,我便开始在班级中巡回进行个别指导。  当我和家琦讨
在幼儿园每天的游戏中,教师应如何让个别游离于集体的幼儿找到感兴趣的游戏,如何根据幼儿个体的游戏兴趣和水平调整区域活动和材料,实现其深度游戏,如何让个体幼儿的兴趣带动全班幼儿深入探索呢?  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教师对个别幼儿的细致观察,在观察中理解幼儿的兴趣;接着教师要满足和推动幼儿的兴趣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从想法上、材料上和互动上支持。不断观察新活动或新材料带给幼儿的发展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孩子们大多都喜爱与小动物相伴,他们会把动物伴侣当做亲密的朋友,甚至视同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们喜欢与小动物一起嬉戏,向它倾诉心声,摆脱孤独,获得心理安慰和安全感。与动物伴侣交流也是获得安慰和友情的一种源泉,常能听到小朋友说:“小动物是我最好的朋友。”现在,饲养宠物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孩子们也有机会和宠物亲密接触,这些生活经验也被带进游戏活动,比如“宠物店”“宠物医院”或者娃娃家里的新角色。  在小班的娃
1  据说人在昏厥的时候身体的感官系统都处于关闭状态,唯有听力除外。  这就是为什么钟老汉昏迷以后还能听到呼哧呼哧的喘气声。那声音忽远忽近,像是来自天边,又像近在咫尺。开始他以为是一群嗡嗡的苍蝇飞进他的脑袋里,后来又觉得好像有人在炉灶前拉风箱。这让他想起留在家里的老伴儿,还有等待春耕的粮田,还有那几头刚出生的猪崽。钟老汉想大喊一声,惊醒希拉瑞山,也好惊醒自己,但是他做不到。他们迷路了。他们彻底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