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中的户外游戏实际上也是教师设计、组织的一次集体活动。而且,教师的纠结也是基于集体活动在传统幼儿园课程中所占据的主要地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每位幼儿的发展都应得到教师的关注,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和帮助要因人而异,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集体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希望关注每一位幼儿,期待每个幼儿都能够获得发展,对于不同性格、能力、兴趣的幼儿,都能给予公平关注,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教师的回应。
而话题中那个弱弱的声音:“老师,你怎么都不来看我,我画了小兔子。”显然是个别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时,孩子最真实的渴望。和话题中出现的问题一样,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情况总是不如人意,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以及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课堂表现不尽相同,导致在集体活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可能在实践过程中“被”跑偏,大部分幼儿的兴趣点发生了转移。当教师思考如何在集体中活动中照顾大部分幼儿的群体需求,还有个别幼儿没有参与课堂生成,还在原来的轨迹上,并且同样期待老师的关注和回应。
如何应对这样的教育困境,在集体活动中既能够提升幼儿的整体经验,也可以兼顾个别需求,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切入。
正确认识集体活动,定位教师角色
1.集体活动不是追求“统一”
集体活动仅是一种活动组织形式,是一种方式、手段。任何教育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任何教育活动的形式都服務于此目的,除了集体活动的形式,也有个别化的教育活动方式。所以,教师要对集体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它并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控制而把幼儿集中起来,从而达到课堂的高度统一,造成“看上去很美”的假象。我们知道,追求“统一”并非我们对于学前儿童的学习期望,集体教育活动不仅仅只是解决“集体的问题”,更不应该是想当然地将幼儿组织在一起做一件教师要求的事情。这也契合了《纲要》精神,在活动中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集体活动要服务于每位幼儿
集体活动中,教师常常遭遇一些新问题。比如,总有幼儿积极投入,也会有幼儿游离于课堂。又如,教师以偏概全,以一部分幼儿的表现,作为全班幼儿学习情况的代表,选择性地将某些幼儿的想法扩大为大部分甚至整个班级幼儿的想法。这些幼儿往往表现特别突出,符合教师的预期。但教师也容易忽视了有些幼儿根本没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集体活动沦为仅有一部分孩子参与的活动!
面对这样的情况,还有大部分教师认为,在有限的时空中,总是要做出选择,人人参与只是理想情况,现实中很难实现。幼儿的个性、能力、经验不同,本来就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幼儿活动的过程也不一样,结果自然不一样,没必要细究。这就是集体教育活动的必然结果,以后再通过个别教育弥补一下即可。
其实,每个集体教育活动的成效,是由每一个幼儿对目标的达成来构成的,集体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教师应该将这些特点和价值与服务于幼儿的发展建立直接联系。
3.集体活动对教师的“挑战”
基于对集体活动的再认识,就不难发现这是对幼儿教师发起的新挑战。如,怎样面对突发状况?怎样应对孩子们兴趣点的转移?这就需要教师在集体活动中不再回避幼儿的个体差异,而是充分接纳幼儿之间的差异。教师要具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让集体活动成为一个对每位幼儿都有意义的学习平台,与每位幼儿的发展建立有意义的联结。正如《纲要》中所强调,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现状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灵活兼顾预设和生成,发挥教育机智
幼儿园的教学是千变万化的。《纲要》颁布后明确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随机生成。传统集体活动中,教师会较多关注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完成,面对幼儿的生成,又爱又恨。其实,除了教师的精心预设,幼儿在活动中的生成也极具价值,能体现出幼儿的兴趣及需要。集体活动过程本身就是教学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过程。生成性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惯性思维,对于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教学机智、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既要精心预设,又善于发现和重组偶发事件所隐含的价值及幼儿的兴趣需求点,随机生成。
准确把握活动重点,提升整体经验
集体活动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获得发展,提升整体经验。这绝不是一件易事。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活动,还要建立对每个幼儿的深入了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日常对每个幼儿的观察以及与每个幼儿的互动,真切把握幼儿的发展需要。这样才能够在活动中对幼儿的个别需要保持敏感,并且为每个幼儿设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也只有教师把集体教育活动视为一个蕴藏着无数教育契机和意义的资源,把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他们的发展期望放在心里,集体活动才能成为每个幼儿获得真实发展的平台,促进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富有个性地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升整个班级幼儿的集体经验。
积极关注个别需求,形成良好互动
集体活动中,教师应该掌握注意分配的策略,提高关注每一个幼儿的能力,从而了解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摆脱模糊的主观印象。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对于认知和情感的需求也不一样。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幼儿的个别需求,尤其是当孩子提出显性的需求,哪怕透过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话,就能够给予回应,使幼儿获得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除了关注积极主动跟随的幼儿,也要关注那些安静、较被动、不能主动跟随活动节奏、容易被忽视的幼儿的个体需求,这也是集体活动中高质量的师幼互动的体现。
而话题中那个弱弱的声音:“老师,你怎么都不来看我,我画了小兔子。”显然是个别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时,孩子最真实的渴望。和话题中出现的问题一样,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情况总是不如人意,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以及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课堂表现不尽相同,导致在集体活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可能在实践过程中“被”跑偏,大部分幼儿的兴趣点发生了转移。当教师思考如何在集体中活动中照顾大部分幼儿的群体需求,还有个别幼儿没有参与课堂生成,还在原来的轨迹上,并且同样期待老师的关注和回应。
如何应对这样的教育困境,在集体活动中既能够提升幼儿的整体经验,也可以兼顾个别需求,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切入。
正确认识集体活动,定位教师角色
1.集体活动不是追求“统一”
集体活动仅是一种活动组织形式,是一种方式、手段。任何教育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任何教育活动的形式都服務于此目的,除了集体活动的形式,也有个别化的教育活动方式。所以,教师要对集体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它并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控制而把幼儿集中起来,从而达到课堂的高度统一,造成“看上去很美”的假象。我们知道,追求“统一”并非我们对于学前儿童的学习期望,集体教育活动不仅仅只是解决“集体的问题”,更不应该是想当然地将幼儿组织在一起做一件教师要求的事情。这也契合了《纲要》精神,在活动中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集体活动要服务于每位幼儿
集体活动中,教师常常遭遇一些新问题。比如,总有幼儿积极投入,也会有幼儿游离于课堂。又如,教师以偏概全,以一部分幼儿的表现,作为全班幼儿学习情况的代表,选择性地将某些幼儿的想法扩大为大部分甚至整个班级幼儿的想法。这些幼儿往往表现特别突出,符合教师的预期。但教师也容易忽视了有些幼儿根本没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集体活动沦为仅有一部分孩子参与的活动!
面对这样的情况,还有大部分教师认为,在有限的时空中,总是要做出选择,人人参与只是理想情况,现实中很难实现。幼儿的个性、能力、经验不同,本来就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幼儿活动的过程也不一样,结果自然不一样,没必要细究。这就是集体教育活动的必然结果,以后再通过个别教育弥补一下即可。
其实,每个集体教育活动的成效,是由每一个幼儿对目标的达成来构成的,集体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教师应该将这些特点和价值与服务于幼儿的发展建立直接联系。
3.集体活动对教师的“挑战”
基于对集体活动的再认识,就不难发现这是对幼儿教师发起的新挑战。如,怎样面对突发状况?怎样应对孩子们兴趣点的转移?这就需要教师在集体活动中不再回避幼儿的个体差异,而是充分接纳幼儿之间的差异。教师要具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让集体活动成为一个对每位幼儿都有意义的学习平台,与每位幼儿的发展建立有意义的联结。正如《纲要》中所强调,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现状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灵活兼顾预设和生成,发挥教育机智
幼儿园的教学是千变万化的。《纲要》颁布后明确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随机生成。传统集体活动中,教师会较多关注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完成,面对幼儿的生成,又爱又恨。其实,除了教师的精心预设,幼儿在活动中的生成也极具价值,能体现出幼儿的兴趣及需要。集体活动过程本身就是教学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过程。生成性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惯性思维,对于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教学机智、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既要精心预设,又善于发现和重组偶发事件所隐含的价值及幼儿的兴趣需求点,随机生成。
准确把握活动重点,提升整体经验
集体活动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获得发展,提升整体经验。这绝不是一件易事。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活动,还要建立对每个幼儿的深入了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日常对每个幼儿的观察以及与每个幼儿的互动,真切把握幼儿的发展需要。这样才能够在活动中对幼儿的个别需要保持敏感,并且为每个幼儿设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也只有教师把集体教育活动视为一个蕴藏着无数教育契机和意义的资源,把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他们的发展期望放在心里,集体活动才能成为每个幼儿获得真实发展的平台,促进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富有个性地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升整个班级幼儿的集体经验。
积极关注个别需求,形成良好互动
集体活动中,教师应该掌握注意分配的策略,提高关注每一个幼儿的能力,从而了解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摆脱模糊的主观印象。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对于认知和情感的需求也不一样。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幼儿的个别需求,尤其是当孩子提出显性的需求,哪怕透过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话,就能够给予回应,使幼儿获得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除了关注积极主动跟随的幼儿,也要关注那些安静、较被动、不能主动跟随活动节奏、容易被忽视的幼儿的个体需求,这也是集体活动中高质量的师幼互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