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至关因素,从问题的分类入手到问题的科学设计、合理程序、循序渐进、梯度得当,要害是抓住关键,技巧在于根据教材特点,抓住最能反映课文内容实质的问题,在现有知识认知基础上,为学生架设通向未知的桥梁。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正文:新课改实现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改变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构建新课堂,实践新课程,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教坛大势和课堂常态,由此,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显得突出而重要,如何科学设计、合理安排课堂提问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最近,听了18节不同的公开课,观摩课,不少教师做的还不错,但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这一重要的环节存在种种不足,甚至严重的缺陷,其主要表现有:层次太低,随口应答;设计太浅,缺乏主题;囿于教参,不越雷池;答案太死,思维僵化;难易无序,梯度适当;指向不明,模棱两可;不够连贯,缺乏系统;问不到点上,桎梏创造力;问法不新,启而不发;提问思维方式单一,引不起求知欲,调动不起积极性,造不出主动探究的氛围,易者太易,不屑回答,难者太难,无从下口。不能充分显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严谨性,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课堂的打造。
众所周知,人类的思维最讨厌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司空见惯、稀松平常、不疼不痒、可有可无的问题。最喜欢标新立异、奇思妙想、奥妙无穷、大胆泼辣、尖锐犀利、锋芒毕露、棱角分明、痛贯肺腑、触及灵魂甚至有刁钻古怪引人入胜的问题。所以,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要从激发兴趣出发,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新颖性、联想性(迁移性)、对比性、刺激性、批判性、挑战性、碰撞性、矛盾性,或利用新旧知识,正误知识的抵捂,制造冲突,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激烈争论,激励学生勇于发现,敢于创新,大胆质疑,正中求反,同种求异,异中求深,突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问题,从而提出不同看法,不同见解,不同思路,不同观点,甚至颠覆传统思想,更新世俗观念,打破正统理论。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的好即教的好”,弗莱雷也说:“教学即提出问题的过程”。成功的课往往少不了富有启发性、新奇性、系统性的课堂提问,提问需要技巧,更需要功夫经验,还需要明白方式方法。所以教师要清楚明白熟练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套路,然后去按套路出牌。
首先,会问的基础是问题分类选择,课堂教学问题大致归纳为十三类:事实记忆类、选择判断类、启发思考类、比较发现类、质疑探究类、错误归正类、联想迁移类、阐释论证类、综合感悟类、整合拓展类、主题概括类、小结归纳类。
其次,会问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科学、程序合理、循序渐进、梯度得当。所以课堂提问应该是由表及里,有深入浅,由低到高,如登山爬坡,显示出合理适宜的坡度梯度,或如剥茧抽丝,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程序性、条理性,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严谨的逻辑性。
其三,会问的要害是抓住关键,问道点子上。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十个隔靴搔痒的问题,不如提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处。所以课堂提问要问到思维困惑处,问到探究纵深处,问到思路转折处,问到观念转寰处,问到思想顿悟处,问到事理连接处,问到观点碰撞处,问到感情体验处,问到思维发散处,问到知识连接处,问到课堂拓展处,问到生活联系处,问到情感共鸣处。
其四,会问的技巧在于根据教材特点,抓住问题要害,抓住最能反映课文内容实质的问题,寻找到提问的突破口,抓问题设计的流畅性、连贯性、系统性,问题要统领整个教学活动,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把握其内在联系的逻辑性,遵循可思考,能探究的原则,一定要使学生的语言动起来,要思考怎样设计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去说,可以说得更好。在现有知识认知基础上,为学生架设通向未知的桥梁,直至水落石处,迷雾消尽,拨乱反正,正本清流,心明肚知其然于其不然,不但搞清问题的症结所在,穷究出事理的奥妙,明白问题的是非曲直,还要学会研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举一反三、纵横比较、触类旁通、投石问路、见微知著、融汇贯通、化繁为简、旁征博引、事理体悟以及归纳、演绎、推理、判断等逻辑知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因为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还有一种情况,必须说清楚,弄明白:事物须辩证地看待。大音稀声,大道至简嘛!小中可以见大,平中可以见奇,推陈可以出新。每节课上不可能处处都是新奇帅十分给力的问题,所以老生长谈的问题谈出新意,司空见惯的问题看出新知,平淡无奇的问题说出买妙处,索然无味的问题析出情趣,平平常常的问题得出至理,关键看教师的水平高低,修养优劣,理念新旧,问法拙巧,道行深浅了。教师应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从不同层次的观察,从不同方位解读,从不同时空比较,从不同身份的体会,打破常规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回顾历史,结合现实,借助个人的丰富阅历,人生体验,才艺情趣,渊博知识,联系学生的切身生活体会和已知经验,提升境界,开阔视野,扩宽思路,从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游八极,提出新颖性,创新性、前瞻性、批判性、颠覆性、独特性到而又深刻的真知灼见的问题,甚至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奇谈怪论”,也未尝不可。然后引导学生洞穿奥妙,悟出智慧,求得真知,也不失独具慧眼,化腐朽为神奇了。
平淡无奇中能提出磨脑子、费脑筋令人眼睛一亮的问题,反而使学生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全面性等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学生多思、善思、敢思、求异、求新、求变的质疑精神得到培养,杜绝风大随风、雨大随雨、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单一的思维定势,避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不动脑筋的思维怠惰,或迷信书本,盲从权威,沿袭定论,沦为毫无主见的应声虫。让问题意识在学生心中常驻,让破解问题的方法牢牢掌握在手中,多多益善,养成具有独立思维的意识,思维之树方能开出鲜艳无比的奇葩!
看青年歌手大赛,很受启发,在歌手抽签回答常识性的文化知识问题时,答案并不复杂,而评委余秋雨教授却能应经据典,解读的有趣味,有新意,有深度,有理有据,有滋有味,入耳耐听,入心启智,这是值得我们悉心学习,耐心研究,用心借鉴,潜心修炼的。
以上说了这么多,不能光说不练呀,现录本人讲授《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提问。
1、同学们,我们作文常用到的5种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
记叙 说明 议论 描写 抒情
2、请用3种表达方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
第二部分写景
第三部分抒情
3、根据表达方式,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记 事(赏月寻友事)
写 景(寺中夜景)
抒 情(被贬闲情)
4、记事写景为抒情,抒情围绕一个字,这个字是
闲
5、对了,是“闲”,抒发的是“闲情”,请结合写作情景为“闲情”加一个修饰语
心灰意冷的闲情
6、除了“心灰意冷’的闲情一面外,结合苏轼以前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及后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面的苏东坡是个什么样子,也是本文所隐含的弦外音。
抒发了心灰意冷的闲情和无法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无奈之情。
这才是一个完完整整的苏东坡苏学士。
六个问题一条龙。从复习5中表达方式入手打开思路,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剥笋,系统连贯,级级跟进,直指要旨,充分显示出课堂提问设计的精妙。
总之,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门艺术,教师须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知识重难点,依据学段、学情、学科等特点,精心设计,安排有序,提问有范,拿捏有度,引导有方,点拔适时,掌控自如,真正形成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新学法,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教师才能变成新教师,学生才能变成新学生,课堂才能变成新课堂。有一条打破传统推陈出新的课改之路,这或许才是破解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开始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
[2]《语文教学与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正文:新课改实现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改变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构建新课堂,实践新课程,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教坛大势和课堂常态,由此,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显得突出而重要,如何科学设计、合理安排课堂提问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最近,听了18节不同的公开课,观摩课,不少教师做的还不错,但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这一重要的环节存在种种不足,甚至严重的缺陷,其主要表现有:层次太低,随口应答;设计太浅,缺乏主题;囿于教参,不越雷池;答案太死,思维僵化;难易无序,梯度适当;指向不明,模棱两可;不够连贯,缺乏系统;问不到点上,桎梏创造力;问法不新,启而不发;提问思维方式单一,引不起求知欲,调动不起积极性,造不出主动探究的氛围,易者太易,不屑回答,难者太难,无从下口。不能充分显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严谨性,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课堂的打造。
众所周知,人类的思维最讨厌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司空见惯、稀松平常、不疼不痒、可有可无的问题。最喜欢标新立异、奇思妙想、奥妙无穷、大胆泼辣、尖锐犀利、锋芒毕露、棱角分明、痛贯肺腑、触及灵魂甚至有刁钻古怪引人入胜的问题。所以,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要从激发兴趣出发,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新颖性、联想性(迁移性)、对比性、刺激性、批判性、挑战性、碰撞性、矛盾性,或利用新旧知识,正误知识的抵捂,制造冲突,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激烈争论,激励学生勇于发现,敢于创新,大胆质疑,正中求反,同种求异,异中求深,突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问题,从而提出不同看法,不同见解,不同思路,不同观点,甚至颠覆传统思想,更新世俗观念,打破正统理论。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的好即教的好”,弗莱雷也说:“教学即提出问题的过程”。成功的课往往少不了富有启发性、新奇性、系统性的课堂提问,提问需要技巧,更需要功夫经验,还需要明白方式方法。所以教师要清楚明白熟练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套路,然后去按套路出牌。
首先,会问的基础是问题分类选择,课堂教学问题大致归纳为十三类:事实记忆类、选择判断类、启发思考类、比较发现类、质疑探究类、错误归正类、联想迁移类、阐释论证类、综合感悟类、整合拓展类、主题概括类、小结归纳类。
其次,会问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科学、程序合理、循序渐进、梯度得当。所以课堂提问应该是由表及里,有深入浅,由低到高,如登山爬坡,显示出合理适宜的坡度梯度,或如剥茧抽丝,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程序性、条理性,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严谨的逻辑性。
其三,会问的要害是抓住关键,问道点子上。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十个隔靴搔痒的问题,不如提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处。所以课堂提问要问到思维困惑处,问到探究纵深处,问到思路转折处,问到观念转寰处,问到思想顿悟处,问到事理连接处,问到观点碰撞处,问到感情体验处,问到思维发散处,问到知识连接处,问到课堂拓展处,问到生活联系处,问到情感共鸣处。
其四,会问的技巧在于根据教材特点,抓住问题要害,抓住最能反映课文内容实质的问题,寻找到提问的突破口,抓问题设计的流畅性、连贯性、系统性,问题要统领整个教学活动,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把握其内在联系的逻辑性,遵循可思考,能探究的原则,一定要使学生的语言动起来,要思考怎样设计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去说,可以说得更好。在现有知识认知基础上,为学生架设通向未知的桥梁,直至水落石处,迷雾消尽,拨乱反正,正本清流,心明肚知其然于其不然,不但搞清问题的症结所在,穷究出事理的奥妙,明白问题的是非曲直,还要学会研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举一反三、纵横比较、触类旁通、投石问路、见微知著、融汇贯通、化繁为简、旁征博引、事理体悟以及归纳、演绎、推理、判断等逻辑知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因为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还有一种情况,必须说清楚,弄明白:事物须辩证地看待。大音稀声,大道至简嘛!小中可以见大,平中可以见奇,推陈可以出新。每节课上不可能处处都是新奇帅十分给力的问题,所以老生长谈的问题谈出新意,司空见惯的问题看出新知,平淡无奇的问题说出买妙处,索然无味的问题析出情趣,平平常常的问题得出至理,关键看教师的水平高低,修养优劣,理念新旧,问法拙巧,道行深浅了。教师应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从不同层次的观察,从不同方位解读,从不同时空比较,从不同身份的体会,打破常规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回顾历史,结合现实,借助个人的丰富阅历,人生体验,才艺情趣,渊博知识,联系学生的切身生活体会和已知经验,提升境界,开阔视野,扩宽思路,从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游八极,提出新颖性,创新性、前瞻性、批判性、颠覆性、独特性到而又深刻的真知灼见的问题,甚至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奇谈怪论”,也未尝不可。然后引导学生洞穿奥妙,悟出智慧,求得真知,也不失独具慧眼,化腐朽为神奇了。
平淡无奇中能提出磨脑子、费脑筋令人眼睛一亮的问题,反而使学生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全面性等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学生多思、善思、敢思、求异、求新、求变的质疑精神得到培养,杜绝风大随风、雨大随雨、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单一的思维定势,避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不动脑筋的思维怠惰,或迷信书本,盲从权威,沿袭定论,沦为毫无主见的应声虫。让问题意识在学生心中常驻,让破解问题的方法牢牢掌握在手中,多多益善,养成具有独立思维的意识,思维之树方能开出鲜艳无比的奇葩!
看青年歌手大赛,很受启发,在歌手抽签回答常识性的文化知识问题时,答案并不复杂,而评委余秋雨教授却能应经据典,解读的有趣味,有新意,有深度,有理有据,有滋有味,入耳耐听,入心启智,这是值得我们悉心学习,耐心研究,用心借鉴,潜心修炼的。
以上说了这么多,不能光说不练呀,现录本人讲授《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提问。
1、同学们,我们作文常用到的5种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
记叙 说明 议论 描写 抒情
2、请用3种表达方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
第二部分写景
第三部分抒情
3、根据表达方式,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记 事(赏月寻友事)
写 景(寺中夜景)
抒 情(被贬闲情)
4、记事写景为抒情,抒情围绕一个字,这个字是
闲
5、对了,是“闲”,抒发的是“闲情”,请结合写作情景为“闲情”加一个修饰语
心灰意冷的闲情
6、除了“心灰意冷’的闲情一面外,结合苏轼以前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及后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面的苏东坡是个什么样子,也是本文所隐含的弦外音。
抒发了心灰意冷的闲情和无法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无奈之情。
这才是一个完完整整的苏东坡苏学士。
六个问题一条龙。从复习5中表达方式入手打开思路,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剥笋,系统连贯,级级跟进,直指要旨,充分显示出课堂提问设计的精妙。
总之,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门艺术,教师须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知识重难点,依据学段、学情、学科等特点,精心设计,安排有序,提问有范,拿捏有度,引导有方,点拔适时,掌控自如,真正形成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新学法,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教师才能变成新教师,学生才能变成新学生,课堂才能变成新课堂。有一条打破传统推陈出新的课改之路,这或许才是破解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开始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
[2]《语文教学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