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精准的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通过演示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从细看、思维中培养观察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客观地认识物质,研究物质,就必须有目的地对物质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得出正确的、客观的结论。因此,学习化学要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就必须养成细看、思维的实验习惯。
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直接影响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特性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是它的目的性和准确性。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考虑怎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演示实验要鲜明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前对每一个演示实验都要精心准备。
2、是它的示范性和明显性。教师做演示实验过程的每一步,实际上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示范操作过程,所以教师必须首先重视,在实验中讲究规范,切不可随便操作,如称药品质量时,为图省事用手拿砝码;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准自己和学生等等,都会因疏忽导致“负效应”。教师演示,对学生有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演示实验既然是做给学生看的,就必须尽量使每个学生看清实验现象,所以尽量用较大的规格的仪器和较多量试剂完成,有颜色变化或沉淀产生及消失的实验可用白纸或黑纸衬托,有的实验放在明亮或黑暗处观察或进行投影演示等。对现象细微或瞬间即逝的实验采用投影或随堂分组实验以利于学生观察;对有毒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应进行改进以降低或消除污染从而减小学生的恐惧感。对耗时长的实验可改为课外兴趣实验。如钢铁的腐蚀实验,让学生课后观察现象,做好记录,分析思考。
3、是它的启发性。教师善于利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注意演示实验的启发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演示实验中各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揭示变化的实质。但教师不能让学生停留在看热闹的层次上,要在他们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揭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演示实验就是一个舞台,教师要高度重视,自导自演,巧妙利用演示实验的特性和无穷魅力,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从演示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
不同内容的演示实验,由于不同的教学要求,其目的有所不同,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演示实验的内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当然“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动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地、敏锐地、精确地从事观察活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只有积极自觉地观察,才能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自然的变化规律。在演示实验中不仅需要注意其特性,更需要教师审时度势,灵活机动.若全部照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有时会因实验效果不够理想而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只有将实验加以改进或从教法上加以妥善处理,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例如:初中化学《绪言》一节课,为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这一概念,从镁带燃烧实验入手,再增加“变色液”“魔棒点灯”等几个趣味小实验,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察方法。课后再布置学生在家里做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所以教师的能力是做好实验的关键。化学演示实验,学生感兴趣,且兴趣越高,自觉观察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越快。只有这样才能使兴趣成为实验观察的催化剂,充分发挥兴趣在提高观察能力中的独特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三、从感官中培养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眼睛看,脑子想,手中画,有时还充分利用味觉,嗅觉和触觉。因此,思维活动要贯穿在观察的全过程中,同时,还要延伸到观察的前后。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应对观察中出现的每一种变化都要打个问号,把这些感性认识通过动脑上升到理性认识。观察结束后,要对每一个观察结果作认真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做实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动力因素,所谓动力因素,就是推动人们运用创造能力作用于客观对象的非智力因素,即个性特征。主要指信念、毅力、勤勉、热情、欲望等等。有了它,人们的创造能力就会提高很多。相反,如果没有动力因素的推动和保证,即使创造能力再强,也是难有作为的。教师应当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化学现象、精致美观且符合科学原理的设计来感染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努力营造出教师和学生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自由、平等的氛围,要向学生讲明主动提出问题的好处。实验中的疑点正是创新的起点,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源泉。化学反应的现象既可能有色、味、态的变化,又可能有气体生成,沉淀析出或发热、发光等现象。有的现象常被遮盖,为学生所忽视,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深刻观察,大胆释疑,在疑中提升观察能力。同时,教师应当完成两个转变:一是教师的演示实验逐步向学生实验转变。因为实验不仅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等的重要手段。二是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突出演示实验的创造性,使学生学会研究与探索的方法,融问题、讨论、尝试、观察、操作于一体,不仅培养观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教师恰当运用演示的动力因素,可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突破性进展。
总之,观察能力是学好化学的一种基本功,课堂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不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和重点,就会使观察走入歧途,影响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们就要用演示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从细看、思维中培养观察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客观地认识物质,研究物质,就必须有目的地对物质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得出正确的、客观的结论。因此,学习化学要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就必须养成细看、思维的实验习惯。
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直接影响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特性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是它的目的性和准确性。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考虑怎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演示实验要鲜明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前对每一个演示实验都要精心准备。
2、是它的示范性和明显性。教师做演示实验过程的每一步,实际上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示范操作过程,所以教师必须首先重视,在实验中讲究规范,切不可随便操作,如称药品质量时,为图省事用手拿砝码;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准自己和学生等等,都会因疏忽导致“负效应”。教师演示,对学生有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演示实验既然是做给学生看的,就必须尽量使每个学生看清实验现象,所以尽量用较大的规格的仪器和较多量试剂完成,有颜色变化或沉淀产生及消失的实验可用白纸或黑纸衬托,有的实验放在明亮或黑暗处观察或进行投影演示等。对现象细微或瞬间即逝的实验采用投影或随堂分组实验以利于学生观察;对有毒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应进行改进以降低或消除污染从而减小学生的恐惧感。对耗时长的实验可改为课外兴趣实验。如钢铁的腐蚀实验,让学生课后观察现象,做好记录,分析思考。
3、是它的启发性。教师善于利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注意演示实验的启发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演示实验中各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揭示变化的实质。但教师不能让学生停留在看热闹的层次上,要在他们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揭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演示实验就是一个舞台,教师要高度重视,自导自演,巧妙利用演示实验的特性和无穷魅力,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从演示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
不同内容的演示实验,由于不同的教学要求,其目的有所不同,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演示实验的内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当然“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动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地、敏锐地、精确地从事观察活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只有积极自觉地观察,才能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自然的变化规律。在演示实验中不仅需要注意其特性,更需要教师审时度势,灵活机动.若全部照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有时会因实验效果不够理想而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只有将实验加以改进或从教法上加以妥善处理,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例如:初中化学《绪言》一节课,为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这一概念,从镁带燃烧实验入手,再增加“变色液”“魔棒点灯”等几个趣味小实验,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察方法。课后再布置学生在家里做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所以教师的能力是做好实验的关键。化学演示实验,学生感兴趣,且兴趣越高,自觉观察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越快。只有这样才能使兴趣成为实验观察的催化剂,充分发挥兴趣在提高观察能力中的独特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三、从感官中培养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眼睛看,脑子想,手中画,有时还充分利用味觉,嗅觉和触觉。因此,思维活动要贯穿在观察的全过程中,同时,还要延伸到观察的前后。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应对观察中出现的每一种变化都要打个问号,把这些感性认识通过动脑上升到理性认识。观察结束后,要对每一个观察结果作认真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做实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动力因素,所谓动力因素,就是推动人们运用创造能力作用于客观对象的非智力因素,即个性特征。主要指信念、毅力、勤勉、热情、欲望等等。有了它,人们的创造能力就会提高很多。相反,如果没有动力因素的推动和保证,即使创造能力再强,也是难有作为的。教师应当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化学现象、精致美观且符合科学原理的设计来感染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努力营造出教师和学生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自由、平等的氛围,要向学生讲明主动提出问题的好处。实验中的疑点正是创新的起点,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源泉。化学反应的现象既可能有色、味、态的变化,又可能有气体生成,沉淀析出或发热、发光等现象。有的现象常被遮盖,为学生所忽视,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深刻观察,大胆释疑,在疑中提升观察能力。同时,教师应当完成两个转变:一是教师的演示实验逐步向学生实验转变。因为实验不仅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等的重要手段。二是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突出演示实验的创造性,使学生学会研究与探索的方法,融问题、讨论、尝试、观察、操作于一体,不仅培养观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教师恰当运用演示的动力因素,可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突破性进展。
总之,观察能力是学好化学的一种基本功,课堂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不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和重点,就会使观察走入歧途,影响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们就要用演示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