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广大·尽精微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jg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的众多当代摄影家中,杉本博司的作品尤其别具一格,他并不象大多数摄影家那样关注广泛的题材,而是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将自己的创作实践始终定位在既定的轨道上。具体而言,在他的全部拍摄历程中,只将镜头聚焦在三个先后开始、并持续至今的系列上,既博物馆系列、老式影剧院系列和海景系列。作品以无懈可击的黑白语言和钻石般鲜明锐利的影像将摄影的魅力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使他在国际当代摄影界稳居重要的一席之地。
  杉本博司于 1970年从日本立教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即移居美国洛杉机。尽管当时所学的专业与艺术毫不沾边,但他却一直对东方及日本的传统美术抱有极大兴趣,长年来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研究。尤其是到了美国之后,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他对东方古典艺术精神有了新的体悟。后来他进人著名学府——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学习设计,在此期间他开始研究摄影并逐步使其成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对东方绘画中的空白处理和单纯化的形式语言的心领神会。 1974年他毕业后定居纽约,身处国际现代艺术中心,杉本博司逐渐找到了自己艺术的定位——以传统语言表述现代观念。
  最初使杉本博司在国际艺术界为人所知的是他从70年代中期开始拍摄的纽约自然博物馆系列。他使用8×10英寸的大型相机,不可思议地生动表现了远古时代动植物的生息状态,混沌未开的苍茫原野在他的镜头里传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真切地感受到没有语言的悠远时代的传说般场面。显然,杉本博司在这里追求的远不是这些模型的简单再现,而是致力于对摄影语言的开掘。
  如果说他拍摄的那些自然标本所捕捉到的是静止的瞬间的话,那么他后来的影剧院系列则是流动的时间。从70年代后期开始,杉本博司遍寻美国各地遗留的20世纪初期的老式影剧院,在放映电影时,始终保持相机快门的开启状态,对着银幕拍摄,使之成为一块纯粹的白色发光体。杉本博司通过银幕这一载体将时间的流逝形象化了,他将这称为“被曝光的时间”。画面中耀眼的白光产生出一种神话般的辉映,老式影剧院内部的各种豪华装饰在它的映照下,如同凄美的废墟一般具历史感。古希腊风格、古埃及风格以及中国和西欧风格的纹饰、立柱、壁画等等,在若隐若现之中产生出一种仪式般的神圣和肃穆,和他的拍摄行为一同积淀在画面上的文化和历史的因素更凸现了时间的概念。
  杉本博司从80年代开始拍摄海景系列,为此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与以往风格不同的是,作品的构图极为简炼,水平线一反构图规则地居画面中央,将天空和大海一分为二,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其它多余的景物,唯一能让观者辨别每幅作品不同的只有他所提供的类似文书档案的标题。但在天空和大海的单纯组合之中,却充溢着我们平常感受不到的、有着深厚意味的气氛。在同样构图的不断重复中,杉本博司捕捉住了波纹的形状、水色的浓淡、以及天空大气的极细微的变化,作品着力表现的是空气的密度,海水的组成和光的作用,产生出一种令人目眩的力量。随着对自然界中似乎不受时间侵蚀的天光水色的还原,杉本博司的海景具有了超越常规时间和地理概念的、可以被称之为“永远”的意义。
  从自然博物馆到老式影剧院系列,杉本博司一直追求的是将时间定格的表现。如果说在老式影剧院中还能看到其主观意志的流露的话,那么在海景系列中,随着画面的高度洗炼乃至抽象化,作者的主观意志则完全消融在画面所表达出的无限时空之中,从而达到了“大象无形”的至高境界,这也是杉本博司的作品之所以能获得国际性评价的原因所在。
  


  如今,杉本博司依然常年奔波于世界各地,难得回到日本。由于时间上的原因,在日本期间我没能有机会当面采访杉本博司先生。于是我只好从多伦多拨通了他纽约工作室的电话,他正忙于为即将在奥地利揭幕的个人展览制作作品。在我说明意图之后,杉本博司先生十分友好地接受了我的电话采访。
  问:首先请谈谈东方传统文化对您的影响。
  答:我很喜欢中国的宋代山水画,特别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作品。尽管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你也许还可以在我今天的作品中看到他的影响,(杉本博司先生居然头头是道地对我谈起了中国古代美术)“宋代有北宋与南宋之分,北宋的山水画比较厚重、大气,和后来的‘泼墨山水’有些接近。南宋的山水画比较单纯,几乎是单色的、对局部风景的细致描写,但表达出来的意境却更加深远。(我很自然地想到了马远的那幅著名的《踏歌图》,真实的细节刻划和对浪漫诗意的追求正是其典型的美学特色。以其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这不也正是杉本博司作品的生动写照吗?)当然,由于长年在海外的工作和生活,我现在的作品也融汇了西方的审美意识。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
  问:您的作品与美国著名黑白摄影大师亚当斯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我很早以前就开始学习亚当斯的手法,这里有非常多他的作品出版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尽管现在的作品和他有些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对细部的表现等等,但创作思想是有很大区别的。亚当斯追求的是忠实自然、表现自然。我的作品你已经很熟悉,明显不是这种类型的。
  问:您是用写实的手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能谈谈您那著名的三个系列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答:三个系列的内在联系就是‘时间’,这就是我要表达的概念,也是我全部作品的基本构思。自然博物馆系列是过去的时间,老式影剧院系列是片段的时间,海景系列是永恒的时间。
  问:我最喜欢的是海景系列。作为作者,您较为喜欢哪一个系列?
  答:对于我来说,作品就象我的孩子一样,不可能喜欢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我一直是在用全部的精力来平等对待它们。(电话那头传来杉本博司先生友善的笑声。)
  问:您现在还是同时在拍摄这三个系列吗?
  答:是的。虽然三个系列的拍摄是先后开始的,但一直是交替进行,现在还是这样。也可以说是平行进行,没有主次之分。
  问:您作为一位黑白摄影家,能谈谈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吗?
  答:黑白摄影当然要比彩色的难得多。我觉得根本区别在于彩色摄影的‘色’是化学性的,有一点工业制品感觉。虽然能吸引注意力,但很容易浮在面上。而黑白摄影的‘色’却是具绘画性的,就象水墨画里的墨色一样,它是往下沉的,表现力无疑要大得多。
  问:能给我谈谈您的具体工作情况吗?比如说如何拍摄、冲印等等。
  答:我现在有三位助手,拍照时毫无疑问必须我亲自动手,暗房里我们也总是在一起工作。
  问:这么说,后期制作您也几乎都是自己动手?
  答:不是几乎,而是全部。不论作品的尺寸大小,我都是自己动手。自己作品非自己动手不可,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问:我知道,您的作品参加了1998年的上海国际艺术双年展。您去过中国吗?
  答:我只去过台湾和香港,中国大陆还没去过。当时曾想去拍台湾的海景,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我拍过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海,但是还没去过中国。我知道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我非常希望能去拍中国的大海。”
其他文献
在摄影创作中,我们每人可能都会有一些拍得不太好,不成功的作品,但又舍不得丢弃。如果利用后期再创意加工制作,就会使它们起死回生,制成效果较好的摄影作品。《天鹅湖》就是利用数码影像技术进行加工制作的。  1、首先,我用平台扫描仪(夏普330型),将4张天鹅素材片与1张湖水风光照片先后扫描输入计算机,扫描时的分辨率设在600dpi。再运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5.0进行组合、加工制作。  2、对
期刊
书店里陈列着各种版本的绘画作品集,那些精美的美术出版物在制版、印刷前均要对原作进行拍摄,拍摄质量对于制版印刷有着关键的影响。此外,拍摄绘画作品还具有印放照片、灯箱片和制作幻灯片等多项用途。拍画要求做到横平竖直,画面不失细节,色彩还原准确,以达到再现原作的风貌。  拍画使用的设备  拍摄国画、水粉画、素描等作品要钉在壁板上,而油画、轴画和带框的绘画作品,需要挂在或是依靠在壁板上,因此壁板是拍画不可缺
期刊
近几年来,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及其外部设备新产品推出的周期越来越短,已经到了以月为计算单位的地步。轻便型数字相机首先作为计算机的外设推出,从其一面世就倍受人们关注。数字相机是对传统照相机的一场革命,虽然数字相机目前还有种种不足,轻便型的数字相机的成像质量和传统的135相机还稍有差距;专业级数字相机虽好,但其昂贵的价格又使一般摄影爱好者只能望其项背。但是数字相机正处在发展初期,其势头强
期刊
1945年在美国出生的日本血统摄影家帕特里克·长谷,在1980年代,用七年时间与艺术家安德理·特蕾西合作,创作了一系列新颖的有真人尺寸的“立体结构摄影”。他在创作中,利用摄影剪贴物、油画的背景、极为复杂的道具以及真的人物,精心构成了一幅幅寓意深刻的艺术品。他再利用大尺寸的宝丽来一次成像照片,把这个布置出的景像拍摄下来。这里介绍的是他的系列作品中的一幅题为《阿拉马哥多的蓝调》(见图)。因为帕特里克在
期刊
主持人:那日松、陈仲元、郑壬杰世纪末的一天,我们与一些相机收藏爱好者和几位摄影器材经销商聚在北京摄影器材城的一间办公室里,对着琳琅满目的相机橱窗,漫谈照相机的收藏和它的市场。  主持人:摄影爱好者中有不少人属于器材发烧友,他们对各种类型的照相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是相机收藏爱好者。当然与邮票、古玩等收藏行为相比,相机收藏显得冷清多了。但不管怎么样,这个市场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热衷于此的人也在逐年增
期刊
我不懂摄影,总觉得那是件很奇妙的事情,但不幸却结交了一党痴迷摄影的朋友,我称他们为一群“摄鬼”。每到周末,抑或节假日,我所有的空闲时间全交由他们给安排,常常是人在梦中,电话就迷迷糊糊地响了:“嗨,哥儿们,赶快起床,收拾行装,这回可得去三五天!”这下完了,好不容易赶上个睡懒觉的机会,又让他们给搅黄了,眼睛未睁开便开始穿衣服,这常常让我暗自生出许多“交友不慎”的感慨!  每次出行,按他们的说法那叫“创
期刊
近二十年来,中国摄影艺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  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的摄影者。他们如夸父追日,在摄影之路探索精进!  福建李世雄、广东安哥、河南于德水、解放军袁学军,是这一时期不同摄影领域的颇具典型意义的代表。  过去,本刊就曾关注过他们,除刊发他们那些已成为摄影精典的作品,还先后以《〈先躯者之歌〉及其他——李世雄和象征主义摄影》(1989.2)、《给摄影家拍照——安哥快照》
期刊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早期摄影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919年,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批文人学者、有识之士加入到摄影队伍中来,以他们广博的学识、深厚的艺术素养和不懈追求的探索精神,在摄影艺术处女地上披荆斩棘,辛勤耕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新兴的摄影艺术在我国这一时期的繁荣和发展。本栏目希望通过回顾介绍这段历史,追忆纪念摄影先贤,激励同仁在现代图像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再创摄影辉煌。    公元192
期刊
于德水当《河南画报》的副主编快两年了,这两年没有主编,所以这一阵子画报上他的署名后边就还有个括号,里面是“执行”二字。由著名摄影家而出任画报的领导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于是乎于执行副主编的手下就有了“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现如今虽说是进入了什么“读图时代”,可带着“画报”俩字的杂志在市场上就是火不起来,就像那青春已逝的过气美女。孰不知,这年头可读的图是太多了,市场的宠儿是流动着还带有声音的图像
期刊
巧用遮光罩    深圳福华路上步医疗中心宿舍3-602房 王仁杰   我是深圳的摄影爱好者,近期发现深圳中心公园前安装了许多的彩色照明灯,使得街道夜景变得绚丽多彩,于是携带了尼康F-401X相机前去拍摄,为了防止眩光进入镜头,我在28-80mm镜头前加装了遮光罩,拍摄数张后,我别出心裁,将80-200mm镜头的遮光罩(接口φ75mm、罩口为81mm)调过头来,反套在28-80mm镜头的遮光罩上,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