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是当前教学改革实验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奠定终身学习观念与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教学思想;教学视野;实践能力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现代教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越来越重视教学对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针对中学生爱思考、好表现、有较灵活的思维和较强烈的求知欲等心理特征,依据教材及教学方法的要求,我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本着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照顾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由浅入深的预习要求,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有效预习模式。
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这种预习模式的坚持实施,的确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实际教学中,原本用于“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环节变成了“检查预习促进能力发展,汇报成果”的板块;生字的教学也突出了重点,优化了教学时间;课堂中的有效学习可以直接切入核心,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关注点”、理解上的“困难点”、阅读感悟的“兴趣点”扎实进行,课本剧表演、小组合作创编故事等更多情境化的语文拓展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更是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常常做”“踏实做”。再好的预习要求如果不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踏踏实实地落实下去,那到头来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而想要学生把预习要求扎实完成并坚持下去,教师就一定要注意从多方面推动学生预习的坚持性:1.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这可以通过课上更多地给予其表现的机会、适当的表扬,分层次加“星星”的方法进行。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鼓励的方法非常有效。2.加强预习的检查性。预习也是作业,老师一定要注意亲自批改,在这一过程中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点评和预习方法指导的调整。3.与家长积极有效地沟通。预习除最初几堂课的课上指导外,通常都是在家中完成,因此只有先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明白学生预习的意义及此阶段的方法后,在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下,预习要求才能够真正得以合理实施,预习也才能在学生习惯养成阶段得以坚持。因此,在预习的要求中,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
大家都知道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这样教师就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墙上,或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贴在自己书桌的左上角,让其天天看常常受到启发和鼓舞。名人名言也可过几天换一次,还可挂在学校的走廊上或是学生的寝室里,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要想让学生读书首先得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可供选择的书。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当学生看到满目琳琅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其次,班上还可以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图书捐出来,编好书号,专人管理。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学生在一片阅读的氛围中,受到了感染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被点燃了。但是他们对阅读的对象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这时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向中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选书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喜欢文艺的学生可向他们《聂耳》《贝多芬》的故事。对于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可向他们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性格内向的学生可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如《爱因斯坦》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情境,可以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可以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詞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学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边看,我一边请学生说说翠鸟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表述着自己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写的是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我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的海鱼,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鸟,它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此时,学生们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多媒体课件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总之,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学生,这样会使他么从这些教学活动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以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
(贵州省威宁县第九中学)
关键词: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教学思想;教学视野;实践能力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现代教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越来越重视教学对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针对中学生爱思考、好表现、有较灵活的思维和较强烈的求知欲等心理特征,依据教材及教学方法的要求,我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本着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照顾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由浅入深的预习要求,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有效预习模式。
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这种预习模式的坚持实施,的确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实际教学中,原本用于“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环节变成了“检查预习促进能力发展,汇报成果”的板块;生字的教学也突出了重点,优化了教学时间;课堂中的有效学习可以直接切入核心,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关注点”、理解上的“困难点”、阅读感悟的“兴趣点”扎实进行,课本剧表演、小组合作创编故事等更多情境化的语文拓展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更是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常常做”“踏实做”。再好的预习要求如果不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踏踏实实地落实下去,那到头来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而想要学生把预习要求扎实完成并坚持下去,教师就一定要注意从多方面推动学生预习的坚持性:1.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这可以通过课上更多地给予其表现的机会、适当的表扬,分层次加“星星”的方法进行。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鼓励的方法非常有效。2.加强预习的检查性。预习也是作业,老师一定要注意亲自批改,在这一过程中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点评和预习方法指导的调整。3.与家长积极有效地沟通。预习除最初几堂课的课上指导外,通常都是在家中完成,因此只有先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明白学生预习的意义及此阶段的方法后,在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下,预习要求才能够真正得以合理实施,预习也才能在学生习惯养成阶段得以坚持。因此,在预习的要求中,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
大家都知道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这样教师就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墙上,或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贴在自己书桌的左上角,让其天天看常常受到启发和鼓舞。名人名言也可过几天换一次,还可挂在学校的走廊上或是学生的寝室里,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要想让学生读书首先得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可供选择的书。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当学生看到满目琳琅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其次,班上还可以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图书捐出来,编好书号,专人管理。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学生在一片阅读的氛围中,受到了感染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被点燃了。但是他们对阅读的对象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这时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向中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选书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喜欢文艺的学生可向他们《聂耳》《贝多芬》的故事。对于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可向他们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性格内向的学生可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如《爱因斯坦》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情境,可以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可以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詞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学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边看,我一边请学生说说翠鸟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表述着自己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写的是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我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的海鱼,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鸟,它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此时,学生们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多媒体课件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总之,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学生,这样会使他么从这些教学活动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以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
(贵州省威宁县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