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理念影响着教师的自身发展,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毋庸置疑的。投身课改的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课改的过程是我们每一个参与课改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不断更新和超越的过程。只有认真地学习、接受并内化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才可能摆脱传统的、僵化的、滞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才可能有明确的课改方向,自我完善的目标,以及投身于实践的自觉而有效地行动。本文谨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此方面的认识与实践。
一、变教学过程是对教材内容的执行过程为教学过程是对教材内容的重加工与再创造过程。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从教学准备做起,能否备好一节课,是能否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由教材到教案,再由教案到课堂教学,那决不是教材内容的两次简单的翻版,而是两次艰苦的再创造性劳动。认为只要执行了新教材,就是在实施课改,这是观念上的一大误区。在备课这一环节,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挖掘和拓展,要充分地利用并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途径与方法。具体可表述为“四备”、“四要”。
1、备课标,要明确其精神实质。 课程标准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仅要对照课标去思考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更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些理论依据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从思想深处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
2、备内容,要体现知识形成过程。 传统的备课方法只是注重于对学科知识教学的准备,而新的课改则为我们的教学活动确立了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教学线,还要在知识教学中构建能力培养线及情意生成线,并使这三条线形成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同时,要在教学内容中及时地渗透人类最新的科技信息与成果,最大程度地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为学生设计一组步步攀升的台阶。
3、备学生,要注重个性差异。 坚持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义。课堂教学的准备,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尤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心理特征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均有相应的学习内容,为他们设置相应的思考问题,确立不同层次的学生跳起来均可触及的高度。
4、备方法,要做到灵活多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及教学方法多指教师的教法,而新的教学理念所说的方法,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去教,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学生怎样去学。在此方面,我的做法是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以不同的学法指导。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学生也要一法为主,多法应变,全面准备,灵活运用。
二、变教与学的分离状态为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新课改的理念告诉我们,进行课改下的教与学,不应呈现教与学的分离状态,也不能是二者简单的线性叠加,而应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这里首要的问题是教师要正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特权式人物,把自己看成是知识的固有者、输出者,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从固有的观念中走出来,从至高无上的位置上退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情感交融,既做师长,又做朋友,真正地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之中,与学生一起成为未知领域的探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做平等中的首席,为学生逐步地展示学习的目标,和学生一起去发现问题,一起去探索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为那些思维迷茫的学生拨开迷雾,帮助那些思维受阻的学生扫除障碍,给所有向不同高度攀升的学生以信心和力量。如果把教学活动比喻成电视剧的话,那么,教师就应具有编剧、导演与演员三重角色。
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合作学习富于成效,让探索学习成为主流,并且不断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总之,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全员、全程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按以往的作法,均是由教师去完成各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只是注重对公式的记忆和运用。而如今同样是這些内容的教学,我只是在和学生一起完成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对于梯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分析了各欲求公式与已知公式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自行解决。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
三、变单一注重知识结论为在注重结论的同时,更注重形成结论的过程。
新的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过程性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改变学生的机械记忆知识结论,正确地运用知识结论的学习惯性,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寻求问题的结论,更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情感交流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经历事物客观规律被发现、被揭示的思维过程;成为运用真理、捍卫真理、发展真理的实践过程。师生一起去寻求科学探索者的足迹,一起去遭遇挫折,在挫折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一起去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引发兴趣并享受快乐。
为此,在课改实践中,我逐步构建了新型的探索式教学模式:灵活导入——问题发现——实践探索——理论验证——拓展应用。这一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不能引发思考,没有思考和探索就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运用这一模式教学时,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阶梯性问题,在灵活导入的过程中,由教师提出或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把问题作为课题提交给学生进行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初步的实验、操作、观察、想象等方法提出结论或猜想。于是,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最佳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理论验证。最后再将结论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会将学生带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科能力。
总之,新的教学理念,均为素质教育最基本思想的体现。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深刻地领会,大胆地实践。在课改的实践中,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剖析与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辱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变教学过程是对教材内容的执行过程为教学过程是对教材内容的重加工与再创造过程。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从教学准备做起,能否备好一节课,是能否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由教材到教案,再由教案到课堂教学,那决不是教材内容的两次简单的翻版,而是两次艰苦的再创造性劳动。认为只要执行了新教材,就是在实施课改,这是观念上的一大误区。在备课这一环节,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挖掘和拓展,要充分地利用并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途径与方法。具体可表述为“四备”、“四要”。
1、备课标,要明确其精神实质。 课程标准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仅要对照课标去思考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更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些理论依据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从思想深处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
2、备内容,要体现知识形成过程。 传统的备课方法只是注重于对学科知识教学的准备,而新的课改则为我们的教学活动确立了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教学线,还要在知识教学中构建能力培养线及情意生成线,并使这三条线形成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同时,要在教学内容中及时地渗透人类最新的科技信息与成果,最大程度地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为学生设计一组步步攀升的台阶。
3、备学生,要注重个性差异。 坚持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义。课堂教学的准备,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尤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心理特征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均有相应的学习内容,为他们设置相应的思考问题,确立不同层次的学生跳起来均可触及的高度。
4、备方法,要做到灵活多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及教学方法多指教师的教法,而新的教学理念所说的方法,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去教,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学生怎样去学。在此方面,我的做法是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以不同的学法指导。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学生也要一法为主,多法应变,全面准备,灵活运用。
二、变教与学的分离状态为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新课改的理念告诉我们,进行课改下的教与学,不应呈现教与学的分离状态,也不能是二者简单的线性叠加,而应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这里首要的问题是教师要正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特权式人物,把自己看成是知识的固有者、输出者,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从固有的观念中走出来,从至高无上的位置上退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情感交融,既做师长,又做朋友,真正地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之中,与学生一起成为未知领域的探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做平等中的首席,为学生逐步地展示学习的目标,和学生一起去发现问题,一起去探索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为那些思维迷茫的学生拨开迷雾,帮助那些思维受阻的学生扫除障碍,给所有向不同高度攀升的学生以信心和力量。如果把教学活动比喻成电视剧的话,那么,教师就应具有编剧、导演与演员三重角色。
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合作学习富于成效,让探索学习成为主流,并且不断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总之,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全员、全程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按以往的作法,均是由教师去完成各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只是注重对公式的记忆和运用。而如今同样是這些内容的教学,我只是在和学生一起完成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对于梯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分析了各欲求公式与已知公式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自行解决。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
三、变单一注重知识结论为在注重结论的同时,更注重形成结论的过程。
新的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过程性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改变学生的机械记忆知识结论,正确地运用知识结论的学习惯性,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寻求问题的结论,更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情感交流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经历事物客观规律被发现、被揭示的思维过程;成为运用真理、捍卫真理、发展真理的实践过程。师生一起去寻求科学探索者的足迹,一起去遭遇挫折,在挫折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一起去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引发兴趣并享受快乐。
为此,在课改实践中,我逐步构建了新型的探索式教学模式:灵活导入——问题发现——实践探索——理论验证——拓展应用。这一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不能引发思考,没有思考和探索就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运用这一模式教学时,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阶梯性问题,在灵活导入的过程中,由教师提出或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把问题作为课题提交给学生进行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初步的实验、操作、观察、想象等方法提出结论或猜想。于是,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最佳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理论验证。最后再将结论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会将学生带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科能力。
总之,新的教学理念,均为素质教育最基本思想的体现。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深刻地领会,大胆地实践。在课改的实践中,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剖析与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辱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