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高三复习,无论一轮还是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的得分低都限制了学生语文的分数,是提高语文分数的一个瓶颈。其实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多多,不能仅为了做题而做题,那样会使学生对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产生畏惧情绪,以致影响学生对语文阅读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进行阅读专题复习时,应从文本入手,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
一、多角度解读文本
有人说,高三语文复习的功利性很强,绝不做无效劳动。现代文阅读复习,更是精准到一堂课一篇到两篇的做题与讲解,可谓惜时如金。其实,江苏高考题在重视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视文学性和人文性。现代文阅读的文本都是典范的作品,大多文质兼美,放下现成的好文本,而去找所谓意蕴深刻的文章,来训练表达题、积累作文素材等,真是舍近求远。
1.带着欣赏的眼光走进文本。
对于“大家”的文章,不要吝啬时间介绍他们的成就、轶事,拓展阅读。涉及的文化现象、习俗,都不要随便就放过去,以便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磨刀不误砍柴功,“一本多用”,“亲其文才能解其意”。带着欣赏的眼光读文章,阅读就是一种享受。还可以把欣赏的好词句圈画,及时诵读品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理。然后是摘抄,以便日后模仿运用。如,《夕阳爱情》,写父亲到老才对母亲的态度发生转变,懂得珍惜母亲对他的爱。文末的那段景物描写:“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语言优美,意蕴丰富,对于学生仿写抒情类的文章,大有裨益。所以,优美的文字何止愉悦学生的身心,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和提升,不无益处。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主旨。
灵动的语言,精确的修辞,令人流连忘返;精巧的构思,值得玩味、思考;独到的见解,丰富的意蕴,复杂的情感,无不在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对于典范的文本,要理清文脉,精读细品:圈画体现作者观点或情感的句子,找出中心句,找出总结性、统领性的句子;标出表示转折、因果等关系的关联词,标出上下文中重要的指示性代词;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贯串线索,弄清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概括文本的主旨,还要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关于散文,注意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关于小说,注意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如,高考题《溜索》,怒江的凶险,环境的险恶,给领队和汉子们严峻的考验,牛和“我”表现出哆嗦、害怕,领队他们则是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冷静。小说中,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丰富和完善了领队和汉子的形象。这恰恰符合考纲的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二、注重方法指导
对于阅读题的复习,还要从各种题型的训练中,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规律。
1.主题。
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学会“三句话”概括文意。散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小说:通过讲述了什么故事,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表现了什么主题。
2.含义题。
句内三看:一看,句子的关键词语;二看,句子的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的特点。句外三看:一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含义题组织答案的形式: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
3.表达特色题。
可从几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各种感官;③描写方式、角度;④表现手法;⑤表达方式;⑥语言特色。有时,还要考虑选取典型场景或者典型景物。
4.作用题。
作用题,基本上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设题。另外,可结合具体题目,考虑具体位置及引用、人称等的特殊性。如,《平常的沈从文》的第18题,就是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作用;《何容何许人也》的第11题,也是这样。
三、内化提升解答阅读题的能力
在新课改下,高三的语文课堂无不体现教师的素养,打造高效课堂是唯一的宗旨。但是,阅读训练不能局限于阅读做题。应该从欣赏中识记、模仿、思考,走向研读、精读文本,以此提升做题能力。做题时还要注意:1.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概括中心。2.让学生学会分析题干,掌握显性、隐形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3.做题时,要与题型对路;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分析有据。4.思考有深度。此环节中,既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让学生交流合作,使他们形成对文本的体验、感悟和领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做题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语文阅读题的魅力。
作为高三的语文老师,唯有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大胆突破创新,才能走出乏味、低效的课堂。将现代文阅读复习做到牵一发而动全局,走过“瓶颈”,赢得实效。
一、多角度解读文本
有人说,高三语文复习的功利性很强,绝不做无效劳动。现代文阅读复习,更是精准到一堂课一篇到两篇的做题与讲解,可谓惜时如金。其实,江苏高考题在重视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视文学性和人文性。现代文阅读的文本都是典范的作品,大多文质兼美,放下现成的好文本,而去找所谓意蕴深刻的文章,来训练表达题、积累作文素材等,真是舍近求远。
1.带着欣赏的眼光走进文本。
对于“大家”的文章,不要吝啬时间介绍他们的成就、轶事,拓展阅读。涉及的文化现象、习俗,都不要随便就放过去,以便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磨刀不误砍柴功,“一本多用”,“亲其文才能解其意”。带着欣赏的眼光读文章,阅读就是一种享受。还可以把欣赏的好词句圈画,及时诵读品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理。然后是摘抄,以便日后模仿运用。如,《夕阳爱情》,写父亲到老才对母亲的态度发生转变,懂得珍惜母亲对他的爱。文末的那段景物描写:“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语言优美,意蕴丰富,对于学生仿写抒情类的文章,大有裨益。所以,优美的文字何止愉悦学生的身心,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和提升,不无益处。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主旨。
灵动的语言,精确的修辞,令人流连忘返;精巧的构思,值得玩味、思考;独到的见解,丰富的意蕴,复杂的情感,无不在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对于典范的文本,要理清文脉,精读细品:圈画体现作者观点或情感的句子,找出中心句,找出总结性、统领性的句子;标出表示转折、因果等关系的关联词,标出上下文中重要的指示性代词;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贯串线索,弄清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概括文本的主旨,还要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关于散文,注意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关于小说,注意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如,高考题《溜索》,怒江的凶险,环境的险恶,给领队和汉子们严峻的考验,牛和“我”表现出哆嗦、害怕,领队他们则是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冷静。小说中,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丰富和完善了领队和汉子的形象。这恰恰符合考纲的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二、注重方法指导
对于阅读题的复习,还要从各种题型的训练中,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规律。
1.主题。
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学会“三句话”概括文意。散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小说:通过讲述了什么故事,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表现了什么主题。
2.含义题。
句内三看:一看,句子的关键词语;二看,句子的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的特点。句外三看:一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含义题组织答案的形式: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
3.表达特色题。
可从几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各种感官;③描写方式、角度;④表现手法;⑤表达方式;⑥语言特色。有时,还要考虑选取典型场景或者典型景物。
4.作用题。
作用题,基本上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设题。另外,可结合具体题目,考虑具体位置及引用、人称等的特殊性。如,《平常的沈从文》的第18题,就是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作用;《何容何许人也》的第11题,也是这样。
三、内化提升解答阅读题的能力
在新课改下,高三的语文课堂无不体现教师的素养,打造高效课堂是唯一的宗旨。但是,阅读训练不能局限于阅读做题。应该从欣赏中识记、模仿、思考,走向研读、精读文本,以此提升做题能力。做题时还要注意:1.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概括中心。2.让学生学会分析题干,掌握显性、隐形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3.做题时,要与题型对路;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分析有据。4.思考有深度。此环节中,既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让学生交流合作,使他们形成对文本的体验、感悟和领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做题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语文阅读题的魅力。
作为高三的语文老师,唯有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大胆突破创新,才能走出乏味、低效的课堂。将现代文阅读复习做到牵一发而动全局,走过“瓶颈”,赢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