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变事件”奠定毛、彭深厚情谊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红军时期,特别是早期,毛泽东还不是党的主要领导人。那时在红军中人们常将“毛、朱、彭、黄(公略)”并称,因而彭德怀称毛泽东为兄长。那时彭德怀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对毛泽东的信任,正确地处理了关系红军团结与分裂的大事,这就是所谓“毛泽东写叛变投敌信”一事。
  一封交给彭德怀的神秘信件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是空前的大战,毛泽东为其所制定的方针是“放开两手,诱敌深入”,即把敌人引进根据地内来打。应该说这是个深谋远虑、稳当可靠的战略方针。可是江西省行动委员会(省委)对于上述方针提出异议,说这是右倾机会主义,是退却路线,而不是进攻路线。他们的方针是“打到南昌去”,同总前委的决定是针锋相对的。他们始则对红军进行封锁、欺骗,控制群众,不要群众和红军见面,继而散发传单,发表什么告同志书,写出大字标语:“拥护朱彭黄,打倒毛泽东”,这就不简单是党内路线斗争,而是分裂党、分裂红军了。“大敌当前,如不打破这种危险局面,就不易战胜敌人。”
  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个对于毛泽东与彭德怀的关系最为严峻的考验,这一事件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当时,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渡过赣江后,驻在东固东山坝一带。这时中央苏区正在开展肃清“AB团”的斗争和发生了“富田事变”。
  “富田事变”发生之际,红三军团正驻在于都的东山坝,总前委驻在黄陂,两地相距六七十里。此时敌军已分路进入苏区边境,红军正面临打破敌人“围剿”的严重形势,三军团处在一个关键地位。
  身为三军团总指挥的彭德怀正在考虑如何打破这种危险局面,1930年12月中旬的一天半夜,红三军团前委秘书长周高潮突然收到一个不知姓名的年轻人交给彭德怀的一份材料,其中有毛泽东给古柏(毛的秘书)的信。信内要古柏在审讯“AB团”时进行逼供,把彭德怀打成“AB团”。
  信后另附近万字的《告同志和民众书》,上面写道:“党内大难已经到了,毛泽东叛变投敌了”,要“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德)、彭(德怀)、黄(公略)”。彭德怀边看边对周高潮说:“送信的人呢?”周说:“在外面。”彭说:“是一个什么样人哪?”他说:“是一个普通农民青年。”彭说:“请他进来。”
  彭德怀看了信和传单,大吃一惊,同时还未见周进来。随后,他把滕代远、袁国平、邓萍等找来,将信给他们看后,滕代远说:“这封信有诈,毛泽东不会写给古柏这样的信,其中定有阴谋。”袁国平也说:“这是封挑拨离间的信。”
  彭德怀慧眼识真洞悉一切
  彭德怀看过材料,回想一年多来对毛泽东的印象,如他率秋收起义军上井冈山建设工农革命军、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胆识,传达“六大”决议时的认真严肃的态度,争取袁、王联盟,对行军中错杀群众者的坚决处理,对红五军守井冈山问题上的自我批评,特别是古田会议作出的决议,这一切都是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政治家风度,都说明毛泽东是一个可信赖的同志,他“决不是一个阴谋家,而是一个无产阶级政治家”,决不会背地里搞阴谋,置战友于死地。
  彭德怀还觉得这封信大有文章。仔细看来,信的笔迹虽然酷似毛体,但落款处的日期是阿拉伯数字,而毛泽东一贯是署中文数字的。他又想,信寄给古柏的,为何又送到这呢?这些都足以说明来信是伪造的。其目的显然是要挑拨一、三军团的关系,分裂红军。
  同时,彭德怀认为,这样的信不可能送给他一个人,还可能送给了朱德和黄公略等同志。如果真的送给了他们,这是一个最大的阴谋,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一个最大的不幸。
  在与滕代远、袁国平等商议后,考虑到他们驻地与总前委相距六七十里,请示来不及,怕发生意外事变,彭德怀当即写了一篇不到200字的《红三军团宣言》。宣言大意是,“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彭黄”的口号,是敌人分裂红军的阴谋。一、三军团要团结一致,拥护毛泽东,拥护总前委的领导。
  随后,彭德怀主持召开了红三军团前委紧急扩大会议。彭德怀把那封伪造信和《告同志和民众书》,先给到会人看,读给他们听,决定把三军团的宣言和那封假信派一个班送到黄陂总前委去。后邓萍立派一个班将宣言连同伪造信一并送到黄陂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呈毛泽东。毛泽东看过,“增加了对彭德怀的信任”。
  会上,彭德怀说,蒋介石调重兵来进攻红军,总前委决定“诱敌深入”,依靠群众和有利地形,战胜敌人的方针是正确的,我完全拥护。彭德怀接着说,伪造信件,陷害同志,企图分裂一、三军团,破坏总前委粉碎敌军进攻的计划,公开宣传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彭、黄,这不是党内路线争论,而是反革命的行为,是“AB团”的阴谋毒计。
  彭德怀继续说道:“从战略方针来看,我赞成三军团编为第一方面军的建制,统一指挥,这是革命的需要。诱敌深入,利用山地,依靠群众,增加自己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这是完全正确的,我完全拥护这一方针。如果违抗这个方针而又坚持自己的错误方针,总前委即可撤销我的工作,何须用阴谋办法呢?”
  通过这个讲话,到会同志的情绪转变过来了:拥护总前委,拥护毛委员,一、三军团团结一致粉碎国民党进攻。
  “叛变事件”奠定毛、彭深厚情谊
  后查明这封假信是“富田事变”的头子丛永中写的。他平时写毛体字,学得比较像。但是露出了马脚———毛泽东同志写信,年、月、日也用汉字,不用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
  第二天,彭德怀将三军团开到了小布,这里离黄陂总前委十五里。彭德怀亲自到总前委邀请毛泽东参加红三军团干部会,毛泽东欣然应邀到会。毛泽东第一次给红三军团干部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进一步巩固了总前委的领导。
  此时,国民党军正在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反革命“围剿”。敌军前线指挥张辉瓒发生了错觉,以为红军内部分裂了,迅速进到龙冈。但最后结局是,他们全师被消灭,本人也被红军俘获(后被愤怒的群众打死)。
  应该说,这次反“围剿”的胜利,与战前敌情严峻的形势,彭德怀独具慧眼,识别分裂红军、分裂党的险恶阴谋,从党的利益、红军的利益、全局的利益出发,维护红军的团结是分不开的。因为在红军初创之时,党中央远在上海,各地红军揭竿而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说有“野心家”(后来的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的批判),这正是历代农民战争最容易发生“火并”之时,可是从这件事上,我们不知到何处去找彭德怀的“野心家”影子。
  从这里,我们看到彭德怀对毛泽东的认识尽管还只是初步的,但他自从认识到毛泽东的革命品质和正确领导之后,就敬佩之、服从之。
  从彭德怀识别并正确处理这封伪造的毛泽东叛变投敌的书信的事件中,进一步奠定了毛泽东与彭德怀之间的关系。正如后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弗雷德里克·泰韦斯所说:“彭在富田事变、遵义会议和反对张国焘的斗争中给予毛泽东以决定性的支持后,到40年代初期,一直坚定地在毛泽东的阵营中。这两人的主要关系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摘自《毛泽东与彭德怀》,张树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其他文献
母亲生于1915年8月15日,2007年1月21日驾鹤西去,享年九十有二。  今年,母亲的后辈们决定为她老人家诞辰100周年举行纪念。不!不是纪念,是怀念,永远的怀念!母亲永远在后辈心中,永远在后辈眼前。  母亲一生辛劳  母亲46岁时,父亲便将尚未成年的姐姐、二哥和我(大哥已参加工作,并在经济上对家庭进行了极大帮助)留给她撒手归天。为了养活我们,母亲不分白天、黑夜,风里来,雨里去地参加集体劳动,
期刊
1944年4月28日结婚  1943年,齐心在绥德师范做学生工作时,与习仲勋相识,次年结婚。2000年,齐心写下回忆录《我与习仲勋风雨相伴的55年》,文章回顾了她和丈夫风雨相伴的55年,她在文中说:“如果把人生比作长河的话,相伴55年,可算是度过大半辈子了。”  第一次相遇,他亲切地向我微笑  如果把人生比作长河的话,我和仲勋相伴55年,可算是度过大半辈子了。  1943年4月,西北局从延安大学中
期刊
1956年结婚  在朱镕基的身边,人们总能看到他的结发妻子劳安。1951年,朱镕基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劳安也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成了他的师妹。共同的专业背景为他们相恋提供了条件。1956年结婚后,两人感情深厚,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形影不离,无论朱镕基去上海看戏,还是回母校清华大学参加校庆,劳安都默默陪伴左右。  有劳有安,先劳后安  在朱镕基的身边,人们总能看到他的结发妻子劳安。劳安,名字
期刊
无奈之下搬进中南海  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由西直门进入北平城接管防务。3月25日上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到达清华园火车站,先在颐和园休息,当晚进驻香山。  5月,中南海清理工作初见成效,周恩来、林伯渠、李维汉等在丰泽园建筑群中找到几间保存相对完好的房子栖身。当时的中南海丝毫没有皇家园林的优美华丽,处处凋残破损,枯枝败叶当阶罩,腥臭弥漫太液池。华北军区
期刊
1978到1985年,是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转折时刻,个人命运和历史的转折紧密交集在一起。对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1978年和1979年。1984年8月,我就离开中国去美国了。如果没有邓小平当年拍板,让如此大规模的中国年轻人去西方国家学习,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也不会有明天、后天的中国。  要有物质刺激  1978年,我在安徽一个很小的县办农业机械工厂。当时高考刚恢复,我小学没念完,初中念了两年,不
期刊
故事一  “我看到有家媒体报道,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  在2015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的话音刚落,会场顿时笑声一片。“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人家本来是想出去旅游,放松放松,结果呢?”总理说,“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故事二  仍旧
期刊
聂力:很有大姐风度  我(本文作者陶斯亮)是不愿翻阅旧相簿的。那永远逝去了的过去,有着我太多太多的快乐和太多太多的幸福,以至我都不愿再去触动它,就像那些陈年老酒,封存的年月越久,反而越舍不得品尝了。可是有一天,也不知是那根筋兴奋了,竟将相簿统统抖落出来,在床上摊了个横七竖八。我打开了其中的一本,纸皮面的,微微有些泛黄,里面全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照片。照片上的那个小女孩是如此的稚气,那双清澈透明、
期刊
1925年8月8日结婚  邓颖超与周恩来相识于1919年天津学生五四爱国运动期间,于1925年在广州结为革命伴侣。至今,这两位革命者之间的完美姻缘为世人传颂。1988年春,年已84岁的邓颖超抚花思人,倾诉着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和真挚的情感:“我们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  从相识到相伴  1919年夏的一天,周恩来
期刊
转亏为赢,打造服装品牌  郑永刚上小学时,“文革”刚开始,家里口粮紧张,他只得参军入伍,最终成长为部队的技术能手,至今保留着奖章。  复员一年后,他力挽狂澜,终使濒临倒闭的棉纺厂起死回生。“我喜欢干亏损厂,有意思,人家干好的我再去多没劲。”当他离开时,厂里的老工人手拉着手堵在门口,不让他走。他调走后若干年,这家厂最终倒闭了。  郑永刚的出名是从1989年开始的。1989年,郑永刚被县工业局调到了濒
期刊
丁学良出生在安徽南部宣城(今宣州)一个叫金宝圩的地方。上小学时,母亲用仅有的一套花布给丁学良做了一身衣裳。“一个丫头”,穿着花布衫的丁学良受到同学们的耻笑。他躲在茅草搭的教室里,不肯出去上体育课。因为阳光下,花布会更加刺眼。这在三年级的丁学良心里,足以铭记一生。  上世纪70年代末,丁学良赴上海复旦大学读硕士学位前,特意回金宝圩辞别,几位乡人老农仔细询问了硕士是个什么东西,最后得出结论:它等于早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