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中国古人的欲望管理体系

来源 :AMT前沿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w12345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中国文化,当前大众对现代管理理的兴趣显然要浓厚得多,两者地位一冷一热,形同冰火。然而作者深知二者思想之深浅广狭实不可同日而语,无奈将其放到一起,是希望将现代管理做为一个台阶,借这个台阶引导读者认识中国文化,理解、体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中国文化入门。上个世纪初,马一浮先生提出“六艺统摄于一心”“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本专栏内容浅陋,可聊做马浮先生这个观点的一个注脚。希望有心的读者深入体会之,更欢迎与同道师友共同探讨、互相指正。
  
  礼追求的目标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在公共的社会规则约束下的个性自由,每个人都能“尽性”的和谐社会。
  
  我在《礼记》中读到了孔子讲的这样一席话: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读罢此段,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深感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令人欲罢不能!毕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所追求的“克己复礼”,所教导的“直仁忠恕”,所推崇的“仁义礼乐”,原来都是为了管理“人情”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夫子之法,欲望管理而已!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圣人之言: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是用来管理“人情“的。“人情”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欲望和感情(注:后文中我一般统称之为欲望)。——孔子一直强调的礼原来就是管理人的欲望的。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 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
  饮食男女,死亡贫苦,这些都是非常强烈的欲望。但人往往会隐藏自己内心的欲望,不从表情颜色上表现出来。——人是受欲望驱动的,欲望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管理人,就是管理人的欲望。欲望管理存在巨大的困难:欲望是本能的,强烈的;欲望是隐蔽的,人的欲望往往会与他人的欲望冲突,为了顺利满足自己的欲望,人往往会先把自己的欲望隐藏起来;欲望是人理性难以控制的生命本能,人会羞于表达,往往会有意掩藏自己的生理欲望……
  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如果想把人强烈、隐蔽的欲望彻底展现出来,除了礼还有什么办法呢?——原来礼的作用在此!那么礼到底能否做到这一点呢?这里我们可以先留个疑问。
  人情者,圣王之田也。
  “人情”是“圣王”——代天行事的社会管理者的田地,“圣王”就是耕耘人情之田的农夫。——注意,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圣王”和马斯洛的微妙差异:马斯洛将人的欲望看成是满足的对象,满足欲望是目标;而“圣王”则将“人情”看成田地,一种手段。
  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对“人情”这块田地,通过“礼、义”耕之种之,通过讲学来拔除杂草,通过“仁”来收获,通过“乐”来安之、顺之……管理人的欲望的最高目标,是“达于顺”:身心和谐,健康快乐。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维护的是一个以“礼”、“义”、“学”、“仁”、“乐”五种前后联贯、相辅相成的方法组成的欲望管理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对复杂多变的“人情”进行管理,使人达到“顺”的境界。那么?“礼”、“义”、“学”、“仁”、“乐”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
  夫子之道,博大精深,我们这里先初步了解一下“礼”,略窥一下圣人的门径。孔子往往言简意赅、微言大义,不易理解;孔子之后,荀子对礼的理论有深刻的研究并进行了明白晓畅的说明。后面我们主要通过荀子的论述来认识礼。
  
  “礼”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能现在回答。因为“礼”这个东西,对中国人影响甚巨。然而“礼”这个词,几千年来已经受到非常大的污染,以至于现在不管知与不知,懂与不懂,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礼的理解和认识。匆忙下一个定义,无助于人对礼的深入认识。要真正认识礼的本质,需要抛弃所有的现成观念,从起源开始,来认识“礼”。
  
  礼的起源——欲望管理
  前面已经提到,礼是用来管理人情、欲望的。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礼记》
  这个观点并非孔子即兴而发,随口而来。我们来看荀子对礼的看法: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儒家大师对礼的认识从起源上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礼是欲望管理的一种方法,使欲与物“两者相持而长”,避免“争、斗、乱、穷”。
  因此,我们可以说,礼的起源是欲望管理的需要。
  
  礼的方法——明分使群
  礼的方法,也就是欲望管理的方法,可以用荀子提出的“明分使群”来概况之。荀子对明分使群是这样论述的: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
  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
  所谓明分使群,简单理解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如对人是“德、能、技、职”)将人和事加以分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建立一个有等级差异的社会,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群体。通过“明分”来“使群”,可以避免“离居则穷”和“群居则争”的尴尬局面,达到“救患除祸”“养人之欲”的目的——让人与人能够和谐相处,互相合作,共同努力,满足欲望。
  
  礼的作用——“节”、“文”与“随心所欲不逾矩”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礼是用来管理欲望的,那么,礼在管理欲望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根据冯友兰先生的观点,礼之用有两个方面:“节”人知情与“文”人之情,我们以此为基础认识礼的作用。
  
  “节”
  节,就是节人之情,节人之欲。礼通过定分来节制人的欲望。
  礼强调人的感情欲望的流露,应该有所节制,符合“中”的原则,避免与他人的欲望的冲突。从这个角度看,礼是一种对人从外部进行约束、促进人际和谐的行为规范。孔子崇尚“直”,希望人能真情流露的同时又强调“以礼节之”,就是强调礼的规范作用。而荀子直接从人有满足欲望的本能出发,以人性为恶,没有节制则会互相冲突以至于“争、斗、乱、穷”,因此“先王制礼义以分之”。
  礼规定了社会等级的差别,这中规定也是一种规范、一种节制。这种差别的需要也是使人能够不相互冲突。对于这一点,荀子是这样论述的:
  分均则不偏,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 《荀子》
  俗语说“一个槽上拴不了俩叫驴”,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文”
  文,就是文人之情,文人之欲。也就是使人文雅,使人的欲望通过一种美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文”也可称“饰”,或者直接叫“文饰”。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正是文的作用,才使人从粗鲁到文雅,从野蛮到文明。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就是文对直、质朴的调和作用。
  
  礼的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过“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我们从狭义上理解这句话,可以说是“欲望在规范内的合理表达”。因为有礼的“文”的作用,将欲望美化、雅化,这样人就能够“随心所欲”-放心大胆地表达、满足自己的欲望;与此同时,礼又有的“节”的作用,使人的欲望表达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损害他人——“不逾矩”了。
  因此,礼的“节”和“文”的作用,实际上是起到了一个帮助人扫清障碍和心理负担,专注于自己符合规范的合理欲望,尽情表达之的作用。使人更专注、更放心大胆、更尽性、更自由——在礼的约束范围内的自由。
  
  “礼”是什么?
  有了前面的认识,我们现在可以稍微认识一下什么是“礼”了。
  力是欲望管理的一种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明分使群”——通过分工合作将社会组织成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
  从欲望管理的角度看,礼有两个作用:对人欲望的“节”和“文”
  
  礼的目标——个性自由的谐社会
  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礼追求的目标就是社会中每个人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在公共的社会规则约束下的个性自由,每个人都能“尽性”的和谐社会。
其他文献
现代战略采购管理应当打破单一界面、站在企业整体最优和供应链最优的基础上去管理和决策。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采购供应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柔性化经营,有效应对市场的重要手段。现代战略采购管理只有打破单一界面、站在企业整体最优和供应链最优基础上,在细分管理的基础上,合理制定物流服务决策、实施良好的S&OP(销售及运作规划,具体见下文)以及供应商管理才能真正为企业取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
期刊
许辉所面临的问题,是所有采购经理都要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备库。    许辉所面临的问题,是所有采购经理都要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备库。然而,怎样的数量才是合理的?提早多少时间的备库才能既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又避免无谓的过多库存影响企业资金运转?这的确是个令很多采购经理包括企业负责人头痛的难题。  从许辉的经历来看,他是个资深的销售好手,深谙市场
期刊
市场需求是变幻莫测的,如何将被动采购转化为主动采购是许辉应该考虑的。    一般说来,采购部门,往往是和公司内部各个部门打交道最多的一个部门,销售,生产,财务……采购部门的工作,也因此涉及到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制约。这个案例讲述的是一家分销型企业采购部门经理的困惑,许辉感慨“不像生产型企业的订单管理员接到销售的催货,还可以跑到车间看看进度催催工人,实在不行帮着干干。”其实,在我看来,不论是处
期刊
从供应链管理角度看,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即库存越高,订单满足率越低。许辉可以尝试以库存为核心优化企业供应链。    有问题就意味着有改进的空间,正如危机意味着危险中包含机会。在这个案例中,许辉面临的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第一:从业务运作特点出发,应采取什么库存控制策略?第二:如果有合适的方法,从许辉所处的地位来看,如何去实施控制的方法。  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看,库存控制只是企业的目标之一。企业生存
期刊
在“绿色”当道的国际市场,不断追求自身对市场“绿色要求”的适应能力的企业,才是真正具备软竞争力的“识时务者”。    近日,国内IT服务行业提出的“绿色供应链”,受到广泛关注。“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指企业要跳出生产环节,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以至回收各个阶段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能,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所谓“绿色运营”。  尽管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刚刚开始,且尚未
期刊
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扯皮推委、兜圈子效率低下,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很常见。能不能让跨部门跨岗位的人协同起来“做正确的事”,这是流程管理擅长的问题。能不能跨部门跨岗位的人都象最有经验的人那样“正确地做事”,这是知识管理擅长的事情。流程管理、知识管理,流程管道和知识活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AMT致力于成为帮助企业“流程和知识结合出实效的NO.1专家机构”。本专栏由AMT合伙人王玉荣女士主持。  
期刊
如果说上个世纪的精益生产更多地追求零库存的话,那么,今天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柔性制造已成了精益制造最核心的内容。    《商务周刊》在介绍通用汽车赶超丰田管理时,是这样描述的,“兰辛工厂使用计算机无线电通信系统将看板信息发送到专门运送零部件的拖车中,拖车司机从车上的电脑显示器收到相关信息后,就会把零件准时送到需要零件的工人那里。当电脑控制的推车把零件装到车架上时,传动装置才会出现在装配线
期刊
IT经理常常感到IT员工“难招、难管、难留”。  IT经理只有了解部门内每个人的特点才能做到知人善用。    情景一-招人难:某公司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准备上马ERP系统。可是因为公司信息化基础薄弱,IT部门人很少,于是准备先招聘一些有经验的IT人才过来。本以为有过ERP实施经验的人很容易招,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面试之后才发现,合适的人才很难找到,可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要么是刚毕业的IT专业毕业
期刊
各大软件商赶着推出自己的个性化平台,纷纷号称其引领了管理软件第三次浪潮。个性化与标准化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企业应该如何选择?    《2006年管理软件现状与趋势》报告指出:当前管理软件产业的主要矛盾为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与软件产品的标准化之间的矛盾。甚至,有这一矛盾的管理软件应用高达94.5%!  业界分析也指出,管理软件产品表现为平台化和模块化两极趋势,这一趋势强化了针对不同垂直市场层次的产品个
期刊
与一个被视为“神人”的营销高人的一席谈话,一语惊醒梦中人:营销总监其实很好当!    一个以前在生产销售饮料的大公司做营销总监的高人,到了生产销售运动鞋的大公司做营销总监,不到三个月改变了这个企业营销计划很难推行的历史,销售业绩节节攀高,被视为“神人”。何以如此厉害,其中必有诀窍,于是和此高人到茶馆深聊了一回。一席话惊醒梦中人:营销总监其实很好当!  以下是我们谈话的节选,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希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