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是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下面就以黄泽镇中学庞少英老师《多边形(1)——四边形》的教学案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案例展示]
1.新课引入
师:今天我们讲5.1(1)《四边形》,大家在小学已经对四边形的知识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将更系统地学习它的性质,并运用性质解决一些新问题.
5.探究活动
师:我们继续探讨大课间跑步运动,如图2,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这几个角的角度之和是多少?(学生观察效果图,展开讨论)
生4:360°.师: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生4:因为每个外角都与相应的内角互补,也就是说它们的和是个平角,所以外角的和等于四个平角减去内角和,即等于360°.
师:很好,也就是说四边形的外角和同样也是等于360°,下面来完成以下练习.(多媒体展示练习题目,并由学生口答)
6.应用及拓展
用课件展示例题:如图3-1,在长方形ABCD中,BE平分∠ABC,交CD于点E,DF平分∠ADC,交AB于点F.问:DF是否平行于BE?请说明理由.(2)变式:若将图3-1的长方形ABCD改成图3-2中∠A=∠C=90°的四边形,其他条件不变.问:DF是否还平行于BE?请说明理由.
如此一来,就可以引领整堂课,准确合理地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式学习过程不宜过多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理念,甚至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容要求,对教学实践乃至教材编写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部分教师对探究式学习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一种是对探究学习泛化,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或是制造一些形式上的合作、讨论场面便称之为探究;另一种则是对探究学习的神化,认为探究学习应完全由学生自己提问、发现.实际上新课程强调探究,但探究不宜多,好钢用在刀刃上,设计一个好的探究问题是课堂设计的重点,掌握“三基”,提高初步探究能力为主.本案例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讨论来一步步探究问题.但是很显然,在第一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证明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其他方法,而是直接给出图,让学生来观察,这就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没有体现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相整合
一般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既要考虑数学内容的特点,又要考虑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也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本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基本原则.
但是,很多教师都在认识信息技术上产生偏差,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学手段现代化”之间划等号,扩大了CAI的辅助功能,完全以计算机代替教师.本案例就是以课件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进行,“黑板搬家”式的技术运用,实际上都是形式主义,教学效果并不好,因此,我们可以在做练习时适当请几位学生上去板演,不但能够促使学生动脑思考,不再依赖于课件上的解题过程,而且也能够从中发现学生的漏洞,一举两得.
(责任编辑 金 铃)
[案例展示]
1.新课引入
师:今天我们讲5.1(1)《四边形》,大家在小学已经对四边形的知识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将更系统地学习它的性质,并运用性质解决一些新问题.
5.探究活动
师:我们继续探讨大课间跑步运动,如图2,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这几个角的角度之和是多少?(学生观察效果图,展开讨论)
生4:360°.师: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生4:因为每个外角都与相应的内角互补,也就是说它们的和是个平角,所以外角的和等于四个平角减去内角和,即等于360°.
师:很好,也就是说四边形的外角和同样也是等于360°,下面来完成以下练习.(多媒体展示练习题目,并由学生口答)
6.应用及拓展
用课件展示例题:如图3-1,在长方形ABCD中,BE平分∠ABC,交CD于点E,DF平分∠ADC,交AB于点F.问:DF是否平行于BE?请说明理由.(2)变式:若将图3-1的长方形ABCD改成图3-2中∠A=∠C=90°的四边形,其他条件不变.问:DF是否还平行于BE?请说明理由.
如此一来,就可以引领整堂课,准确合理地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式学习过程不宜过多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理念,甚至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容要求,对教学实践乃至教材编写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部分教师对探究式学习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一种是对探究学习泛化,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或是制造一些形式上的合作、讨论场面便称之为探究;另一种则是对探究学习的神化,认为探究学习应完全由学生自己提问、发现.实际上新课程强调探究,但探究不宜多,好钢用在刀刃上,设计一个好的探究问题是课堂设计的重点,掌握“三基”,提高初步探究能力为主.本案例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讨论来一步步探究问题.但是很显然,在第一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证明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其他方法,而是直接给出图,让学生来观察,这就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没有体现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相整合
一般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既要考虑数学内容的特点,又要考虑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也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本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基本原则.
但是,很多教师都在认识信息技术上产生偏差,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学手段现代化”之间划等号,扩大了CAI的辅助功能,完全以计算机代替教师.本案例就是以课件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进行,“黑板搬家”式的技术运用,实际上都是形式主义,教学效果并不好,因此,我们可以在做练习时适当请几位学生上去板演,不但能够促使学生动脑思考,不再依赖于课件上的解题过程,而且也能够从中发现学生的漏洞,一举两得.
(责任编辑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