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了解通过CT和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情况,为临床中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07年12月~2010年 12月期间收治的12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为纵隔型肺癌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其CT和MRI造影资料。所有的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然后对患者的CT和MRI影响上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范围及其纵隔和肺的关系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中均为单发肿块,9例患者的肿块呈现类圆形和椭圆形,3例呈现不规则形。平扫时的病变密度均为的为11例,局部可以见到坏死灶1例。边缘分叶10例,边缘毛刺者有4例,有6例患者的肿瘤边界清楚,4例患者的肿块部分边界不清,2例患者的肿块边界完全不清。有7例患者的肿块位于上纵隔,3例位于中纵隔,2例位于下纵隔,其中有10例位于前中纵隔区域,有2例位于后纵隔者。9例中央型肺癌,3例为周围型,有5例为肿块和肿大淋巴结融合。结论:临床中通过分析CT和MRI的表现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纵隔型肺癌;CT;MRI;X线计算机
纵隔型肺癌是指肺原发癌的病变位置靠近纵隔或者是原发于纵隔内的左右主支气管,原发癌的范围较小,但是其早期就有纵隔淋巴结的转移,且还形成团块状,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肿瘤逐渐生长变大后,侵犯纵隔胸膜和(或)纵隔内肿大淋巴结相融合,和原发纵隔肿瘤或纵隔内转移瘤的形态极为相似,在诊断中极易被误诊。本文笔者通过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纵隔型肺癌的1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造影的影像学资料,为临床中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现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的对象是我院在2007年12月~2010年 12月期间收治的12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为纵隔型肺癌的患者,其中男性有8例,女性有4例,年龄在38~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岁。临床中患者主要表现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闷、声嘶等症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声嘶1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2例,肢端肥大症者1例。
1.2 检查方法
本组研究中使用的CT扫描仪为PHILIPS Brilliance 16排螺旋扫描仪,扫描时60kw Generator,0.5 sec rotation,扫描时自肺尖直至上腹部,包括双侧肾上腺。检查时指导患者处于仰卧位,并用双手将头抱住,深吸气后屏气,然后进行扫描。本组中有9例行增强扫描,将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通过静脉团注,团注时的速度为1.5~2ml/s,并于60~90s后开始进行扫描。本组使用的MR成像仪是PHILIPS. Inteva 1.5T成像扫描仪,扫描时体线圈,常规的SE/FSE序列,平扫包括横断、冠状面T1WI,T2WI。于横断或者冠状面扫描时加使用脂肪抑制T2WI,横断、冠状面T1WI为增强扫描,扫描时层厚为8~10mm,层间隔为0.5~1.2mm,钆二乙三胺五醋酸(Gd-DTPA)为增强对比剂,使用MR专用的高压注射器,注射时的剂量为0.1mmol/kg,速度为2ml/s。
2 结果
本组研究中选取的12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经过CT和MRI检查显示均为单发肿块,病变部位均处于纵隔胸膜下。有9例患者的肿块呈现类圆形和椭圆形,3例呈现不规则形。平扫时的病变密度均为的为11例,局部可以见到坏死灶1例。T1WI扫描显示不均匀等信号,T2WI扫描显示为不均匀信号。边缘分叶10例,边缘毛刺者有4例,有6例患者的肿瘤边界清楚,4例患者的肿块部分边界不清,2例患者的肿块边界完全不清。有7例患者的肿块位于上纵隔,3例位于中纵隔,2例位于下纵隔,其中有10例位于前中纵隔区域,有2例位于后纵隔者。9例中央型肺癌,3例为周围型,有5例为肿块和肿大淋巴结融合。有8例患者肿瘤邻近相应支气管受压变窄或者闭塞。
3 讨论
纵隔型肺癌是肺癌影像学中表现较为特殊的类型,是常发生于纵隔胸膜下的肺癌,临床中主要是以侵犯纵隔为主的特殊部位的病变。纵隔型肺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属于肺癌组织学分类中的一种,临床中也并不少见,其影像学表现和纵隔占病变有相似之处,临床中的表现并不具有典型性,因此在影像上常常被误诊为纵隔肿瘤。
综合文献表明,纵隔型肺癌的形成机制有以下几点:(1)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肺部明显缩小,其紧贴于纵隔并使其变宽;(2)靠近纵隔胸膜的周围型肺癌临床中表现的症状类似于纵隔肿瘤;(3)原发性肺癌的病变范围较小,且其发生时的位置一般具有隐匿性,会使纵隔淋巴结转移而是纵隔变宽。临床中以中央型肺癌较为常见,且多发于两肺上叶,常常伴有肺不张、肺门上提和横膈抬高等情况。本文收治的12例患者的影像显示有中央型和周围型肺癌两种。
临床中主要表现有早期呼吸道症状,其对纵隔型肺癌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早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引起足够重视就对疾病的诊断造成误诊。纵隔型肺癌和普通肺癌都是在40岁以上的男性较为多见,且于早期常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刺激性干咳和其他的呼吸道症状。患者的纵隔淋巴结逐渐肿大之后,会对周围邻近的器官造成一定的压迫,出现一些异位的内分泌症状。
纵隔型肺癌CT检查可以通过薄层扫描后处理和增强扫描等操作将肿块的部位、范围、大小、形状和其内部的情况显示清楚,这样可以充分的显示出支气管阻塞的情况,有助于观察疾病的病变阻塞情况。纵隔型肺癌通常可以呈现出叶状,有毛刺、棘状突起、血管纠集和内部不强化坏死液化区,肿块位置处于胸膜或者肺内。检查中纵隔肿瘤较少累及到支气管,仅表现出支气管受压发生推移。MR检查可见多方位和多参数的成像,这样可以正确的对纵隔型肺癌和纵隔血管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另外,通过使用对比剂对其扫描进行增强观察之后,对肿块和淋巴结转移等产生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检查中胸内甲状腺和颈部甲状腺相连接,密度/信号显示同步强化。
总之,临床在纵隔型肺癌的诊断过程中,结合CT和MRI造影检查分析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小启, 戚 乐,黄 峰,丁建平. 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9,25(12):1739~1742.
[2]刘建伟,陈国伟,刘洪杰,等.纵隔型肺癌的X线CT诊断分析[J].医学信息,2007,20(9):1637~1638.
[3]林黛英,林时勖,曾向廷,吴先衡. 中央型肺癌的MRI和CT诊断价值[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学术版), 2005,11(18):62~64.
[4]赵晓军,张晓艳. 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分析[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23(12):4861~4863.
[5]彭可雨. 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J]. 医疗装备, 2011,24(4):1~4.
【关键词】 纵隔型肺癌;CT;MRI;X线计算机
纵隔型肺癌是指肺原发癌的病变位置靠近纵隔或者是原发于纵隔内的左右主支气管,原发癌的范围较小,但是其早期就有纵隔淋巴结的转移,且还形成团块状,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肿瘤逐渐生长变大后,侵犯纵隔胸膜和(或)纵隔内肿大淋巴结相融合,和原发纵隔肿瘤或纵隔内转移瘤的形态极为相似,在诊断中极易被误诊。本文笔者通过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纵隔型肺癌的1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造影的影像学资料,为临床中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现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的对象是我院在2007年12月~2010年 12月期间收治的12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为纵隔型肺癌的患者,其中男性有8例,女性有4例,年龄在38~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岁。临床中患者主要表现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闷、声嘶等症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声嘶1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2例,肢端肥大症者1例。
1.2 检查方法
本组研究中使用的CT扫描仪为PHILIPS Brilliance 16排螺旋扫描仪,扫描时60kw Generator,0.5 sec rotation,扫描时自肺尖直至上腹部,包括双侧肾上腺。检查时指导患者处于仰卧位,并用双手将头抱住,深吸气后屏气,然后进行扫描。本组中有9例行增强扫描,将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通过静脉团注,团注时的速度为1.5~2ml/s,并于60~90s后开始进行扫描。本组使用的MR成像仪是PHILIPS. Inteva 1.5T成像扫描仪,扫描时体线圈,常规的SE/FSE序列,平扫包括横断、冠状面T1WI,T2WI。于横断或者冠状面扫描时加使用脂肪抑制T2WI,横断、冠状面T1WI为增强扫描,扫描时层厚为8~10mm,层间隔为0.5~1.2mm,钆二乙三胺五醋酸(Gd-DTPA)为增强对比剂,使用MR专用的高压注射器,注射时的剂量为0.1mmol/kg,速度为2ml/s。
2 结果
本组研究中选取的12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经过CT和MRI检查显示均为单发肿块,病变部位均处于纵隔胸膜下。有9例患者的肿块呈现类圆形和椭圆形,3例呈现不规则形。平扫时的病变密度均为的为11例,局部可以见到坏死灶1例。T1WI扫描显示不均匀等信号,T2WI扫描显示为不均匀信号。边缘分叶10例,边缘毛刺者有4例,有6例患者的肿瘤边界清楚,4例患者的肿块部分边界不清,2例患者的肿块边界完全不清。有7例患者的肿块位于上纵隔,3例位于中纵隔,2例位于下纵隔,其中有10例位于前中纵隔区域,有2例位于后纵隔者。9例中央型肺癌,3例为周围型,有5例为肿块和肿大淋巴结融合。有8例患者肿瘤邻近相应支气管受压变窄或者闭塞。
3 讨论
纵隔型肺癌是肺癌影像学中表现较为特殊的类型,是常发生于纵隔胸膜下的肺癌,临床中主要是以侵犯纵隔为主的特殊部位的病变。纵隔型肺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属于肺癌组织学分类中的一种,临床中也并不少见,其影像学表现和纵隔占病变有相似之处,临床中的表现并不具有典型性,因此在影像上常常被误诊为纵隔肿瘤。
综合文献表明,纵隔型肺癌的形成机制有以下几点:(1)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肺部明显缩小,其紧贴于纵隔并使其变宽;(2)靠近纵隔胸膜的周围型肺癌临床中表现的症状类似于纵隔肿瘤;(3)原发性肺癌的病变范围较小,且其发生时的位置一般具有隐匿性,会使纵隔淋巴结转移而是纵隔变宽。临床中以中央型肺癌较为常见,且多发于两肺上叶,常常伴有肺不张、肺门上提和横膈抬高等情况。本文收治的12例患者的影像显示有中央型和周围型肺癌两种。
临床中主要表现有早期呼吸道症状,其对纵隔型肺癌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早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引起足够重视就对疾病的诊断造成误诊。纵隔型肺癌和普通肺癌都是在40岁以上的男性较为多见,且于早期常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刺激性干咳和其他的呼吸道症状。患者的纵隔淋巴结逐渐肿大之后,会对周围邻近的器官造成一定的压迫,出现一些异位的内分泌症状。
纵隔型肺癌CT检查可以通过薄层扫描后处理和增强扫描等操作将肿块的部位、范围、大小、形状和其内部的情况显示清楚,这样可以充分的显示出支气管阻塞的情况,有助于观察疾病的病变阻塞情况。纵隔型肺癌通常可以呈现出叶状,有毛刺、棘状突起、血管纠集和内部不强化坏死液化区,肿块位置处于胸膜或者肺内。检查中纵隔肿瘤较少累及到支气管,仅表现出支气管受压发生推移。MR检查可见多方位和多参数的成像,这样可以正确的对纵隔型肺癌和纵隔血管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另外,通过使用对比剂对其扫描进行增强观察之后,对肿块和淋巴结转移等产生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检查中胸内甲状腺和颈部甲状腺相连接,密度/信号显示同步强化。
总之,临床在纵隔型肺癌的诊断过程中,结合CT和MRI造影检查分析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小启, 戚 乐,黄 峰,丁建平. 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9,25(12):1739~1742.
[2]刘建伟,陈国伟,刘洪杰,等.纵隔型肺癌的X线CT诊断分析[J].医学信息,2007,20(9):1637~1638.
[3]林黛英,林时勖,曾向廷,吴先衡. 中央型肺癌的MRI和CT诊断价值[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学术版), 2005,11(18):62~64.
[4]赵晓军,张晓艳. 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分析[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23(12):4861~4863.
[5]彭可雨. 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J]. 医疗装备, 2011,2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