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索,就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大致以时间、空间、物品、事情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变化等为线索。老师们为了呈现出紧扣主题思想的课堂教学,往往就会抓住文章的线索展开教学。那么,教师能否借助线索,处处为教学服务,时时为提高学生的能力着想呢?笔者谈一些思考:
一、 串联——借助线索厘清文章脉络
线索制约着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题,学生们在学习时,如果能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就能厘清文章的结构,理解课文的内容了。
初读《剪枝的学问》一课之后,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说说作者进了几次桃园,分别在什么时间,又分别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就暗示了文章是以时间、作者的见闻为线索。同学们很快完成了这样一段话:去年冬季的一天,“我”走进桃园,看到王大伯和几位叔叔在剪枝;春天到了,“我”又到了桃园,看到红云片片;暑假里,“我”再次到桃园,看到树上挂满了桃子。连起来读一读会发现,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虽然这段话还不够简洁,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掌握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抓住线索,概括主要内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可以把这几个时间段作为精读课文的几个板块,让学生跟随小作者的脚步走进桃园,探究其中的学问。
二、 设疑——借助线索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要知道,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那么,如何借助文章的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国榷》一书成为课文的线索。文中也有两段有关此书的描写,不妨在精读课文前,拿出来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同学们细细品读过后,会有这样的疑问:先前的《国榷》已费尽心血,50多岁的谈迁为何还要坚持重写一部书?有了疑问,学生自然就有了探寻答案的动力,更投入地学习,从而感受谈迁编明史的志向。
三、 升华——借助线索体会文章情感
课文或记叙一件事情,或描写一个事物,最终还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而这往往不会明确写出,需要学生细细品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把体会作者情感与课文内容割裂开来讲解,会显得牵强附会,如果能想办法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就能水到渠成。
《天鹅的故事》这一课,天鹅的三次叫声是一条线索,比较天鹅三次叫声的背景,就能感受到天鹅群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斯杰潘老人的猎枪又是一条线索,文中出现了四次。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这猎枪的一次次出现,映射出斯杰潘老人对生命的敬畏。通过对这两条线索的解读,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线索的反复出现、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主题,升华了情感。
四、引领——借助线索明晰写作思路
写作,是学生的难题。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分不开的,如果能在课文的学习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那会收益不小。如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怎样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都是学生从课文中习得的方法,那不妨让学生再来学学如何借助线索让写作思路更加清晰。
有些线索可以用相近的句式表达,这样的习作让人读来结构统一、完整,联系紧密。有些线索是关于情感的表达,让学生明白写作不仅是记录,更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明白了线索在文中的重要性,掌握了借助线索,进行阅读体会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更能延伸到课外的阅读、写作的指导。
一、 串联——借助线索厘清文章脉络
线索制约着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题,学生们在学习时,如果能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就能厘清文章的结构,理解课文的内容了。
初读《剪枝的学问》一课之后,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说说作者进了几次桃园,分别在什么时间,又分别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就暗示了文章是以时间、作者的见闻为线索。同学们很快完成了这样一段话:去年冬季的一天,“我”走进桃园,看到王大伯和几位叔叔在剪枝;春天到了,“我”又到了桃园,看到红云片片;暑假里,“我”再次到桃园,看到树上挂满了桃子。连起来读一读会发现,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虽然这段话还不够简洁,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掌握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抓住线索,概括主要内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可以把这几个时间段作为精读课文的几个板块,让学生跟随小作者的脚步走进桃园,探究其中的学问。
二、 设疑——借助线索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要知道,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那么,如何借助文章的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国榷》一书成为课文的线索。文中也有两段有关此书的描写,不妨在精读课文前,拿出来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同学们细细品读过后,会有这样的疑问:先前的《国榷》已费尽心血,50多岁的谈迁为何还要坚持重写一部书?有了疑问,学生自然就有了探寻答案的动力,更投入地学习,从而感受谈迁编明史的志向。
三、 升华——借助线索体会文章情感
课文或记叙一件事情,或描写一个事物,最终还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而这往往不会明确写出,需要学生细细品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把体会作者情感与课文内容割裂开来讲解,会显得牵强附会,如果能想办法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就能水到渠成。
《天鹅的故事》这一课,天鹅的三次叫声是一条线索,比较天鹅三次叫声的背景,就能感受到天鹅群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斯杰潘老人的猎枪又是一条线索,文中出现了四次。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这猎枪的一次次出现,映射出斯杰潘老人对生命的敬畏。通过对这两条线索的解读,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线索的反复出现、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主题,升华了情感。
四、引领——借助线索明晰写作思路
写作,是学生的难题。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分不开的,如果能在课文的学习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那会收益不小。如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怎样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都是学生从课文中习得的方法,那不妨让学生再来学学如何借助线索让写作思路更加清晰。
有些线索可以用相近的句式表达,这样的习作让人读来结构统一、完整,联系紧密。有些线索是关于情感的表达,让学生明白写作不仅是记录,更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明白了线索在文中的重要性,掌握了借助线索,进行阅读体会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更能延伸到课外的阅读、写作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