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听力课教学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uagnq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英语做为一交际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交际过程中,口语交际就显得格外普遍。然而在我国非英语母语的国家,口语交际能力相对不强,还存在着许多障碍,甚至许多地方还在用“哑巴英语”进行交流。原因之一或许可以追溯到我们的英语启蒙教师身上,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或者是没有找到提高口语能力的关键——“听”,或者是没有科学的方法和对策。但对中学英语教学工作者确实要注意培养中学生的听力能力,因为只有先听到信息才有输出的信息,只有提高了听力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说、读、写三种基本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好用好英语打下坚实基础。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是需要众多英语教师不断探讨的难题。本人在从事多年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与许多同行探讨找到了一些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初中英 听力 策略
  
  听力是英语学习的先行军,与说、读、写相辅相成,互为渗透。但是听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的过程。 现在笔者就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听力浅谈以下几点。
  一、巧妙开场,以说导听
  实践证明,听力好的,口语能力也应较强,会话时反应敏捷;而口语能力强又反过来刺激听的欲望。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先说后听的方式,以说打开听的大门,以说达到提高听力水平的目的。这个环节上,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好与本节课有关的题目或课文 , 以自由谈或复述的形式先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兴奋状态,为进一步搞活课堂做好心理准备。
  二、加大阅读量,以读促听
  听力是听和理解的统一体。听力理解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制约听力的发展水平。学生不仅要辨音,还要对对话或短文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理解,但是生单词的出现就为整体理解设置了障碍;语法也是如此,它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有声材料的必备条件。而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词义的猜测、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跳读、略读、细读等技巧,大大有利于听力理解和听力技巧水平的提高。再者,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起来的关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也能疏通听力过程中由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三、重笔头落实,以写保听
  再高的听力水平落实不到纸上都是空谈,所以最后这一关,是听力水平的最终体现。为有效的训练检查学生写的技能,我们不妨从简到难作如下尝试性听写训练:填空性听写 -- 结合教材每单元的第二课课文设计听力完型填空,在练习听力的同时复习巩固课文词汇、句型;改写性听写 -- 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词汇和句型改写所听到的短文,以训练学生对所听段落的总体把握和理解。这些听写结合的训练方式都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听写水平,是效率较高的落实手段。
  四、打破原有的枯燥的录音机单一授课模式
  任何课型的活动主体都应该是学生。但传统听力课的中心却是录音机和听力教材,老师放上听力磁带学生一听到下课,整个课堂只有单调的录音,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师生、生生交流,更谈不上什么听力技巧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以致于课堂没有生气,死气沉沉,学生越发厌倦听力课。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平日连起码的听力课也不上,因为地区性的统考听力题大都是来自所用听力教材,等快考试了就搞突击,让学生把答案事先抄到课本上对照着,草草的浏览性的听一遍教材录音,一节课下来能听3到5个单元。这样的教学,即使学生考了高分也不是听力能力提高的标志,而是背答案的结果,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
  最后,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对学生综合技能和应试能力的训练。听力的综合技能分为两部分。一是对语音辨识能力和对时间、日期、价格、号码、语气等表层信息的速记及反应能力;二是对话语、篇章进行整体把握及简单的推理能力,如推断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说话人的身份、职业、地位等。要达到这一境界,教师在平日上课中就要多从以下几点展开训练:
  1、要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不要试图听懂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遇到一时不理解的就烦躁不安、打住思索,这样就顾此失彼,跟不上语速,结果一塌糊涂。因而无形中为信息输入设置了障碍,大大降低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2、日常教学中,尽可能多的用英语组织课堂。从课前的 warming-up, 到课文关键词语的解释,都利用简易英语完成,一是训练了学生的即时听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这对于学生提高听力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英语的语速较之汉语是较快的,加上英语中的连读、爆破、弱读以及吞音都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竭力避免听力过程中通过汉语思维中转,那样的话转瞬即逝的语言信息也会在两种语言思维的转换过程中中斷。
  总之,听力课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进行多渠道 , 网络状操作,才能改变听力课薄弱的现状
其他文献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东西。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信息学科,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性的先导,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
期刊
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是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高效率地传授给学生科学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  一、多问细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课本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学好物理的核心问题是掌握课本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但是,许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能熟练地记住定律、概念、公式等就是掌握了课本的知
期刊
化学的教学工具应用于化学教学之中,已经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随着各个学校校园网的开通, Internet 的普及,网络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网络教学是通过传輸课件的方式来实现的,网络课件集教学内容、学习栏目和交互功能于一体,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正是新时代信息化教学的具体表现。本文根据制作化学网络课件的经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化学网络课件的制作。  一、
期刊
空犹孤独,它埋葬着一大片一大片忠骨。在我看来,空有时候就是孤独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代名词。我们在许多诗人的作品中,分享过那深不可测的孤独。但他们不是谈论自己的孤独,只是坚守自己的命运。而我自命孤独,不过是寂寞罢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陆游的空是悲愤的,又是满怀期盼的,你能说他的空,空了吗?  不是,这是孤独的
期刊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不主动,对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缺乏积极性,多采用应付的态度。这就对搞好体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大障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甚多,但主要的是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不能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所致。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生成为体育的终身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凝聚班集体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是复杂的———劳心伤神,而中职“继班主任”(即中途代接班主任)则更不好当。通过多年的工作和一学期的继班主任工作,笔者认为,处处用心、把握技巧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一、用心点火(建章立制、督促落实、活动创新)  中途接任,班集体虽已形成,但学生和“继班主任”之间尚有许多格格不入。继班主任得留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对语文课程的如下阐述:“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以人为本,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鲜活、发展的生命个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应该是最大限
期刊
语文教学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即“以读为本”)必需通过学生的读书实践来实现。于是,有的老师在一堂课上,就会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轰轰烈烈地去读。难道课堂上多读就是“以读为本”吗?  如《丰碑》一课,一位教师导入新课后,便让学生自由朗读,感知新课,然后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再读课文时,便让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出大雪纷飞、冰天雪地、狂风呼
期刊
一、感染论    先问:作为语文教师,你会作文吗?愣着干什么?会?还是不会?说呀!会,咱接茬谈,不会,劝您还是不教语文好。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再说,世界之大,不教语文,绝对饿不死!要选择教语文,首先自己得会作文,能作文,常作文。这是先决条件,就像“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毛泽东语意),除此之外,别无二论。好啦,抱着“梨子”,你这样大大方方、认认真真、堂堂正正地“一吃”,而且显露
期刊
提问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提问可以使学生参与交流,扩大语言的输入量,增加用外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一、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类型    1、检测性提问。这类问题多用与Free talk或Yes or No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熟练程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