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各民族和谐聚居,孕育了深厚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但长期以来,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欠开发、欠发展”的现状。因此要加大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力度,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让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并努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与交流。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综合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一、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概述
貴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了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8%。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人口超过10万的有苗、布依、土家等10个少数民族。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的县级行政区46个,254个民族乡,民族乡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是继广西、云南之后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全省少数民族的各种节日有1000多个,“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民谣正是民族节日繁多的真实写照。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六月六”;侗族的“侗年”;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的“赶年”;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等。
(二)绚丽多彩的民族歌舞。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苗族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歌”和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有芦笙舞、木鼓舞等,动作潇洒,风格纯朴,感情细腻,舞姿活泼。侗族“大歌”的歌声洪亮,气势磅礴,音域宽阔,反映了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黔南、黔西南的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歌有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等,且注意押韵,有“有歌都有韵,无韵不成歌”之说。水族的铜鼓舞、斗角舞等亦颇有特色。土家族有哭嫁歌、打闹歌、劳动歌、溜子乐等。民族戏曲是民族风情的精华,主要有苗族高台戏、侗戏、布依戏、傩戏等。地剧和傩剧被誉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以芦笙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笙文化”,特别是无音乐伴奏的侗族大歌,在国际音乐舞蹈台上深受赞誉。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歌舞,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颗明珠。
(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建筑。贵州少数民族的民间建筑,式样繁多,风格迥异各具千秋。较突出的有黔东南和黔西南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干栏”式住房,尤其是侗族鼓楼、风雨桥,苗族吊脚楼最具特色,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建筑艺术的精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各民族还利用地处高原,跬步皆山,创造了“石头文化”,用石头奠基,用石块砌墙,用石板盖顶,构筑了鳞次栉比的石头建筑。平坝县天台山的伍龙寺,就是省内规模最大、工艺最精、风景绝妙的典型石头建筑。安顺文庙的透雕云纹石龙柱,大方奢香墓的园雕彝族虎头和关岭“红岩砷”古迹等,精美奇特,都是罕见的艺术杰作。
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1、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艺术之乡。贵州省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1994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艺术之乡”的创建活动,目前共评选出64个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为了更好的展示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建立了众多民族博物馆。1985年以来,贵州省分别在兴义、镇远、铜仁、台江、黄平等地建立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婚俗博物馆”、“贵州省傩戏博物馆”、“贵州省刺绣博物馆”等10个博物馆。1998年10月,贵州省与挪威王国政府合作,得到了挪威王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在贵州六枝特区的梭戛社区建设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
3、将少数民族文化及时保护,并在发展中保护,因此把有突出文化特色的村寨建成民族保护村寨。在贵州省的黔南州还建立了四处省级民族保护村寨。黔东南自治州建立了100多个民族文化保护村寨,其中有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请预备名单的《黔东南苗族村寨》重点村寨的雷山郎德、西江,台不九摆,剑河九吉、温泉,从江岜沙等,又同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黔东南侗族村寨》中的重点村寨的黎平纪堂、地扪,榕江宰荡,从江增冲、银潭、占里等。黔东南民族文化村寨既是苗侗民族古老神秘的家园,亦是黔东南古朴多姿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民族文化村寨,在建筑环境、村镇布局、房屋造型、建筑用材、营造技艺、建筑功能以及建筑习俗、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对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等方面,显示出各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它既是苗侗民族的精神家园,又是生态家园,是当代人感受淳朴文化,憩息疲惫心灵的最后净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通过这些村寨的建设,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保护各民族的文化。
4、发展民族文化演出。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贵州也推出了《多彩贵州风》民族文化演出,贵州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的《多彩贵州风》,旨在通过其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保护和开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贵州的民族艺术融入文化产业,培养和推介优秀的民族艺术家,极大地宣传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凯里国际芦笙节、台江姐妹节、雷山苗年节等,庆祝民族节日,已成为惯例。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定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弘扬和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少资金支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渗透,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将出现消亡的趋势。贵州省相对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追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摆脱现有的经济不发达困境的同时,也必定会对民族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威胁,民族文化特色受到侵蚀,很多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趋与淡化。如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手工艺,歌曲等由于缺乏青少年继承者而出现无人继承的状况。2006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苗族银匠杨光宾也被评选为苗族银饰锻造工艺国家级传承人代表。但这仍不能阻止古老技艺濒临消失的困境,他仍担心苗族真正的技艺会走向消失。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传承基地,没有资金。传承需要资金,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影响身边的少数人来学这门手艺,而不是更多的人。我们需要政府支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教学生,才能保障文化的传承。
2、政策法规仍不完善。在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应当制定科学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3、民众参与不足。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的主力军的民众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其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导致开发的力量不够、效果不佳的状态。不少依然鲜活在当下的文化形式,之所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关键原因不在于没有得到保护和珍藏,而在于没有使其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得到必要的发展。让他们主动投身到保护文化的行列中。
三、保护和发展我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议
当前,在贵州特有的情况下,调整少数民族文化对现代性的适应能力和消化能力,使民族文化在注入新的文化元素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要素,并在现代化性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因此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为了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保护下来,针对贵州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设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机构和设施
如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博物馆。它采取全面收集、集中贮存、科学管理的方法,使其保存对象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养与维护。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民族文化宫是少数民族文化相对集中的展示平台,但是资源和场地的限制使更多的民族文化资源无法更好地让大众了解。因此应合理博物馆等设施,保护展示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通过旅游开发,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建立民族民间文化基地
不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所在,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这个文化资源同时是大多民族乡村的优势资源。通过旅游开发,建立民族民间文化基地,把现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景点再现出来,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风俗、民族建筑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这样既为旅游业增加了文化内涵,又使民间文化资源得以保护、继承和发展。
(三)积极培养民族文化优秀人才。
人才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当前民族文化发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教育,培养人才。首先,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整体的计划部署。其次,要重视民族文化走进课堂。从孩子们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并且将这项工作很好的开展,产生积极的效果。不仅培养他们的技能,还可以从小就树立起珍惜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民族乡村及民族学校等多种渠道,组织开展民族乡土教材采编、宣传和挖掘工作,努力培养出一批民族文化的研究人才;积极引进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专业人士,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培养通晓民族民间文化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开拓民族文化的展演、发扬光大民族优秀文化。同是也要注重文化的傳承,贵州省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民间文化区内的学校开展了传统手工艺课程培训或进行双语教学,根据具体情况应在更多的地区实行这样的方式来保护民族文化。尤其对一些即将消失的民间习俗、民族节庆、戏曲、语言等采取保护措施。
(四)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
贵州省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运用多渠道筹资,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使投入的资金,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少数民族聚居地应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切实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五)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宣传工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是以“人”为中心来实现的,我们不仅要在成人中,更要在青少年中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力求改变青少年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状况。要教育青少年,必须像保护珍稀动物、爱护历史文物一样的看待传统文化,并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在这个保护的过程中宣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2010年的5月,举世瞩目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作为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多,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贵州省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带到了世博会的展馆,向世界人民展示和宣传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保护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其中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内核对我们考虑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应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结论
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只有保护才能巩固这个基础,只有发展才可以更好地保持文化的活力,达到更有效的保护。总之,科学地、合理地把握好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但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也蕴涵了社会的时代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得以体现的根本,对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江平. 中国民族问题理论和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
[2]刘纯 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傅迎春 贵州导游基础知识[M].贵州省旅游局编写 2005
[4]徐万邦, 祁庆富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
[5]罗康龙,黄贻修 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 .民族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苏洁,男,(1983.5-),贵州省六盘水人,副教授,贵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师,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系国家级特色专业,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城市旅游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 )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一、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概述
貴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了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8%。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人口超过10万的有苗、布依、土家等10个少数民族。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的县级行政区46个,254个民族乡,民族乡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是继广西、云南之后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全省少数民族的各种节日有1000多个,“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民谣正是民族节日繁多的真实写照。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六月六”;侗族的“侗年”;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的“赶年”;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等。
(二)绚丽多彩的民族歌舞。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苗族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歌”和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有芦笙舞、木鼓舞等,动作潇洒,风格纯朴,感情细腻,舞姿活泼。侗族“大歌”的歌声洪亮,气势磅礴,音域宽阔,反映了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黔南、黔西南的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歌有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等,且注意押韵,有“有歌都有韵,无韵不成歌”之说。水族的铜鼓舞、斗角舞等亦颇有特色。土家族有哭嫁歌、打闹歌、劳动歌、溜子乐等。民族戏曲是民族风情的精华,主要有苗族高台戏、侗戏、布依戏、傩戏等。地剧和傩剧被誉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以芦笙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笙文化”,特别是无音乐伴奏的侗族大歌,在国际音乐舞蹈台上深受赞誉。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歌舞,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颗明珠。
(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建筑。贵州少数民族的民间建筑,式样繁多,风格迥异各具千秋。较突出的有黔东南和黔西南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干栏”式住房,尤其是侗族鼓楼、风雨桥,苗族吊脚楼最具特色,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建筑艺术的精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各民族还利用地处高原,跬步皆山,创造了“石头文化”,用石头奠基,用石块砌墙,用石板盖顶,构筑了鳞次栉比的石头建筑。平坝县天台山的伍龙寺,就是省内规模最大、工艺最精、风景绝妙的典型石头建筑。安顺文庙的透雕云纹石龙柱,大方奢香墓的园雕彝族虎头和关岭“红岩砷”古迹等,精美奇特,都是罕见的艺术杰作。
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1、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艺术之乡。贵州省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1994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艺术之乡”的创建活动,目前共评选出64个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为了更好的展示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建立了众多民族博物馆。1985年以来,贵州省分别在兴义、镇远、铜仁、台江、黄平等地建立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婚俗博物馆”、“贵州省傩戏博物馆”、“贵州省刺绣博物馆”等10个博物馆。1998年10月,贵州省与挪威王国政府合作,得到了挪威王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在贵州六枝特区的梭戛社区建设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
3、将少数民族文化及时保护,并在发展中保护,因此把有突出文化特色的村寨建成民族保护村寨。在贵州省的黔南州还建立了四处省级民族保护村寨。黔东南自治州建立了100多个民族文化保护村寨,其中有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请预备名单的《黔东南苗族村寨》重点村寨的雷山郎德、西江,台不九摆,剑河九吉、温泉,从江岜沙等,又同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黔东南侗族村寨》中的重点村寨的黎平纪堂、地扪,榕江宰荡,从江增冲、银潭、占里等。黔东南民族文化村寨既是苗侗民族古老神秘的家园,亦是黔东南古朴多姿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民族文化村寨,在建筑环境、村镇布局、房屋造型、建筑用材、营造技艺、建筑功能以及建筑习俗、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对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等方面,显示出各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它既是苗侗民族的精神家园,又是生态家园,是当代人感受淳朴文化,憩息疲惫心灵的最后净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通过这些村寨的建设,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保护各民族的文化。
4、发展民族文化演出。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贵州也推出了《多彩贵州风》民族文化演出,贵州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的《多彩贵州风》,旨在通过其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保护和开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贵州的民族艺术融入文化产业,培养和推介优秀的民族艺术家,极大地宣传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凯里国际芦笙节、台江姐妹节、雷山苗年节等,庆祝民族节日,已成为惯例。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定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弘扬和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少资金支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渗透,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将出现消亡的趋势。贵州省相对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追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摆脱现有的经济不发达困境的同时,也必定会对民族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威胁,民族文化特色受到侵蚀,很多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趋与淡化。如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手工艺,歌曲等由于缺乏青少年继承者而出现无人继承的状况。2006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苗族银匠杨光宾也被评选为苗族银饰锻造工艺国家级传承人代表。但这仍不能阻止古老技艺濒临消失的困境,他仍担心苗族真正的技艺会走向消失。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传承基地,没有资金。传承需要资金,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影响身边的少数人来学这门手艺,而不是更多的人。我们需要政府支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教学生,才能保障文化的传承。
2、政策法规仍不完善。在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应当制定科学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3、民众参与不足。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的主力军的民众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其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导致开发的力量不够、效果不佳的状态。不少依然鲜活在当下的文化形式,之所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关键原因不在于没有得到保护和珍藏,而在于没有使其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得到必要的发展。让他们主动投身到保护文化的行列中。
三、保护和发展我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议
当前,在贵州特有的情况下,调整少数民族文化对现代性的适应能力和消化能力,使民族文化在注入新的文化元素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要素,并在现代化性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因此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为了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保护下来,针对贵州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设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机构和设施
如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博物馆。它采取全面收集、集中贮存、科学管理的方法,使其保存对象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养与维护。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民族文化宫是少数民族文化相对集中的展示平台,但是资源和场地的限制使更多的民族文化资源无法更好地让大众了解。因此应合理博物馆等设施,保护展示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通过旅游开发,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建立民族民间文化基地
不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所在,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这个文化资源同时是大多民族乡村的优势资源。通过旅游开发,建立民族民间文化基地,把现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景点再现出来,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风俗、民族建筑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这样既为旅游业增加了文化内涵,又使民间文化资源得以保护、继承和发展。
(三)积极培养民族文化优秀人才。
人才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当前民族文化发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教育,培养人才。首先,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整体的计划部署。其次,要重视民族文化走进课堂。从孩子们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并且将这项工作很好的开展,产生积极的效果。不仅培养他们的技能,还可以从小就树立起珍惜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民族乡村及民族学校等多种渠道,组织开展民族乡土教材采编、宣传和挖掘工作,努力培养出一批民族文化的研究人才;积极引进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专业人士,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培养通晓民族民间文化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开拓民族文化的展演、发扬光大民族优秀文化。同是也要注重文化的傳承,贵州省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民间文化区内的学校开展了传统手工艺课程培训或进行双语教学,根据具体情况应在更多的地区实行这样的方式来保护民族文化。尤其对一些即将消失的民间习俗、民族节庆、戏曲、语言等采取保护措施。
(四)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
贵州省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运用多渠道筹资,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使投入的资金,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少数民族聚居地应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切实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五)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宣传工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是以“人”为中心来实现的,我们不仅要在成人中,更要在青少年中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力求改变青少年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状况。要教育青少年,必须像保护珍稀动物、爱护历史文物一样的看待传统文化,并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在这个保护的过程中宣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2010年的5月,举世瞩目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作为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多,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贵州省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带到了世博会的展馆,向世界人民展示和宣传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保护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其中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内核对我们考虑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应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结论
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只有保护才能巩固这个基础,只有发展才可以更好地保持文化的活力,达到更有效的保护。总之,科学地、合理地把握好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但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也蕴涵了社会的时代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得以体现的根本,对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江平. 中国民族问题理论和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
[2]刘纯 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傅迎春 贵州导游基础知识[M].贵州省旅游局编写 2005
[4]徐万邦, 祁庆富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
[5]罗康龙,黄贻修 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 .民族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苏洁,男,(1983.5-),贵州省六盘水人,副教授,贵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师,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系国家级特色专业,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城市旅游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 )